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詞人多,詞作數量也較大,以個人生活和情感經曆為主要書寫内容,詞人自身成為作品人物的原型。女性詞人在塑造人物或營構意境時,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性詞作的影響,故詞中服飾描寫頗多。
孔穎達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具有以民族精神為本質、以時代精神為核心的文化内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它既能作為手工業産品反映當時的制造業技術,也能傳遞不同時代人們的道德風尚、審美情趣等,服飾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服飾也是記錄人類文明變遷的曆史文化符号。
人們對華美的服飾始終充滿向往,陶醉于服飾本身呈現的形式美,希望通過美麗的服飾修飾自己的外形,為自己增加文化内涵,這為服飾進入文學作品提供了前提。
屈原在《涉江》中寫到的“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就充分體現了服飾的魅力。自先秦《詩經》、《楚辭》開始,女性服飾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人物形象的說明書,它直觀地反映着人物身份和地位,并承載人物一定意識和情感。
随着曆代文人在文學樣式和寫作技法上的創新,除說明身份地位、反映意識情感之外,服飾被賦予了更多功能。
出現服飾描寫的原因
文人的寫作素材絕大多數來自生活,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服飾自然成為女性文學作品中的常見要素。男性作品中也見服飾,甚至男性對服飾的摹寫是自取材于女性開始的。先秦詩騷、漢賦、南北朝民歌、宮體詩、花間詞等中都能看到女性服飾的身影。可見服飾,尤其是女性服飾一直以來都是文學作品中的常客。
·物理條件
種族、環境、時代深刻影響着文學的發展。本質上,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再現,而文學作品中的服飾,在相當程度上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同時代的服飾有着不同形制和風格,其外在紋飾和布料色彩也随時代更替而變化,每個時期各具特點的色彩運用以及搭配使服飾達到和諧美妙的效果。
服飾的外在美是它能夠進入文學成為寫作素材的重要原因。中國古代婦女的服飾是動态發展的,不同時代的社會制度、生産力水平、生活習俗、道德風氣等都會對服飾裝飾産生重大影響,它們把握了服飾風格的大走向。又由于古代兩性社會身份不同,注定了女性的服飾比男性服飾更能反映時代特色,也更富有變化性和觀賞性。
寬衣博帶的服飾風格使人們在穿着服飾行動時,能夠呈現出變化豐富的動态,這些原因使服飾具有豐富多變的美。這種外在的變化能夠刺激人的感官,給人以美的感受。
服飾紋飾一般是對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抽象概括,保留其大體特征,經過提煉概括,重新排列組合,構成形象生動又深刻文雅的圖案。這樣誕生的紋樣多寄托着人們美好的願望,如蝙蝠圖案象征“福”,松鶴圖案象征長壽。
服飾之美是由形制、質地、色彩、紋飾甚至熏香等多種因素綜合呈現的,因而具有複雜美感。這使服飾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時,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
·人文因素
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着我們主線的曆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餘。服飾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如“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對“天地”概念的反映,又如統治者使用的冕服,其中“十二文章”就是對天地萬物、日月星辰的總括。
服飾是一個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結晶,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反應,反映着每個時代人們的審美特征。通過服飾能夠确認人的社會地位和階級等級,從而了解這個人大緻的社會活動範圍和基本生活水平。
在“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傳統理念、社會端方雅正的風氣以及創作者個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許多文人在自己的創作中無法直抒胸臆,而是采用較委婉的方式,通過塑造作品中的人物表達内心情感。
服飾在文學創作者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是極好的襯托工具,是勾勒人物形象時無法避免的重點。通過對女子面妝的描寫可以體現人物的容貌美,而描寫人物穿戴,既能體現服飾在質地、色彩、形制上的美,又能反映人物身形的婀娜多姿。
人物在不同場景、不同季節能夠根據需要不同風格的服飾,豐富多樣的服飾能為人物形象增添各種氣質,合适的服飾能夠幫助作者傳達不同人物性格以及其審美精神,營造所需的氛圍環境。
