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19:31:18

提起巴爾幹,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初中曆史課本中“歐洲火藥桶”的說法。巴爾幹半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曆史因素,成為了歐洲發生戰争最多的地區之一,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半島上不僅滿是複雜的民族矛盾,幾個帝國主義國家也将追逐利益的觸角伸到了巴爾幹,在多方因素的相互推動下,巴爾幹各國劍拔弩張,地區局勢進入最緊張的時期。當窮盡政治手段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戰争似乎成了最後的選擇,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兩年前,巴爾幹戰争率先打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1

美麗傳說和戰略要地

傳說,在古希臘有一位擅長彈豎琴的女子,名字叫做,她對豎琴的演奏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連各位古希臘衆神也被她的琴聲傾倒。國王知道了以後,就派人去請琴來宮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絕了國王,還讓使者回去傳話,說她永遠不會為這樣一個傲慢無禮的人演奏豎琴。

國王聽了使者的禀報之後并沒有生氣,隻是會心一笑,讓使者下去休息。第二天早上,當侍從走進國王的卧室時,卻發現裡面空無一人。這個消息很快在皇宮裡傳開了,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沒有人因此顯得慌亂,也沒有人焦急地要去尋找失蹤的國王——恰恰相反,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的國王去了哪裡。

國王在清晨悄悄地離開了皇宮,去尋找那個“膽敢”說自己傲慢無禮的女琴師。走出皇宮不久,國王就聽到了一陣仿佛來自天堂的琴聲,他下意識地向聲音的源頭走去。在一棵橄榄樹下,國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彈奏豎琴的女子。

她側着頭,長發像瀑布一樣垂下來,她的腦袋微微搖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飛舞的手指,她那雙潔白無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從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聲,讓年輕的國王聞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裡,看着那位美麗的仿佛有些不真實的女子。

琴聲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應的女子擡起頭,看向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時間仿佛凝滞了,兩位一見鐘情的年輕人無言地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不久之後,琴和國王在人民的祝福聲中結為夫婦,但他們的幸福生活還沒來得及開始就結束了——傳訊的士兵帶來了鄰國宣戰的消息,年輕的國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騎馬奔赴戰場。幾個月後,國王戰死的消息傳來,新任王後拿起豎琴,用激揚的琴聲帶領士兵打赢了戰争。

隻是自己心愛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

琴會在每天晚上對着繁星撥動琴弦,訴說無盡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會将花園裡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對她的回答。

終于有一天,琴的手從豎琴上無力地落下,人們埋葬了她。當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灑在琴的墓地上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斷地彙集,最終變成了一望無垠的大海,人們稱之為愛琴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2

愛琴海位于地中海東側,優美的風景和濃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使其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不過,愛琴海也是一處戰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連接亞、歐、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愛琴海北邊的巴爾幹半島上,沒有凄美的愛情傳說,有的隻是幾個世紀斷斷續續的戰争,和戰争間隙思考着如何複仇的人們。

巴爾幹半島面積不大,但卻擁有超過20個民族,他們雖然語言大緻相同,但卻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猶太人等,他們的信仰有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等,他們每個人都渴望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好的生活條件,經過時間的打磨,鄰裡間的日常摩擦演變成民族矛盾,最後導緻了沖突的爆發。

除了内鬥,巴爾幹半島人民還長期受到外國侵略者的欺壓。對于亞歐地區的大國來說,作為交通要道的巴爾幹往往是其對外擴張的必争之地,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過這一地區,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統治甚至長達五百餘年。

從14世紀奧斯曼軍隊踏足巴爾幹開始,這一地區的人民就生活在殘暴的軍事統治之下。作為外來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飾地對巴爾幹人民進行剝削和壓榨。他們不但強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改信伊斯蘭教,當發生戰争時,他們還會強行擄走巴爾幹人民,逼迫他們在戰場上充當炮灰。在這樣冷酷無情的統治下,巴爾幹半島的人民對奧斯曼帝國毫無歸屬感,他們不懈地和土耳其人進行着反抗侵略的鬥争。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3

