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我們首先想到的曆史人物就是趙括,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将領,因為在長平之戰大敗,犧牲了四十萬趙兵。“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不論在詞典上,還是在教科書上都明确指出它所說的就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但是,我們知道戰國時期并沒有紙的制作。據考證,我國西漢時開始了紙的制作,1957年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 “ 灞橋紙 ”,而這些“紙”據推測在漢武帝之前就有了。
就算西漢時期有紙的制作,但是由于技術不成熟,價格昂貴,幾乎沒什麼人用來寫字。據記載東方朔在上書漢武帝時,用的還是竹簡,足足寫了三千片。可見漢武帝時期并沒有用紙張寫字,而比漢武帝早一百多年的戰國,也沒可能用紙張寫字。
那麼“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為什麼說的是戰國時期的趙括?其實這裡有一個很大的誤解,也正因為這個誤解,被詞典和教科書欺騙了多年。教科書上說“紙上談兵”的出處是 西漢司馬遷著的《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但是當你查看原文的時候,并沒有發現“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可以查到最早出現“紙上談兵”這個詞應該是在明朝萬曆年間一本楹聯專著《半九亭集》,其中有副楹聯: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饷竈無煙。之後,在清代也多次出現,比如《孽海花》《紅樓夢》等著作中都有出現。
事實上把“紙上談兵”和趙括聯系起來的是一本現代兒童曆史讀物《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一篇的回目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有人認為戰國時期的紙可能就是絹帛之類的,那麼我們可以先看看“紙”這個字最早的含義。在《說文解字》上,“紙”的含義并不是我們今天用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張,而是絮一苫也。就是漂洗絲帛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所以是絞絲旁。但是這些雜絲是無法用來寫字的,如果制成成品,那就不是“紙”了。到東漢蔡倫改進原先的造紙術後,“紙”字的含義才從雜絲變成了可以寫字的紙張。
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上就記載道: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因此,這裡的“紙上談兵”的紙就是兵書的意思,并不是紙張,或者地圖。嚴謹來說趙括是“紙上談兵”并不十分正确,應該是“書上談兵”。而一直以為“紙上談兵”的出處是趙括,這隻是一個例子,并沒有出處。在詞典中和教科書上所說的出處,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