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以食為天下半句是啥

民以食為天下半句是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2:03:01

民以食為天下半句是啥(的上一句是什麼)1

文/邢哲夫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了。但其實原話是分上下兩句,“民以食為天”隻是下句。那麼,它的上一句是什麼,原話又是出自哪裡呢?

據《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記載,楚漢之争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成臯,劉邦想要放棄成臯,這時謀士郦食其勸劉邦道:我聽說知天命者為王。王者以人民為天,而人民以食為天。對于老百姓來說,糧食是最重要的。現在楚國屯糧的地方叫敖倉,但楚軍卻沒有派重兵堅守敖倉。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倉,奪得楚國的糧食,那就等于争取了楚國的人民。這樣一來,大王必然會扭轉戰局,打敗楚軍。劉邦大大贊賞,于是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了扭轉。司馬遷記載的原話是“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這句話在《漢書》中變成了“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去掉了“人”字,就成了我們今天的“民以食為天”了。

根據唐代司馬貞為《史記》做的《索隐》,“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最早乃是管仲的思想。管仲的原話是“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和郦食其的活學活用比起來,管仲的話在邏輯上更精當,在視野上更高遠: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糧食,而王者的事業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王者必須重視老百姓的糧食問題,重視民生。作為農耕文明的中華文明,糧食生産自然是社會生活中的重中之重。“食”不僅僅是人民的天,也是王者的天。這個“食”不是“作威作福玉食”的食,而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尚書·洪範》篇所列舉的“八政”中,就把“食”列在第一,“貨”(商業)列在第二,而其他諸如祭祀、軍事等等都排在後面,因此“八政”又稱“農用八政”,可見先王對糧食的重視。《禮記·王制》雲“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糧食儲備在王政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禮儀之邦,帝王也要通過每年開春親自耕種示範,表達最高領導人對農業的重視:“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禮記·祭統》)“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禮記·祭統》)。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也正因為糧食是人民的首要問題,所以曆代統治者除了重視農業生産之外,還要有意識地減輕農民負擔,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論語》就記載,魯哀公遇到荒年,魯哀公怕王氏鬧糧荒,于是想把農業稅提高到十分之二,而孔子的學生有若卻仍然主張十分之一,并說了“百姓不富足,您又如何能富足呢?百姓富足了,您又如何能不富足呢?”這話很好地體現了王者與人民、糧食三者的辯證關系:糧食是百姓的天,老百姓的天廣闊了,君王的天才會廣闊。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雖然是兩句緊密聯系的話,但由于前一句在儒家經典中屢見不鮮,如《尚書》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惟天惠民,惟辟(即“王”)奉天”等,所以前一句并不算新鮮,而後一句因為其接地氣的品格和高度的概括性,而成為了一句婦孺皆知的名言。

(作者典故裡的中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