巴爾幹同盟

17世紀起,奧斯曼帝國開始由盛轉衰。具有中世紀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會制度,讓奧斯曼帝國喪失了科技革新的動力,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相繼進行了軍事革命,這讓土耳其軍隊的武器水平逐漸落于下風。

政治上的頑疾也在這一時期開始顯現,高層的權利鬥争引發了奧斯曼帝國的内亂,造成帝國元氣大傷,中央政府再也無法對龐大的版圖進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紀,随着英、法和奧匈帝國的崛起,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域開始被蠶食瓜分。首先是奧匈帝國占據了巴爾幹半島北部地區,然後是埃及、利比亞等北非國家落入英法手中,成為其殖民地。對此,土耳其人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昔日橫跨亞、非、歐的帝國版圖不斷縮水。

窮則思變,不願在瓜分中慢性死亡的奧斯曼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革,但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各種社會問題已經讓這個國家積重難返,為了苟延殘喘,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選擇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妥協,允許一些國家宣布獨立。

到了19世紀,民族主義的出現,激發了巴爾幹半島人民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開始形成,為了謀求獨立,巴爾幹各族開始團結起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878年,在俄土戰争中失敗的奧斯曼帝國,不得不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保加利亞的獨立。

1911年,實現統一後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擴張殖民,虛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奪對象,意土戰争爆發。在意大利人的設想中,在巨大的軍事實力對比下,這場戰争應該很快就能結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們的預料,為了加快戰争進程,意大利蓄意煽動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的民族情緒,這使得半島反土情緒空前高漲。

1912年3月13日,經過數次磋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簽訂同盟條約,規定兩國将互相保護對方的領土完整,當一國遭遇戰争時,另一國将毫無保留地予以幫助。該條約實際上針對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和對巴爾幹北部虎視眈眈的奧匈帝國。

5月29日,保加利亞和希臘簽訂防禦同盟條約,規定當任意一方遭到奧斯曼土耳其進攻時,另外一方将不遺餘力的進行包括軍事行動在内的援助。9月,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又和黑山簽訂了同盟條約,巴爾幹同盟正式形成。

巴爾幹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抗南面的奧斯曼帝國,從而使各國取得徹底的獨立地位,但由于巴爾幹地區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過程中受到了英國、法國和沙皇俄國的影響,這就導緻各個心懷野心的大國摻雜其中,使局勢變得複雜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4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

1912年10月8日,與奧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鄰的黑山第一個對土耳其宣戰,随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三國也陸續對土耳其發出态度強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軍隊撤出巴爾幹半島。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爾幹拱手讓人,他們拒絕了最後通牒,開始在國内進行戰争準備。

1912年10月18日,面對土耳其的強硬态度,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相繼對土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爆發。

按照巴爾幹同盟的部署,戰争将在南北兩線發起。北線,保加利亞将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的兵力進攻,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軍隊将與駐守在馬其頓的奧斯曼軍隊開戰;南線,希臘海軍将在愛琴海海域對奧斯曼海軍發起進攻,保證巴爾幹同盟的制海權。

10月22日,巴爾幹同盟北線軍隊正式對土軍發起進攻。在當時,土軍無論在兵員數量和素質還是武器裝備方面都遠遠落後于同盟國軍隊,再加上同盟國軍隊在民族獨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氣高漲,可以說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僅22-24日三天時間裡,就擊潰了土耳其駐紮在巴爾幹半島的第一、三、四軍。

24日,北線部隊對土耳其馬其頓集團軍發起最後攻勢,将該軍團徹底打垮,北線戰鬥宣告勝利。

與此同時,南線的希臘海軍對土耳其海軍發起了愛琴海戰役,經過激烈的戰鬥,希臘海軍成功封鎖了土耳其海軍的出海口達達尼爾海峽,南線戰鬥也取得了勝利。1912年11月28日,在巴爾幹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同盟國軍隊乘勝進軍,兵鋒直指伊斯坦布爾。

然而,在巴爾幹有各種利益糾葛的列強卻不願意讓同盟國繼續擴大戰果。在沙俄看來,一個孱弱的土耳其比一個死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問題上的談判;德奧兩國從同盟國陣營的角度出發,也不希望屬于協約國陣營的希臘和塞爾維亞在戰争中變得更加強大。因此,在俄德奧三國的牽頭下,巴爾幹同盟不情不願地和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議。

