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别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别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說起二簡字,也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印象,其實在建國以後,我們國家對文字進行了兩次簡化,1956年,國務院出台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出台《簡化漢字總表》,這便是我們說的一簡字,這些簡化漢字一直沿用至今。
為什麼要對漢字進行簡化呢?簡化以前的漢字我們現在稱為繁體字,筆畫比較多,書寫比較複雜。建國初期,文盲比較多,為了盡快提高國民素質,更好地普及漢字,方便認讀,所以對于比較複雜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
不過,繁體字也沒有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在書法作品中,為了美觀,很多采用的還是繁體字,現在我國的香港,台灣使用的也還是繁體字。字典中在簡體字的旁邊,一般也會注明這個字的繁體寫法,因為繁體字是簡化字的根源。
一簡字出台之後,漢字簡化,加上國家大力推行教育,我們國家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到了1965年,文盲率隻有30%,而在建國初期,這個數據高達百分之八十,不得不說,一簡字為我們國家的掃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一簡字取得這麼大的成果之後,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覺得應該再接再厲,對文字進行進一步的簡化,1977年5月,出台了《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草案)》,同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該草案。
漢字的最大特色在于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小小方塊字,不囿于四方之地,橫豎撇捺,一筆一劃都能引發無數遐想。而且很多字的筆畫,部首都有其特殊的含義,所以漢字簡化簡化漢字必然伴随着原字功能和審美上的削弱。
二簡字簡化方法更加激進,遭到更激烈的反對,所以1978年7月,中宣部就通知各大報刊以及出版社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國務院正式批複國家語委《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二簡字改革宣告終結。
二簡字之所以不為大家接受,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失去了漢字特有的含義和美感。比如将“展”簡化成“屍”下面加一橫。“屍橫遍野”蠻驚悚的,當年有個“樓蘭古代女屍展”,人們調侃到,此簡化字用在這個展覽上再确切不過了,屍體橫在門口作展覽。
“副”簡作“付”,副局長變付局長,也不知道是姓付的局長還是副局長。“蕭”簡作“肖”,姓都改了,姓蕭者祖宗是否會認為後代不孝。“道”簡作“辺”,殊不知此乃日文也,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如今,“道”中有刀,老子也會覺得這個“道”實在難以解釋。
不過“二簡字”倒也不是全無是處,有的字經過那麼一簡化,一解釋,還覺得有點道理,比如“家”簡作“宀”頭加人,原本有豬便有家,簡化以後把下面的豬換成人,以人為本。“雪”簡作“彐”,下雪了,哪裡有雨呢?說得也是。“富”簡作“宀”頭加“夫”,家有夫就富裕,這個字這樣寫隻怕獨立女性會不高興的。
二簡字一味追求簡化,忽略了漢字本身的含義和美感,有的字簡化得隻剩下部首, 看上去就像日本文字似的。在簡化字體的同時,盡可能保留漢字原本的神韻底蘊。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燦爛的華夏文明由此生發,正因如此,在人為介入幹涉時不得不謹慎對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