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0 05:19:22

策劃、撰文 / fufu

編輯 / KY主創們

今年明顯感覺自己心态不好。生活中宏大的不确定性,常常讓我感到無端的焦慮和煩悶。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更明顯的是,心态不好的顯然不隻有我。常常在朋友圈刷到“毀滅吧,趕緊的。”

擔憂未來,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存在的一種負面情緒的源頭。收入如果不好了怎麼辦?ta如果不愛我了怎麼辦?萬一打仗股市雪崩怎麼辦?疫情永遠不會結束怎麼辦?……當擔心過多,變成自己想停也停不下來的入侵性念頭之後,就會開始傷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有生病的風險。

應對這種對未來的焦慮,我讀到了一個叫做“allow”的概念——允許。允許是一種生活智慧,我讀下來後覺得很受益,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允許”?為什麼說它是一種智慧?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和心态帶來怎樣的改變?

允許,和躺平一樣嗎?是不是一種自暴自棄的選擇呢?

允許之後,生活為什麼會變好?

來看今天的文章。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1

理解允許,

我們首先要理解“不允許”

生活中很大部分的痛苦都和“不允許”有關。不允許,所以試圖防止自己不想要的局面出現。

不允許工作情況變差,不允許愛消失,不允許生活不在自己的掌控内。和這個狀态常常一起出現的還有一個“應該”思維——例如“我應該很自律,我不允許自己長胖”“ta應該很寵我,我不允許ta不聽我的”“孩子應該學習好,我不允許ta很平庸”。

“不允許”會帶來一系列的糟糕心态:

1)總是在擔憂;

2)現實違背自己的期待時很憤怒;

3)付出很多努力對抗現實,帶來更多的自我折磨;

4)自我批評和否定,認為自己能力太差或不夠努力;

5)變得很有戾氣,覺得世界虧欠自己,陷于對他人的抱怨或對命運的自憐自艾。

允許,則是與之截然相反的狀态。允許是坦然和無畏。一方面接納自己的渺小——無力操控命運和世界,但另一方面自信而勇敢,願意接受一切現實,并相信自己能夠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回應和處理現實。

簡單來說,“不允許”和“允許”分别是這樣的狀态:

在不允許的狀态下,我們相信“事在人為”,習慣将生活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如同水手緊握船舵,把握航行的方向,不允許自己的船駛向任何計劃之外的地方;

而“允許”的狀态,則更像是将我們變成了船上的遊客,我們不在乎自己是否掌控着這艘船,而更關心自己在這個旅程中能體驗到什麼。盡可能享受這趟路程中我們路過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刻。如果真的遇到了風浪,再去應對風浪。

當我們對事物抱持“允許”的态度時,我們會以敞開的心态面對世事,迎接世事的流動和變化,并放下我們對周遭的評判。我們不再試圖回避或對抗風浪,相反,我們騎浪而行 。

在允許的狀态中,我們既弱小又強大。弱小是我們臣服于宇宙和命運,強大則是我們仍會盡己所能地去把命運發給我們的牌打好。

值得注意的是, “允許”并非躺平。允許是基于接納現實的努力,躺平才是放棄努力。“允許”的本質是對“人生不可回避的不确定性”的深深接納,不但不追求控制未來,并且因為接納,反而在這種“人生唯一确定的不确定性”中深深紮根,找到了内心的笃定與平和。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2

“不允許”到“允許”,

會發生什麼變化?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在幫助我們提升自己去掌控生活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其實是以一種“不允許”的方式成長的。這種成長方式是我們必須的,因為我們需要掌握必備的生存技能。

不過也由于這樣的成長方式,“允許”這個概念讓我們感到陌生甚至不安——這是很正常的。

當我們的生存技能非常成熟之後,我們可以開始學着“放手”——讓生命更宏大的意志,引領你去感受你的一生。看看允許之後,究竟會發生什麼,自己會如何應對、會因為這些經曆變成一個怎樣的人,看看命運究竟要指引我們去何處。

“允許”究竟有什麼好的,值得我們去克服自己的不安感,來擁抱它呢?當“允許”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至少會看到這4方面的改變:

  • 允許能對抗無聊,讓人産生對自己命運的好奇

計劃好的生活,常常給人帶來壓力——壓力來自于擔憂自己能否讓生活不脫離計劃。這種狀态下人們很容易産生生活沒意思的無聊感。

但允許會給人帶來積極的好奇心。我們會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好奇雖然會讓一些壞事進入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一定會讓更多好的事物進入我們。我們會更願意嘗試新的事,接受新的機會,最終在允許中見到了一個自己不曾想象到的自己。

  • 我們可以不再放大一些事情對我們的影響

被意外打亂的計劃、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常有矛盾與不合的關系……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往往不會隻是失望而已。我們會感到受挫,會憤怒,會責怪他人或者自己,“怎麼可以這樣!”

