自從兒子上了小學,我感覺我和他每一天都像是在參加《極限挑戰》。
兒子挑戰的極限是:看看我作死到何種程度,我媽才會打我。
而我挑戰的極限是:看看到底要被氣多少次,我這條命才會歸天。
有一天10點半,兒子作業還沒做完。
他用匠人的态度對待着最後一道應用題,那就是——反複修改。
看他擦了寫、寫了擦,時而眉頭緊鎖,時而低頭沉思,那種雕琢,那種嚴謹,好像他面對的不是一道求和的應用題,而是一道積分方程。
在此之前我已經工作了8小時、燒飯收拾2小時、陪他寫作業2小時,血槽接近全空,思維幾乎闆結,神經快要崩潰。
我按捺住内心想要咆哮的沖動,告訴自己:再忍忍,他做完了就好了。
如果把他罵哭了,那場面更加無法收拾了。
終于,他寫完了,11點前睡覺有望了!
可剛收拾好書包,他突然又大叫:“啊!還有個作業忘記寫了!”
最終我還是把他罵哭了。
罵人、寫作業、哄勸,全套流程走完,已經過了12點了。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涼,發了一條朋友圈,配上了崩潰的自拍照:
“科學家說生育的女性命更短,大概是被孩子氣的吧。”
沒想到引來好多夜半未眠的老母親來點贊:
“我也剛罵完娃呢。 ”
“罵就罵了别多想了,早點睡吧。 ”
“三等公民就是這樣啦,不要要求太高。”
等等,什麼是三等公民?
一等公民,孩子離巢,有錢有閑
據說互聯網流傳這樣一個說法:
父母的等級被分為三等,劃分的依據是孩子的年紀。
而不同等級父母的朋友圈,也會呈現出很不一樣的特點。
一等公民,是那些孩子已經考上大學的父母。
人生前半程,他們為共和國奮鬥,為吞金獸操勞,如今終于可以休息了。
享受生活最大的絆腳石——孩子,已經去了大學。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對自由的向往。
不僅有大把時間,一等公民父母,還普遍擁有财務自由。
有錢、有時間、沒有延遲退休、身體也還強健,絕對是大家豔羨的對象。
他們朋友圈有兩大特點,一是活動豐富,主要以旅遊和美食為主。
這麼說吧,一等父母的朋友圈猶如混搭的《國家地理》和《舌尖上的中國》。
每次看到,我都會狠狠點擊收藏,心想:等我孩子上大學了,我也要去那玩。
他們朋友圈的第二個特點,是有一種時間多到不知怎麼辦的奢侈感。
他們經常會發一杯茶或者咖啡的照片,然後配文:“停下來,感受時間的腳步。”
普通父母如果停下來,則隻會感受到時間在用鞭子抽自己的屁股。
當然,一等父母偶爾會分享和子女共處的溫馨點滴的,比如寒暑假的時候。
在她們朋友圈裡,看不到親子關系崩潰的狼狽,隻有一年見兩次孩子的喜悅。
據說大家最羨慕的親子關系是牛郎織女式的,就是一年見孩子一次,其他時間隻是遙望。
一等公民父母,将神話故事活成了現實。
二等公民,孩子還小,母愛高漲
二等公民父母,指的是孩子還在學齡前的父母。
她們的朋友圈,是天底下母愛最濃厚的地方。
孩子哭了笑了,他們都愛;孩子會跑會跳,他們驕傲。
我喜歡看二等父母的朋友圈。
他們相信自己孩子是最聰慧可愛的,也覺得自己一定可以當個好媽媽。
這種天真而堅定的信念,常常會讓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二等父母的朋友圈,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充滿了九宮格。
在她們看來,孩子的每一張照片都太可愛了。
哪怕兩張照片有微小的不同,那也值得全部PO上來。
比如這張咧嘴笑,顯得斯文;那張張大嘴笑,顯得健康。
看二等父母的朋友圈,一下像在玩連連看,一下像在看定格動畫的拆分鏡頭。
如果微信允許發12宮格、18宮格,他們都會用孩子的萌照将這些空格全部填滿。
二等父母朋友圈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特别多小視頻。
他們孩子會唱字母歌了,會背《詠鵝》了,會10以内加減了,一定會用視頻形式分享出來。
明面上的文案是:記錄孩子的一刻。
實際上的心理活動:快來看!我崽真是天才!
二等父母還喜歡拿一些非常有詩意的句子當做微信的個性簽名:
什麼“牽着蝸牛去散步”啦,“養孩子就像盆栽要靜待花開”啦。
絲毫沒有意識到,隻要孩子上了學,自己的蝸牛孩子就會碰到一大批兔子同學。
而當不開花的鐵樹兒子,被一堆怒放的鮮花包圍時,那種沮喪之情真的是難以言表。
她們是放養理論的忠實擁趸者。
也是,6歲前娃的媽媽,即使窮盡想象,也想不到以後的十幾年會有那麼多需要狠抓的學科項目。
這究竟是他們的福,還是他們的孽?
