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為《愛蓮說》全文,閱讀時間可能為幾小時至幾天,請合理安排時間研讀品鑒。
古文觀止第8期
《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古文今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注釋解說:
(1)可:值得。(2)蕃:多。(3)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隻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浔陽柴桑(現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裡詠菊,如《飲酒》詩裡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獨,隻,唯獨。(4)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唐人愛牡丹,古書裡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自,(自)從。盛,很,十分,一作“甚”。(5)予(yú):我。(6)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7)淤泥:河溝或池塘裡積存的污泥。(8)染:沾染(污穢)。(9)濯(zhuó):洗滌。(10)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11)妖:妖豔。美麗而不端莊。(12)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14)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遠,形容詞作動詞, 遙遠,空間距離大。益,更,更加。(15)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亭亭,聳立的樣子。可:可以。(16)亵(xiè):親近而不莊重。(17)玩:玩弄。(18)焉:助詞。(19)謂:認為。(20)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2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22)噫:感歎詞,相當于“啊”。(23)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标志”。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24)鮮(xiǎn):少。(25)聞:聽說。(2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喜愛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27)宜乎衆矣:(喜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當,這裡與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衆,多。
品鑒鑒賞:
壹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貳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绶歸隐後,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緻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别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甯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态,與衆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衆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别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後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這一連串鋪叙,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範,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漣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處。
叁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裡,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聖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雲:“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台之上。”作者《題蓮》詩也雲:“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肆
最後,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深深地慨歎:當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鑽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裡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後借花喻人,将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态描寫的淋漓盡緻。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裡,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衆隻求純淨的心态,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伍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态的憎惡。
藝術特點:
壹
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隐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貳
簡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現的内容卻是豐富的。這裡有愛花史的概述,有對蓮花的描繪,有對諸花的品評,有自己感情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突出“愛蓮”的主旨,宜接寫蓮,約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詳略得當,而無文意不足。
叁
手法多樣。作者娴熟地運用拟人化手法,賦予了花兒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貴者的形象;而蓮花則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靜多姿;又像高潔不凡的雅士,風度翩翩;還象潔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肆
對比的手法,此文也運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贊煩的是蓮,但他不是作孤立靜止的描寫,而是在對比描寫中顯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把蓮花的高潔從牡丹的反襯中突現了出來。而對壯丹的追慕者甚多,愛蓮者甚少,則又在對比中顯示出不良風尚之盛。菊花和蓮花雖然都不滿現實,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後者則敢于面對現實,在污濁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因此,蓮花比菊花顯得更加可貴,作者通過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就自然而然樹立了蓮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還善于把叙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後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在他死後,弟子程颢、程頤成名,他的才識才被認可,經過後來朱熹的推崇,學術地位最終确定,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
編輯:小孤鹜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