服飾能夠傳達人物的審美風格。人們在生活中出于裝點并展示自己的目的,精心選擇所用服飾,通過不同穿戴以呈現不同氣質。在這個過程中,對服飾質地、色彩、紋飾的考慮體現了人們不同的審美态度。
人的心理狀态與生理機能以及情緒起伏密切相關,當人物内心苦悶,容易導緻情緒不高、形容消瘦,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行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并不直言人物此時内心狀态到底如何,而是通過“衣帶漸寬”這一動态意象,生動地體現出人物日益消瘦的外形,而這種狀态正是因與情人分别感到苦悶的内心情緒帶來的。
梳洗打扮是女性每日都要面對的必做功課,然而在愁悶之時,即使是帶給自己美麗的服飾,她們也不願意花心思在其上。“小山重疊金明滅,鬓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就記錄了五代時期貴族女性無心裝飾自己、滿腹閑愁的狀态。
宋前文學中女性服飾的表現“對于着裝者來說,服飾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對服飾解讀者來說,服飾就會超越物質形态而感性顯現為精神符号或審美意象。”女性服飾因其豐富的變化和美感而受文人青睐。曆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女性服飾描寫既是文學創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果,也是時代風貌作用下的産物。
·先秦兩漢
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詩經》與《楚辭》,可以說是最早出現成熟服飾描寫的作品。《詩經》以風詩為例,風詩或以服飾直接命名,風詩中的服飾描寫将周朝服飾基本形制展現在我們眼前,其中還包含社會曆史、審美意蘊以及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深刻反映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心理狀态,體現民族曆史發展軌迹和文化底蘊。
《楚辭》中的服飾描寫則更側重服飾背後體現的高潔品質和人文精神,共同作用于作者崇高理想的表達。因《楚辭》中部分作品是祭祀唱詞,故也有純粹說明人物身份、烘托神秘氛圍的服飾出現。
先秦時期女性創作以表現愛國情感和自己的憂思為主。如“綠兮衣兮,綠衣黃裡”、“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描繪反常的服飾穿搭。在先秦時期,黃色為中央正色,是身份尊貴的象征,而綠色為“閑色”,表卑賤,詩中故意安排以綠為衣面和上衣顔色,黃為衣裡和下裳顔色,暗含尊卑颠倒、主次不分之意。
衛莊姜以詩中服飾及其顔色表達自己在不幸婚姻中受到的痛苦,開啟了女性文學中借服飾背後的文化意義表現作者自身處境的寫作手法。
漢代最典型的文體是賦和樂府。漢賦中的服飾描寫多從材質、紋飾、色彩等方面出發,重點在描繪服飾的外在裝飾美,而這些服飾精美的人物形象多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
有時作者也通過描繪服飾展示漢王朝的國力強盛,叙事詩中的女性服飾是人物生活圖景的組成部分,不正面描繪女性外形,而是以大量筆墨鋪叙服飾色彩、質地等細節,通過服飾烘托氛圍,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增添了作品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染力。自此服飾成為塑造人物時詳細描寫的對象,人物外貌則被有意模糊。
兩漢時期的女性創作主要聚焦于個人命運的悲劇。
班婕妤的《怨歌行》寫為人送來涼風的團扇在秋冬就會被無情抛棄,服飾命運實為自己命運,借扇自喻,托物寄情,表現女性無法把握個人命運、害怕為男性所抛棄的擔憂與哀切。這種以服飾自喻的手法迅速為當時的女性所模仿。
·魏晉南北朝
魏晉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的自覺時代”。思想解放帶來行為解放,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華麗樣式和新奇風格。魏晉時期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服飾均是外形奇異精美、氣質飄逸潇灑的褒衣博帶,這與魏晉名士落拓不羁的行事風格相合。
在女性服飾方面,魏晉文人喜歡描繪女性的華麗配飾,往往同時出現多種飾物,受地域影響,南北朝民歌中的服飾描寫區别明顯。北朝民歌質樸粗犷,服飾描寫直接而簡單,其中出現的服飾基本是女性日常使用之物。
因南朝民歌主要反映人民情感生活,其中的服飾描寫主要是愛情的寫照,寄托女性的相思,用女性服飾表現女性陷入熱戀時的甜蜜幸福,詩中服飾是女性人物身體的指代。
魏晉時期女性文學作品主要是詩、賦、頌等文體。她們在創作上有不俗表現,如謝道韫、蘇蕙,然據現存作品來看,她們創作中的服飾描寫并無甚新意。
南北朝民歌中含有服飾描寫的女性作品不多,服飾意象一般直接作為點明人物性别、記錄人物外形的符号,或作為定情信物、表明親密關系的證明而存在。
結語受宮體詩的影響,隋代的女性文學亦比較绮靡哀怨,創作主題多為男女之情,這些作品中的服飾往往是女性自憐美貌或烘托富麗氛圍的工具。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号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責任文章。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