戰争失敗的消息傳到土耳其以後,引起了全社會對政府的不滿,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黨發動政變,建立了新政權,同時宣布拒絕接受由原政府和巴爾幹同盟各國達成的和平協議。此舉再次點燃了戰火,經過兩個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政權不得不再次接受失敗,雙方在倫敦重新簽訂了合約,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結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爾附近之外的所有歐洲領土。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戰争,通過這次戰争,巴爾幹半島人民徹底趕走了壓迫他們長達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結束了被外族統治的曆史。巴爾幹各族人民開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這也為日後地區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5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

第一次巴爾幹戰争結束以後,巴爾幹同盟各國代表齊聚倫敦,商議領土分配問題。這本該是一場其樂融融的“分贓大會”,但由于各國無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問題上達成一緻,再加上德奧兩國從中作梗,使此次會議進展十分艱難。

保加利亞是巴爾幹同盟的主要發起國,也是第一次巴爾幹戰争中投入最多的國家,因此保加利亞認為,整個馬其頓地區都應該成為其領土。這一提議引起了塞爾維亞的反對。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幹中部,西邊的克羅地亞占據了亞得裡亞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爾維亞希望通過第一次巴爾幹戰争,從南面的馬其頓地區獲得通往亞得裡亞海的出海口。而與馬其頓南部接壤的希臘則希望得到與馬其頓相鄰的南部部分領土。

由于與會各國互不相讓,倫敦會談上火星四濺,始終無法達成讓各方都較為滿意的結果。最終,在各國的調解下,巴爾幹同盟四國簽訂了《倫敦和約》,規定土耳其被占領土地和愛琴海島嶼的劃分由英法俄德奧等列強來劃定。

土耳其的失敗讓同盟國陣營在巴爾幹地區的控制力急劇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利用巴爾幹同盟國在倫敦會議上的矛盾,有意煽動各國反目,最終導緻了巴爾幹同盟國的分裂。

由于保加利亞在領土問題上的強勢,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私下結成同盟,準備反對保加利亞,想從中分一杯羹的羅馬尼亞在得到消息以後,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邊,保加利亞也沒有坐以待斃,從奧匈帝國那裡要來了戰争貸款,暗中進行戰前準備。

6月29日,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發起突襲,第二次巴爾幹戰争爆發。作為巴爾幹同盟的發起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保加利亞卻在此次戰争中衆叛親離,戰争爆發以後,暗中與兩國結盟的羅馬尼亞加入塞希陣營,随後黑山也對保加利亞宣戰。剛剛被趕出巴爾幹半島的土耳其人見有機可乘,也宣布對保加利亞開戰,保加利亞在巴爾幹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站在保加利亞身後的奧匈帝國,本來準備遵守約定,出兵幫助保軍進攻塞爾維亞。但是站在奧匈帝國身後的德國認為,一旦奧匈帝國出兵,那麼第二次巴爾幹戰争很可能演變成為世界大戰,而此時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戰争準備,因此不允許奧匈帝國參戰。至此,保加利亞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7月29日,面對實力強大的五國聯軍,保加利亞被迫投降,第二次巴爾幹戰争結束。8月10日,各國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簽訂合約,重新劃分了勢力範圍。保加利亞失去了第一次巴爾幹戰争中獲得的大部分土地,塞爾維亞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亞得裡亞海入海口,希臘除了馬其頓南部以外,還得到了克裡特島等地區,羅馬尼亞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南多布羅加。作為戰勝國,黑山和奧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邊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6

戰後格局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是一次由“分贓不均”引起的戰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劇了巴爾幹半島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這次戰争讓羅馬尼亞和黑山加入了協約國陣營,同時将保加利亞推向了與其對立的同盟國陣營。

第二次巴爾幹戰争的最大獲益者是塞爾維亞,此戰過後,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半島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在民族主義的催化下,一種“大塞爾維亞”的思潮開始在塞族人中廣為傳播,這讓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們産生了更大的沖突,也與奧匈帝國向巴爾幹擴張的企圖相抵觸,奧塞沖突最終演變為薩拉熱窩事件,導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