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粉喽
打糊得有比例,用秤稱一下
揉粉是個力氣活兒
放入調料後,攪勻
晨報記者席蕊/文李丹丹/圖
對淇濱區上峪鄉紙坊村的村民來講,最重要的年貨除了肉,還有皮渣。因此,殺完豬後的村民,就開始制作皮渣了。
2月14日下午,在紙坊村裡,記者剛一下采訪車,就聞到了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柴火燃燒的氣味,遠處還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是村支書周長全和另外3戶人家在合夥做皮渣,4家人一邊幹活兒一邊說笑。
盆光滑、手幹淨、面均勻,粉就和成了
當天下午2時許,周長全等4家就已燒好熱水,開始做皮渣了。記者趕到時,周長全、周孝平和周讨喜3家的各20斤皮渣已經做成了,正準備給周麥生家做皮渣。周麥生媳婦趕緊回家把早已準備好的30斤澱粉扛出來,周麥生往竈膛裡添了一把火。
做皮渣首先要和糊,就是把少量芡粉用開水燙成膠狀,用糊和出來的粉黏性好。隻見周長全用秤稱了一斤半芡粉,倒入面盆裡,先用溫水調和均勻後,直接倒入100℃開水,負責和糊的周孝平和周讨喜用一根粗棍子使勁兒攪拌,最後就形成了黏黏稠稠的糊糊。“糊是做皮渣最重要的環節,糊多了,和的粉黏度就高,粉條就打不出來;糊少了,粉黏度低,打出來的粉條就容易斷。一般糊的比例是5%。”周長全在和糊這方面是高手,一有人家做皮渣,他就去幫忙。
接下來該揉粉了,過程和蒸饅頭類似,但唯一不同的是做皮渣用的不是面粉而是芡粉。30斤芡粉裝了一盆,揉起來也比較費力,至少需要兩個人交替進行。
今天負責揉粉的是周孝平和周讨喜,“做皮渣還算比較輕松,兩個人就行,要是做粉條,至少需要4個人圍着大盆揉。“來回反複揉,隻要盆光(光滑)、手光(幹淨)、面也光(均勻),粉就和成了。”周孝平說,揉粉是個體力活兒,長時間不做,揉過粉第二天胳膊還會酸疼。他曾經去皮渣加工廠打工,一天要揉1000斤粉,剛開始胳膊都擡不起來。
打粉有技巧:速度均勻,粉條才能粗細一緻
“和好的粉能不能打粉還需要驗證。”周孝平左手拿起一個鐵皮做的漏勺,舉高,放進去一塊面團,用右手拳頭均勻有力地敲擊左手手腕,隻見粉條均勻落下。“想做細粉條就把漏勺舉高點兒,想做粗粉條就放低點兒,隻要粉條能均勻落下就可以下鍋了,大夥兒把火燒旺點兒。”周孝平邊招呼大夥兒,邊給記者解釋,如果要做粉條,粉在鍋裡煮幾分鐘就得撈出來晾曬,做皮渣至少要煮十幾分鐘。
打粉是出粉工程中難度最大的,承擔這個任務的人手臂要有力,敲打手腕的時候力度要重而均勻,粉條才能粗細一緻。漏勺掌握不好,漏出的粉條不是粗就是細,口感不好。記者體驗了一把,鐵皮漏勺有兩斤重,再放入面團,還沒一分鐘手就酸了,更何況還要快速出粉,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粉條煮好後盛在盆裡冷卻,這個時候,要加入拌好的調料。“這個是我們村裡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提前把蔥姜蒜、十三香、醬油等調味料調好,根據個人口味還可以添加韭菜、香菜等,其他地方的皮渣隻有鹽,沒有俺這兒做得香。”周讨喜說,放入調料的粉條冷卻一晚上就成了皮渣。
村民每年做皮渣
圖的就是個熱鬧
周麥生已70多歲了,說起做皮渣,他說:“我記事時,村裡就有人做皮渣,但那時的皮渣是用綠豆面做的,有錢人家才吃得起,後來村子裡開始種紅薯,生活慢慢好了,普通人家才能吃得起。”
周讨喜說,他小時候特别喜歡吃皮渣,但由于家裡條件不好,皮渣也不是經常能吃到,除非過中秋、春節這樣的大節日,母親才會做一小塊兒。現在生活好了,皮渣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了,但每年還會做,圖的就是這個熱鬧勁兒。
“一到臘月,親戚朋友就打電話預訂了,每年做個三四十斤分給親戚朋友,他們也都誇俺做的皮渣好吃。”周讨喜說。
每年春節回家後
總要帶些皮渣走
熱氣騰騰的皮渣還沒凝固好,周孝平4歲的小孫女就吵吵着要吃,周孝平給她盛了一碗,她邊吹氣邊說好吃。
“一家做皮渣,幾家來幫忙,這才有過年的氛圍,我70多歲了,其他活兒也幹不了了,就幫忙添添柴,這不剛才火一大,眉毛都被燒沒了。”周麥生指着自己被燒秃的眉毛哈哈大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過年的喜慶。
“大塊兒的皮渣晶瑩透明,嫩白的肥肉漂在上面,用搪瓷大碗盛上一碗燴菜,配倆饅頭,吃完菜,再把燴菜湯喝掉,那種感覺,真叫一個爽!”說起皮渣,在外工作的李先生說,“我每年春節回來,總要帶些皮渣走,就圖在外邊還能吃到家鄉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