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報》記者劉志良北京報道
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顔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除“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外,七〇二所還在綠色船舶研發、應對國際海事組織(IMO)新标準新規範、國際标準化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三五”期間,七〇二所将繼續發揚“蛟龍精神”,在深海裝備、綠色船舶技術、海工裝備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同時,積極實現“蛟龍”号等科技成果的轉化,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十二五”:打好深潛事業基礎,應對新規範
“毫無疑問,‘蛟龍’号是‘十二五’期間七〇二所工作的最大亮點,這也是我國深海裝備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顔開表示,通過“蛟龍”号的研制,形成了載人深潛“蛟龍精神”,這為後續産品的研制和技術開發,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具有重要意義。
顔開介紹,“蛟龍”号還培養了一支人才隊伍。原來各個協作單位隻有很少從事深海裝備研發工作的人。有了“蛟龍”号之後,各相關單位高度重視,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現在一支強有力的深海裝備研制隊伍已經建立起來了,這為我國“十三五”乃至2030年之前規劃實施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礎。“同時,‘蛟龍’号的成功研發不僅為我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提供了能夠到7000米以下水深的深潛裝備,更是大大增強了國人在研發深海裝備方面的信心。”顔開表示,中國人有能力集智攻關、協同攻關,研制出大潛深的高端載人潛水器,這在“蛟龍”号立項之前是難以想象的。
“當前,船舶市場不景氣,不過這也正是七〇二所發揮創新能力的時機,尤其是在綠色船舶的開發研制方面。”顔開表示,七〇二所還專門成立了江蘇省綠色船舶技術重點實驗室,利用這個創新平台,發揮專業優勢,開發了一系列綠色新船型,研發了多型節能裝置以及多種高效推進器,為我國船舶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和船舶産品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為了應對IMO新标準新規範,七〇二所還與國内其他單位協同合作,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的提案。據介紹,在今年春節期間,七〇二所參加了IMO船舶設計與構造分委會(SDC)第三次會議,并在IMO大會主會場作“二代完整穩性中國研究成果”主題報告,受到了與會成員國的高度評價。“國外專家對中國在IMO第二代完整穩性衡準制定方面已經做了這麼多工作感到震驚。”顔開表示,基于這些工作,我們提出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大會的采納,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在接受采訪時,我就提出我國船舶行業要重視國際标準化工作,現在我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顔開表示,目前,全國潛水器标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就挂靠在七〇二所,并已經開始了潛水器國際标準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不僅得到了國際标準化組織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ISOTC8)的認可,還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響應。七〇二所還牽頭編制了3個民船振動噪聲方面國際标準,得到了ISOTC8的采納和各個國家的支持,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振動噪聲方面研究的地位和技術基礎。
“十三五”:推進深潛事業深入,加快産業化進程
“對我國深潛裝備研發來說,‘蛟龍’号研發成功是裡程碑事件。”顔開認為,有了“蛟龍”号之後,我國在制定深海裝備研發的規劃方面也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目前我國所有深海裝備的規劃都是以“蛟龍”号為基礎,圍繞“蛟龍”号展開的。
“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七〇二所對科技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産業化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劃。”顔開介紹,“十三五”期間,在民船與海工裝備領域,七〇二所的研發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在綠色船舶技術研發方面,重點發展新船型技術、高效能推進技術,開展應對國際海事組織規則相關工作;在海工方面,由于在海工的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相關的實驗設施,七〇二所的實驗條件更好了,人才隊伍也更加壯大,今年将重點針對海上浮動平台、采油平台進行一些共性技術的攻關;在深潛裝備研發方面,七〇二所将力争完成1.1萬米潛水器、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國産化以及“蛟龍”号的後續改造,在深海空間站方面也有相應的計劃。
“在‘十三五’規劃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顔開介紹,七〇二所有專門的隊伍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去年,七〇二所研制的世界最大型全通透載客潛水器在三亞亞龍灣投入試運營,填補了國内觀光潛水器市場的空白,為我國海洋旅遊開發增添了新的高科技裝備。“‘寰島蛟龍1’号成功應用了‘蛟龍’号載人潛水器的創新成果,不僅通過了中國船級社、中國海事局的認證和檢驗,也成功邁出了載人潛水器産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顔開表示,“寰島蛟龍”型載客潛水器的設計、建造、檢驗和營運管理經驗,将為我國載人潛水器的相關技術标準和管理法規的制定提供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