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不少猛将為抗清(後金)戰死或被俘就義,其情悲壯。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命人收集這些人事迹,編成《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對這些人大加表彰,其中26人乾隆認為是大忠臣,列入“專谥諸臣”,加封“忠”字谥号,以示對“精忠報國”者的尊敬。下列明末四大悲壯猛将生平,及乾隆帝對他們的批語。
劉綎(1558年-1619年),字省吾,南昌人,萬曆年間武狀元,勇猛無比,手使120斤镔鐵大刀,人送外号“劉大刀”,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稱。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劉綎在抗擊後金軍隊的薩爾浒之戰中,舞動120斤镔鐵大刀奮戰,左臂中箭仍戰,右臂受傷仍鏖戰不止。身負多傷,滿身是血,從巳時戰至酉時,激戰8個小時,仍勇猛異常。混戰之中,他面部中一刀,被砍掉半邊臉,仍左右沖突,手中大刀砍死數十敵将,敵軍亂箭齊射,他身中數箭,力竭戰死。乾隆帝評語:“劉綎勳勞特著,膽略素優,奮勇争先,捐軀最烈,今谥忠壯”。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号恺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後因權臣排擠,告老還鄉,在高陽縣住七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一家人都為國捐軀,孫承宗被抓,甯死不降,自缢而死。乾隆批語:“孫承宗身任安危,志匡宗社,難扶傾廈,終殉孤城,今谥忠定”。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又字鬥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将領,民族英雄,力大絕人,手使練功大刀140斤,人送外号“盧閻王”,累官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祯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盧象升炮盡矢絕,揮刀沖殺,身中四箭三刀,血盡力竭而死。乾隆帝指語:“盧象升材優軍旅,志竭股肱,坎坷遭時,艱難就義,今谥忠肅”。
黃得功(?~1645),号虎山,明末開原衛人,其先自合肥徙。軍中号黃闖子。行伍出身,積功至副總兵,為京營名将。崇祯自缢後,在南明繼續抗清。荻港一戰,黃得功胳膊受傷快斷了,但他還是用布帶吊着指揮将士迎戰。明将劉良佐降了清,帶清軍在岸上招降黃得功,黃得功大聲怒斥。一支冷箭突然飛來,射中黃得功咽喉左側。黃得功拔出箭扔在地上,見不少将士都想投降,就知道明朝氣數已盡,但他甯死不降,拾起拔掉的箭,刺喉自盡。乾隆帝批語:“黃得功材昭武勁,性懋樸忠,衛主殒身,克明大義,今谥忠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