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北地區有一個村莊,叫于家堡。
老人們說,辛亥革命後有于姓一家闖關東來到此地。于家男人特别能幹,開荒種田,逐漸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地主。子承父業,兒子經營的也不錯,這個地方沒有名字,人們都叫它于家堡。
到了孫子二十幾歲時全國都解放了,土地歸公,孫子被安排在郵局上班,每天給全公社的人送來往信件等,因為當時全公社這個年齡且高中畢業且會騎自行車的沒有幾個人,孫子名叫于富田。
隔着一條河的村莊是王家街,這裡王姓居多。王有才跟于富田是同學,關系特别好,那時民間仍然流行拜把子,兩人又是把兄弟。
這一年兩人的妻子都懷孕了,算日子差前差後,有一天哥倆喝酒,一高興就定了娃娃親。
果然王家的孩子先出生十六天,是個男孩兒,于家的孩子是個女孩兒,可謂天遂人願。
倆孩兒記事時都知道兩人的關系,兩家也時常來往,孩子們哥哥妹妹的叫着。
到了上學的年齡,王小特意到于姑娘的村小上學,随時随地可以互相照顧,當然也遭到了小朋友們的嘲笑。
一晃十年過去了,兩個孩子都中學畢業了,沒有考上大學。過了不久,王小響應國家号召應征入伍,于姑娘在家務農。
離别之際,依依惜别,難舍難分,無庸贅述。
王小經常給于姑娘寫信,兩人你來我往,感情愈發深厚。
那時候生活水平較低,于姑娘能夠給王小郵的最好的東西就是秋天時的瓜子,于姑娘用幾個晚上的時間一顆一顆扒瓤,然後裝在口袋裡,讓父親順便幫着寄到部隊。
兩家議定,王小退伍就給他們辦婚事。
于姑娘心裡這個高興啊,天天盼着王哥哥回來。
展眼到了王小退伍的日子,王小回來了,一對戀人深情相擁,喜極而泣,就盼着洞房花燭夜了。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王小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去縣醫院檢查,原來是癌症晚期,婚期是推遲了,于姑娘日夜照顧王小,雖不是夫妻,那種關心和照顧又勝似夫妻。
三年之後,王小去世了。于姑娘悲傷欲絕,發誓再不嫁人。王于兩家人十分着急,可是百勸無用。
漸漸的于姑娘有些茶飯不思,心神恍惚。
更為不幸的是,于富田有一把洋槍(農村土槍),那時候農村好多人家都有這種自制的槍,冬天打個野雞野兔啥的。有一天于姑娘和媽媽坐在南炕納鞋底,于富田坐在北炕修理他的洋槍,不小心走了火,把一個于姑娘好端端地送了命。
于家悲傷地掩埋了姑娘,有一天晚上王有才來了,跟把兄弟于富田商量将兩人挨着埋葬,于家也同意了。于是王家把王小的墳遷到了于姑娘的旁邊。
第二年,在兩人的埋葬地各長出了一棵榆樹,過了幾年旁邊又長出了幾個小榆樹,人們都說是兩個苦命的孩子化為了榆樹,而且還生了幾個孩子。
于是,為了紀念這對苦命的戀人,人們把于家堡改名為大榆樹村。
一對苦命鴛鴦終于可以永遠的在一起了,他們世世相伴,不棄不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