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因病去世,終年88歲。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在回答韓聯社記者有關提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盧泰愚先生對華友好,曾為推動中韓建交和兩國關系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鮮為人知的是,盧泰愚曾到濟南長清區的盧莊村“尋根”。在盧莊村村委會院内,有一棵盧泰愚手植柏,如今郁郁蔥蔥,高過屋檐,樹下石碑用繁體刻着“盧氏得姓地長清縣訪問紀念植樹”字樣。樹高千尺不忘根,這棵樹也在默默紀念着盧泰愚這位不忘祖的盧氏後裔。
“我的祖籍在山東”
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盧聖順清晰地記得,盧泰愚是2000年6月18日上午訪問盧莊村的,并在村裡待了兩個小時左右。“9點左右,盧泰愚來到了我們村,與村民聊天,雖然得通過翻譯交流,但感覺他說話很爽快。”盧聖順說,盧泰愚還向村裡200多戶村民贈送了韓國生産的電飯鍋。盧莊村的村民則向盧泰愚贈送了大幅“福”字。
當天下午,盧泰愚一行來到齊國故都——臨淄,拜谒了姜太公衣冠冢等,随後參觀了姜姓淵源考證展廳。盧泰愚還提筆留字:繼承祖先遺志。據悉,晚年時的盧泰愚,深居簡出,在山東盧氏宗親請他題字時,他依然心誠地答應。
盧泰愚的山東之行,了卻了他尋根谒祖的夙願。早在1992年8月,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泰愚對前往韓國訪問的山東客人說:“我的祖籍在山東,先祖是太公姜子牙。我也是‘山東人’啊!”并懇切期望能幫他尋根,拜祭盧氏先祖。
經過大量尋訪調查工作,從得到的資料和韓國盧氏來訪獲得的有關成果來看,韓國盧氏根系在山東之說不謬。1998年,山東省史志辦在報刊上刊登了《盧泰愚山東尋根》一文,公布這一研究成果。2000年6月,受外交部門委托,又發表《盧氏源流考》一文。
盧氏的起源應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廣義的盧氏是指商代以前的盧人。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王轲研究員分析,《史記·周本紀》裡有載,與周武王一起伐商的盟友中就有盧這一部族。盧人和庸人、蜀人、羌人、彭人、濮人等,是周武王親自統率的伐商聯軍的西土之人。與此相呼應的是,商朝即有盧方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盧人受封于泰山之西、古平陰西南的濟水之濱,建立了子爵的盧國,後被齊國吞并,人們稱盧方城為盧邑。周朝之時,盧邑為盧氏聚居之地。這些信息告訴我們,盧人跟随周武王伐纣之後,因功被封于今山東長清,此地是盧氏族人的聚居區。
那麼,跟随周武王伐纣的盧人原先居住在哪裡?他們又為什麼要跟随周武王伐纣呢?王轲認為,在甲骨文中可找到答案。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玉戈銘文雲:“盧方皆入戈五。”意即盧方曾向商王朝進貢玉戈。這說明,盧人在商朝時就建立了方國;《甲骨文合集》第28095片記載:“盧白漅,其延乎鄉。”這是說,盧白漅已降于商,盧方國已經歸屬于商朝了;而(小屯南地甲骨)第667片甲骨記載:“盧方白漅……王永。大吉。”意即在商王武丁時,盧白漅和商朝關系尚在蜜月期。
既然商朝初年的盧方國和商關系很好,後來為什麼要和周武王一起攻打商王呢?甲骨文的另一段記載說出了真相:“甲戌蔔,翌日乙,王其沒盧白漅。”即商王抓住并殺掉了盧白漅。為什麼殺掉他,原因難以琢磨,但盧方國和商王朝因某些事情變成了仇敵,這才有了後來盧方國人跟随武王伐纣之舉。從盧人在商朝即存在來看,那時候的盧國在西方,和周王國較近。
“高傒盧邑在長清”
周初,盧人的遷徙繞不開長清盧邑。而狹義的盧氏,指史書記載的盧姓始姓一族,其更是繞不開長清這一源頭。盧泰愚說自己是“山東人”,即沿襲這一說法。
齊國治下的盧國是再分封時代的産物。據《姓纂》《盧氏族譜》等記載,齊太公姜尚的後裔高傒因有功于齊國,而被齊桓公分封到了今濟南長清的盧地,憑借五裡之城建立盧國。高傒為姜太公第十一代孫。曾祖是齊文公姜赤,祖父是齊文公之子姜高。高傒以祖父的名字“高”立氏,即今天渤海高氏的祖先。
高傒作為齊國叱咤風雲的人物,他的一生對齊國影響較深。昏庸無道的齊襄公被害後,在齊國那場驚心動魄的儲位争奪戰中,高傒把天平傾向了公子小白一方。在衆臣商讨新君候選人之際,高傒秘密從莒國召回公子小白,并扶立為君,即齊桓公。魯莊公和公子糾不甘心失敗,糾集魯國大軍向齊國殺來時,又是高傒挺身而出,力主迎戰,并親自指揮大軍,使近萬魯軍成了甕中之鼈,扭轉了齊國的局勢。