不要告訴二等父母世界的真相,讓他們好好享受和孩子的蜜月時光吧。
三等公民,
孩子半大不小,每天活得心焦
所謂三等公民,就是孩子上學了但還沒考上大學的那一群父母。
那群白天在單位搬磚,晚上在家裡輔導的秃頭中年;那群工作日趕着考勤,周末趕着帶娃培訓的微胖社畜。
也就是你和我,以及我們朋友圈的主要組成部分。
他們的朋友圈有如下特點:
一,孩子在朋友圈出現的機會随着年紀的增長而減少。
孩子在學校出道了,那就是在媽媽朋友圈引退了。
原因無他,就是突然沒有了可以曬的素材。
既然正經上學了,那些随手畫的塗鴉、亂捏的橡皮泥、亂寫的字,就不好意思曬了。
好歹曬些滿分試卷、五星作業、班級小達人、校園小明星之類的吧。
但是有這些東西麼?抱歉,沒有。
不僅如此,進入班級這個比較體系之後,當媽的會發現孩子身上越來越多的“黑點”。
怎麼寫作業這麼慢呢?
怎麼天天都會丢點文具呢?
怎麼總是會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呢?
每天的親子活動,從親親抱抱,變成了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當然了,孩子氣人的時候,也是要發一下朋友圈的,因為會有朋友在底下留言,和你分享她同樣被孩子氣到的瞬間。
頓時,當媽的心理創傷就被治愈80%了。
果然能治愈學渣媽媽的,隻有另一位學渣媽媽。
二,朋友圈内容逐漸表現出精神分裂的症狀。
三等公民的朋友圈,在中期會漸漸發展出一種精神分裂狀态。
她們的思維很跳躍,情緒很不穩定。
上一秒轉發《善待學渣,他們是來報恩的》,下一秒又點贊《孩子,我後悔沒有逼你努力》;
前一天發誓要和孩子做永遠的朋友,第二天曬圖淘寶買的戒尺。
早上六點發文:今天也是元氣滿滿第一天。
八點鐘再次發文:踩着鈴聲送孩子進校園,已經花光了我所有力氣。
并不是三等父母做人不堅定,而是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會遇到新的挑戰。
我們有時候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所以什麼理論都聽聽,什麼方法都試試。
再說三等父母的情緒變動,那是相當激烈。
簡單的題目反複講孩子聽不懂,腎上腺素就開始飙升了,忍不住将孩子一頓臭罵。
然後夜深人靜看着孩子熟睡的臉,多巴胺開始分泌了,又開始對着孩子狂親。
孩子偶爾做出一道附加題,就開始展望未來了,覺得普高仍然有戲。
孩子考在班級平均分以下,又會突然開始洩氣,琢磨着打聽樓下面店的加盟方式。
前一秒告訴自己,算了,别雞了,孩子學習不好,咱就換條賽道,以後安心當個産業工人也挺好。
下一秒又在黑暗裡自問自答:這才哪到哪啊,難道這樣就放棄了嗎?
三等父母就是這樣一群矛盾的綜合體:
心情反複在喜悅和生氣之間搖擺,志願在三本和藍翔之間來回切換。
持續性焦慮,間歇性雞血。
看到成功案例立馬鬥志昂揚,遇到困難馬上自暴自棄。
嗐,這一天天的,各種激素輪番分泌,老刺激了,我都替心肝脾肺腎累得慌。
三,最後從微信頭像、簽名到文案,都會呈現出徹底的淡泊。
無一例外,到了後期,三等公民父母選擇集體在微信出家。
他們把頭像換成這樣:
朋友圈長期是一條直線,因為沒有了分享欲。
看見其他家長在朋友圈為了孩子哭為了孩子笑,三等父母笑而不語。
這麼多年,和娃的各種敵退我進明争暗鬥,已經累了。
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親子關系,他們選擇犧牲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宏圖大志,讓一切順其自然。
畢竟孩子已經拼搏到初高中的關鍵階段了,學習自己是不懂了,那就閉麥吧。
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平和的心理狀态,才是自己目前能做的。
在讀完《正面管教》《兒童心理學》《不打不罵的管教》《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等等諸多兒童教育類書本之後,才發現默念《莫生氣》才是最有用的辦法。
所以,如果一個朋友有娃了,在不停地發朋友圈,請不要嫌棄她們。
每個等級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自己的苦惱。
那種養娃的快樂,她們真的很想分享。
那種被娃氣死的苦惱,她們也想有人理解。
請給那些努力當媽的她們,多多點贊。
作者:火星主婦,來源:女兒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