很多事情之所以讓我們痛苦焦慮,除了這些事情本身帶來的煩惱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我們不允許這些事的存在。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3

一項研究發現,盡管低自尊與抑郁有所關聯,二者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們是否允許自己的低自尊存在。當人們不允許自己的低自尊時,ta們更容易變得抑郁(Michalak et al., 2011)。

低自尊自然不是我們理想的狀态,但關于它的痛苦本可以不用那麼強烈。其他很多事也是如此。越是難以接受那些不符合我們期待的事情,我們的痛苦就越容易被我們的“不允許”所放大。

停止為自己創造出額外的痛苦,便是“允許”能夠為我們生活帶來的第一個明顯變化。

  • 停止與世界為敵帶來的自我内耗

世事的存在,本不是為了擊敗或傷害我們的。人生起起伏伏,成功失敗,其實都沒有本質區别——我們活在這世上一遭,唯一能真正屬于我們的,就是“體驗”。

沒有一個人身上是不帶有命運書寫好的一些安排的,我們所能做的,是盡量感受和體悟這些天賜的體驗,然後盡可能地激發自己的最大潛能去應對這些安排。

一件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不接納,然後反複咀嚼痛苦、并衍生出對世界的憎恨。你也可以接納,然後盡可能從它裡面發現意義。

當我們能以敞開的态度允許世事發生,我們也就能停止花精力對抗現實,不再因為無用的敵對而精神内耗。

  • 改變往往在我們不執著于改變時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和執着會讓我們視野變得狹隘,讓我們誤以為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隻有認定了一條艱難險阻的路才能做到。往往隻有當我們從執着中出來,才能看清,其他路上的風景也很不錯。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4

們應該如何學會“允許”

與很多KY關注的話題不太一樣的是,“允許”不是通過練習獲得的技能。當我們想着必須允許某件事的存在時,往往陷入另一種“不允許”的怪圈。在找到“允許”的狀态以前,我們先要允許“不允許”的存在。

接下來我能給出的建議,更多地是如何準備迎接“允許”的到來。

首先,我們可以從簡單的觀察開始。觀察周遭事物的模樣,以及我們對這一切下的判斷。平常我們習慣了将自己的判斷與周遭的事物進行綁定,而作為一個觀察者,我們則需要暫時地将我們的評判與世事拉開距離。

比如,我們觀察到的不是“今天的天氣真舒服”,而是“今天的天氣不冷不熱,時不時有微風吹過”和“我很喜歡這樣的天氣”;不是“對象說了些惹我生氣的話”,而是“對象說的話”和“我因為這些話變得很生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不否認事物的面貌,也不忽略自己随之産生的評判。通過觀察,我們能夠更熟悉自己“不允許”的狀态,以及脫離了自己的偏見和評判以後,周遭的事物是什麼樣的。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5

接着,我們需要重新感受。

感受我們是如何存在于世界的,又是如何與周遭一切進行互動的。當我們作為觀察者時,我們拉開了自己與世事的距離。當我們作為感受者時,則需要體驗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連接。

這些連接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的,比如我們總買早餐的那個攤子會遇到的熟悉的面孔;也可能是人與環境之間的,比如晴天傍晚灑在身上暖橙色的霞光;還可能是人與事物之間,比如雨天在窗戶上畫下圖案等天晴了還會依稀可見。

每當我們感到世界仿佛在與自己作對時,不妨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感受這些連接,讓它們作為我們日常的小提示,提醒我們,世界和我們的關系沒有那麼糟糕,不妨試着更信任它一點。

假如一個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種心态能對抗生活的無意義感)6

最後,我們需要給自己和生活很多的耐心。

“允許”不會因為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到來得快一些,也不會因為它的到來讓我們必然更成功一些。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當我們真正能感受到“允許”時,我們會感覺更自由和無畏一些。

人們對于“允許”常有一種誤解,認為“允許”體現的是行為上的改變,是需要通過做些什麼來變得“允許”。但很多時候,對于“允許”而言,不去急着做什麼,比做些什麼更重要。

前文提到的觀察世事和感受連接都能夠幫我們慢下急躁的腳步。此外,我們也可以試着找到我們對生活的信念,即相信不需我們費勁心力,世事也會以最恰到好處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

以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