齊桓公主政之後,努力實現富民強國、稱霸諸侯的治國夢想,高傒、管仲、鮑叔牙等都是他的股肱之臣。高傒在軍政改革、内事外交方面為齊國做了不少貢獻。
齊桓公開疆拓土,将本屬于祝國的盧邑納入齊國版圖,并将其賜封給高傒,以示重用。“齊桓公一代的四位重臣,封邑都在當時的齊國西陲、今濟南地區,管仲的谷邑在平陰,高傒的盧邑在長清,鮑叔的封邑在曆城,甯戚的封邑在章丘,四座重鎮在濟左走廊上自西南而東北一線排開,僅從布局上說就是大手筆,戰略意圖明顯。另外,将濟南地區劃為數塊封給四位賢能的大臣作為采地經營,對濟南地區的開發和建設也具有重大意義。”濟南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張華松介紹。
執政43年後,齊桓公去世,豎刁和易牙弄權,齊國朝中大亂。又是高傒設計除掉了豎刁,然後召集國氏、管氏、鮑氏等大臣,聯合起兵攻打王宮,裡應外合,把公子昭迎進城,是為齊孝公。高傒又一次力挽狂瀾,此時他已86歲。
公元前637年,高傒逝世,谥号敬仲,葬于齊都城北十三公裡的淄河西岸。由于他一生忠君報國、勤勉為政,使齊國率先成為春秋霸主,整個齊國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據說,他的墓就是當年老百姓自發用衣服兜土堆起來的,可見其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在高傒肇盧之後的200年中,盧氏族人在盧邑繁衍生息。随着齊國政壇漩渦的肆意拍打,盧邑田園詩般的甯靜也被打破。戰國時期,田氏集團的勢力勃興。先有齊國正卿田常于公元前481年弑齊簡公,大權獨攬;後有田常的曾孫田和于公元前386年遷齊康公于海上,正式奪政。這一系列曆史變故,史稱“田氏代齊”。
田氏大肆迫害齊國貴族,盧氏先民擔心株連,人人自危。于是,很多盧氏族人避禍逃離盧邑和齊國,分散在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一帶。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雲:“田和篡齊,盧氏散居燕秦之間。”
懼禍北遷的盧氏後裔有一部分遷到燕境的唐邑,後又有許多盧氏子孫聚集于涿郡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範陽(故城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南)最為旺盛。秦五經博士盧敖,是有明确文字記載并明确籍貫的盧姓第一人,是範陽盧氏的開基之祖。
此後,盧氏後世子孫多在政壇、文壇嶄露頭角。唐代,有盧氏宰相8人。後魏時期(約公元五世紀),盧子遷的後裔任青州刺史,盧氏回到山東。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8年)盧氏由青州府益都遷回古盧國,即今濟南長清區。
盧穗航海而東
曆史風雲,百轉千回。從長清盧邑源頭走出的盧姓族人,不斷向更為廣闊的地域播遷,也有的遷居海外謀生,使盧姓的布局更加複雜。據目前研究,中國盧姓人遷居朝鮮半島當在唐末,他們是以盧穗為核心的一族人。
據韓國《盧氏三陵壇志》等文獻記載,盧穗祖籍範陽,為範陽盧氏之正宗。盧穗,原名盧惠,唐翰林學士,官上護軍,飽學多才,名重當朝。他的家族世系有迹可循的是:秦五經博士盧敖數傳至東漢九江太守盧植,盧植數傳至北朝文學家盧谌,盧谌曾孫盧玄,盧玄生盧度世,盧度世第三子為盧昶,盧昶的第六代孫為唐吏部侍郎盧從願,家自範陽遷至靠近山東的臨漳。盧從願有個後人名叫盧鴻表,曾任徐州刺史,他就是盧穗的祖父。盧穗的父親是盧震順,官至兖州刺史,盧家再次回到山東。
唐末戰亂是盧氏東遷的主要動因。874 年,黃巢大起義爆發,數萬農民軍于次年“轉戰于山東、河南十二郡之間”,到877年範圍更廣,唐王朝窮于應付,其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這時許多達官貴人為避戰禍,各謀出路。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名門甲族的盧穗率領九個兒子及家眷,偕任積、陸種、田秋、徐稱、蘇獲、朱稷、閻稽七名大學士,“翻然航海而東”。盧穗一家先定居在平安道定州菱裡村,後移居龍岡雙悌村紮根,成為韓國盧氏的淵源。此時,韓國正值新羅第52代王孝恭王即位,孝恭王在東京(今慶州)給予盧穗以國賓的禮遇。
盧穗及他的九個兒子為新羅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穩定曾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新羅王室根據他們的功績,又因盧氏在中國曾是名門貴族,對盧氏九兄弟封伯九貫。
悠悠千年過去,如今的盧氏後裔在韓國有近40萬人。他們從來沒有忘記,盧氏的根在山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