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兒童?女兒的故事之四十二一一孩子們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兒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女兒的故事之四十二一一
孩子們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則
一
外孫兩歲半,開始有些逆反。而孩子們對外孫的教育有闆有眼,有些藝術性,堪稱是教科書級的。
一天晚上,九點多了,孩子熱心一個遊戲。拿外公外婆父親母親四個人的手機排在一起售賣:把爸爸的手機交還給他,說道:九十元;媽媽的,十元;姥姥的,兩元;姥爺的,二十分。誰的手機賣給誰,一點不差,而價格,毫無依據可言。
這遊戲 一遍兩遍三遍四遍,樂此不疲,沒有要停的意思。天太晚了,他們要回他們的家,大人催促,孩子就一句回答:我要玩賣手機。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老一輩的我,毫無辦法,要麼任其玩下去,等他累了;要麼強行抱走,任其哭鬧,哭鬧累了,也就過去了。
孩子們不。
女婿說:皮皮(外孫的小名)想吃藍莓嗎?咱們回家吃藍莓。外孫平時最喜歡吃藍莓了。
孩子不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好,有時候很管用,但因為剛剛吃過了飯,藍莓就失去了吸引力。這次轉移注意力的結果歸于失敗。
玩完了第四遍賣手機,要進行第五次。先要把手機收起來。收媽媽的手機,媽媽不給,說:就玩這最後一次,玩完咱就回家,你說好不好?這句話說的藝術,前半句是命令,後半句是詢問,很顯然,這個詢問隻能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最初外孫不說話,不配合,但不回答媽媽就不給手機。要麼能再玩一遍,要麼這一遍也玩不了,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樣的邏輯思維不知道小孩子懂不懂。這當兒,媽媽又強調了一遍,外孫無奈地說了一聲好。
玩完了最後一遍,媽媽說:說好了的,你答應了的,咱現在就回家。看得出來,孩子雖然不情願,但自己剛剛答應過,也不好反悔,隻好乖乖地跟着走了。
外孫直接掉進了他媽媽給他挖的坑裡。
二
我們住康橋,孩子一家三口住禦橋,白天他們把孩子送來,晚上把孩子接回。
一天下午,過了五點,離孩子們下班的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外孫就哭鬧着要去禦橋,怎麼哄都不行。
六點多,女婿回來了,女兒還沒回來。外孫拉着父親的手就要回禦橋。
孩子父親說:回禦橋可以,得先把玩具收拾起來。 孩子玩了一整天,零散的玩具滿地闆都是。孩子嘟囔着:我不收拾就回家。孩子爸爸說:不收拾好不能回家。來,爸爸幫你收拾好不好?這話很有迷惑性。這話的前半句是肯定語氣,不容置疑,但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和抵觸,但他爸爸不留給反應的時間,不等孩子有所反應,又把話題轉移到另一個問上來:爸爸幫你收拾,好不好?這個問題,不好的回答是任何人都不想要的,孩子隻能說好。他把零零散散的玩具放到孩子手裡,由孩子再把玩具放進收納箱裡。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上演。其實,孩子是收拾不了玩具的,最終是父母收拾。讓孩子幫忙收拾玩具還不如自己收拾來得幹淨利落,但他們每天還是這麼不厭其煩地教導孩子樹立這樣一個意識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值得肯定。
收拾完了玩具,孩子高興地跳躍着,喊着要回禦橋。他父親說:咱馬上就回禦橋。不過出門前得先把鞋自己穿上。這又是給孩子的要求設置前提條件。外孫自己嘟嘟囔囔:不穿鞋回禦橋。女婿說:不穿鞋不能回禦橋。萬不得已,簡單粗暴的阻擊也需要。他父親不慣着他。我不以為然,這麼小的孩子,不穿就不穿吧,家離得不遠,抱着就回家了。
但是外孫拗不過爸爸,隻得倚在進門換鞋的方墩上。他爸把他抱起來,讓他坐在方凳上,拿過一隻鞋來說:伸左腳,孩子伸出的是右腳,顯然孩子分不清左右。父親又強調一遍伸左腳,孩子才懵懵懂懂地伸出左腳來。孩子這麼小,怎麼分得清左右?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還分不清呢,但他父親就這麼堅持着訓練。我想,不管孩子懂不懂,一直這麼重複,慢慢地孩子就會分清左右了。
穿戴好了,推開大門,女婿還沒出門,孩子已經徑直走向了電梯。他父親說:給姥姥姥爺說拜拜,孩子頭也不回。女婿又說:那你自己走吧,我不走了。又給孩子設置了一個強硬的前提條件,并且直抵要害。我想,孩子走就走吧,跟這麼小的孩子何必這麼較真?但是,這是給孩子立規矩,作為祖輩的我們,也幹涉不得。長期這麼堅持禮貌教育,必然會有一個良好的結果。這需要大人有這個意識,還得有長久堅持的毅志力。
這時候,孩子返回身來,大聲地對我們說:姥姥姥爺拜拜。語氣裡有一種被強迫了的不滿。但我們也不好求全責備,得允許小孩子對情緒有所表現,所以配合地搖手說拜拜。女婿這才出門随孩子走去。
三
我們老兩口和孩孑一家三口在一起吃晚飯。孩子餓了,大聲叫嚷:爸爸,我要吃肉肉!他爸爸很嚴肅地給孩子說:哦,你要吃肉肉,但是你要怎麼給爸爸說話?孩子忽然意識到什麼,小聲給爸爸說:爸爸,請給我一口肉肉吃好嗎?聲音由高變低,命令語氣變成了懇求語氣。他爸應了一聲好,便夾一口肉送進孩子的嘴裡,父子倆滿意地對望着微笑。看得出來,這不是一時半會一次兩次訓練出來的結果。
吃過幾口飯,不那麼餓了,孩子就嚷嚷着下去玩。這種情況很常見,滿大街上見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端着飯碗拿着湯匙追着孩子喂。孩子們似乎不願意這麼做,便換了另一種方式哄孩子吃飯。他爸爸說:咱們做個吃飯的遊戲好不好?咱玩“五四三二一”,玩完了這個遊戲就可以下去了。沒等孩子回答,孩子媽媽說:我們先來吃第五口,有肉肉有饅頭有青菜有花菜,你先要哪個?孩子說要吃花菜。接着是哄孩子吃第四口,第三口,直到吃最後一口。這時候,孩子差不多就吃飽了。時間長了,這樣的花樣也不是每次都見效,但這種意識和策略,還是值得我欣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