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有品生活(ID:pinpinlife)
鮮,是咱們中國人烹饪時的第一追求,
因此,味精和雞精這些能夠提鮮的調料,
就成了大多數家庭的廚房必備品。
但是各種關于味精和雞精
“有害”的說法層出不窮,
“做飯到底要不要放味精和雞精?”
“味精在高溫條件下會産生緻癌物嗎?”
味精到底是“害人精”還是“無辜躺槍”?
想必都是很多家庭糾結的問題……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一揭秘!
雞精和味精有什麼區别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鮮度極高,溶解于3000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鮮味隻有與食鹽并存時才能顯出。
雞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和鹽。另外還有糖、雞骨粉、香辛料、雞味香精、嘌呤、澱粉等物質複合而成。可見,味精是雞精的原料之一。
味精與雞精有何不同
① 生産方式不同:味精是發酵産品;雞精是各種食物加工而成的調味品。
② 成分不同:雞精的成分更加複雜,因此鮮度比味精高。
③ 作用不同:味精是一種增鮮劑,不能改變食物原有的味道;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料,既有味精的鮮,又有添加物的香。
雞精到底有沒有害
最早關于“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源于它的成分:谷氨酸鈉。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在1908年由日本人發現的,雖然現在味精主要的生産方式是細菌發酵,但是半個世紀前,也有過通過工廠直接合成生産的經曆。
于是很多人就覺得,這麼“化學”的名字,加上“工廠合成”,一定不健康!
但其實:這種想法其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谷氨酸鈉”雖然聽起來很“化學”,但是這種成分最早由日本人從昆布中提取,在很多水産品中都含有,目前主要通過細菌發酵的方式來生産,是相當天然的東西。
無論是美國的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1959年),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1987 年),或者是歐盟食品科學委員(1991 年)等各類組織,經過多次實驗研究,都把味精在食品分類中歸為安全類。
隻有個别動物實驗發現:在大劑量攝入下,對于某種非常敏感的老鼠可能會産生神經毒性。不過要達到這種效果,一個60kg的成年人,需要一次性吃下900g左右(差不多1公斤)的味精。
也就是說,除非你把味精當水一樣喝,當飯一樣吃,才有中毒的可能性。
而且科學表明,做飯時添加味精不僅不會危害健康,适量食用對身體還有一定的好處!
1
促進消化
味精能夠刺激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就能使人們感到可口的鮮味,從而使味精發揮增進食欲的作用,并且誘導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2
促進肝髒功能,淨化血液
味精進入腸道被吸收而分解成的谷氨酸,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人體代謝谷氨酸的過程中就會産生一些焦谷氨酸,在肝髒中參與糖代謝以及肝髒的解毒過程,降低血液中有毒的氨的濃度。
3
改善大腦及中樞神經功能
焦谷氨酸還會在大腦中參與蛋白質及糖的代謝,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及神經中樞的功能。
雞精加熱後會産生緻癌物嗎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在超過120℃的環境中,容易轉變成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會緻癌”也成了“味精加熱後緻癌”傳言的依據。
但實際上,科學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鈉”這種物質并不會緻癌,所以這個“味精加熱後有害”的傳言也是站不住腳的。
不過味精加熱變成焦谷氨酸鈉後,“鮮味”會消失,等于味精最大的功能——提鮮的作用就沒了,所以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做菜時放味精還是建議:最後收鍋的時候放。
味精食用兩大忌
1
忌添加過量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味精的最大問題是鈉含量比較高,就和食鹽中含有鈉是一個問題。添加過量會導緻鈉攝入過多,引起口部不适,口渴;且長期攝入過量吃會導緻便秘、胃腸道疾病。高鈉飲食還容易導緻高血壓,還可能增加患Ⅱ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的風險。
2
忌特殊人群
分娩三個月内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過量的味精,因為味精中的谷氨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内,與血液中的鋅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谷氨酸鋅,并随尿液排出,導緻嬰幼兒缺鋅。
老人和需要控制鹽分的人也不宜多食,家裡有高血壓病人和小孩、腸胃道疾病人群更要注意,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這些菜不宜放味精
1
放了醋的菜
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裡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2
放了糖的菜
在适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肴中才能有表現。
但如果在甜口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并産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番茄大蝦”等甜口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3
肉類為主的菜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所以其實沒必要再添加味精啦。
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怎樣健康的吃出“鮮味”
1
适量使用味精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布的評估報告稱,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谷氨酸的最大攝入量是30毫克,也就是說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超過1.8g,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蓋。所以,不要再一次放一大勺味精了。
做菜時放入味精隻是起到提鮮的作用,加入過多反而影響菜肴口感。大家在做菜的時候食鹽與味精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或4:1範圍内,即可達到鮮美柔和的口味。
發掘天然食材的鮮味
想要追求鮮美的味覺享受,除了通過添加調味品增加菜肴中的鮮味,其實最好的“鮮”是來自食材本身。
1
大海中的鮮味
海鮮的鮮相信大家都有所體會。比如新鮮活魚剛殺了五分鐘之内入鍋,熬出乳白色的湯,除了鹽甚至可以不用添加任何調料,那股鮮美就足夠讓人垂涎三尺了。
海藻是所有食材當中遊離麸氨酸含量最高的生鮮食材,高達30%,可以用于熬湯或出汁。
曬幹的小魚幹、蝦皮蝦幹等等直接吃就很鮮了,如果蝦頭炸成蝦油,或把蝦皮磨成粉,就變成了天然的味精。
深秋之時,熬上—罐蟹油,可以吃到來年春天。無論燒菜、制餡心,還是下面條,都可以放入适當的蟹油,其味之鮮,不可言傳。
另外,用蝦籽和魚籽取鮮也是常用的方法。燒湯做菜,先入蝦籽或魚籽,其增鮮效果,不亞于味精。
2
植物中的鮮味
蘑菇是帶有鮮味的經典食材,所以家裡可以常備一些幹香菇、幹花菇,在很多小炒和湯水裡面可以提味。
醬油是最常見的提鮮調料。發酵黃豆、醬油、味增、納豆、腐乳這些豆類發酵産品,都可以起到提鮮的作用。
番茄。是的,番茄也可以提鮮,最好的辦法是把番茄和其他食材一起烹饪,會極大地增加食物的鮮味。
竹筍也是自帶“鮮味”的一個食材,江南名菜腌笃鮮傳統的做法是不加鹽和味精等任何調料,就是運用了竹筍中的天然鮮味。
3
動物中的鮮味
高蛋白食物提供了人類味覺上本源的鮮味。生魚片、清蒸魚、涮羊肉、烤全羊、煎牛排……這些經典肉菜隻要原料夠好,它們即使隻有鹽和簡單的料理也能足夠鮮美。
風幹火腿、腌制肉、培根等經過一定加工的肉類,也都是以鮮著稱。
各種奶制品也能起到提鮮的作用。比如意面經常在做好之後再現磨一層帕瑪森奶酪,提味就是一個原因。
相信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
已經不會再對味精“談之色變”了。
當然,想要給味覺帶來鮮美享受,
也不妨試試從天然的食材中就可以挖掘,
同樣可以帶來極緻的味覺體驗。
你平時喜歡放味精/雞精嗎?
趕緊來留言區讨論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