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

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22:47:39

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柏芸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華中農業大學講座教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研究中心主任,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農業文化遺産中的農耕智慧)1

農業文化遺産的主要保護方式

柏芸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華中農業大學講座教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古國。

在古代農業文明中,中國農業能夠長期領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認識到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自然規律開展各種農事活動。在數千年的農耕活動中,炎黃子孫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順天時,量地利”,植五谷,養六畜,農桑并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活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産。這些農業文化遺産中蘊藏的農耕智慧對中國農業的發展,乃至世界農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時至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這些農耕智慧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王祯農書》說:“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國地形複雜多樣,各種地形交錯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帶的土地已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于是人們開始向山地、沼澤等要地。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這些原本不适宜耕種的土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減少水分蒸發,防止水土流失,緩解耕作活動對生态環境造成的破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種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變成了“上上地”的國家糧倉。

依山勢而建的雲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是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創舉。山巅有涵養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動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構”,構成了一種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态空間。為了保證大小不一的梯田得到相對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還發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溝中設置木樁,在木樁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實現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趣時和土,用地養地

西漢《氾勝之書》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東漢班固《漢書·貨殖列傳》中說:“順時宣氣,蕃阜庶物。”

為了更好地利用季節、合理使用土地,實現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尋求多樣生物之間的最佳生态關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最大的産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輪作複種、間作套種、多熟種植等多種種植制度。

内蒙古敖漢旱地農業系統是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物,兼顧糜黍、荞麥、高粱、黑瓜籽、雜豆等雜糧旱地作物,實行條播、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傳統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這種耕種方式,在2020年11月入選為“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的最佳案例,為世界減貧貢獻了中國人的農耕智慧。

種養結合,互生互利

《呂氏春秋·觀表》中說:“凡居于天地之間、六合之内者,其務為相安利也,夫為相害危者,不可勝數。”

早在東漢時期,中國的先民們就發明了稻魚鴨共生模式。這種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間,增加人類動植物蛋白質食源以外,還通過魚鴨遊動攪動泥水,為水稻根系生長增加氧氣、刺激水稻植株分蘖;魚鴨吞吃稻田裡的豬毛草、鴨舌草等雜草和稻飛虱等害蟲,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魚鴨排洩在水田中的糞便又給水稻施加了有機肥料,培肥了土壤,實現了“地可使肥”(《呂氏春秋》),減少了人們中耕鋤草、除蟲和施肥的投入,可謂一舉多得。這種生态農業模式,最為典型的就是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的稻魚鴨共生系統。

因勢利導,潤澤良田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原始社會生産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隻能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采集和遊牧為生,對自然的水隻能趨利避害,消極适應。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随着金屬工具的發明與應用,生産力得以發展,人們開始在江河兩岸發展農業,建設村莊,建設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着子孫後代,如安徽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和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農業系統。

辨土肥田,相地之宜

《詩經·大雅·生民》:“誕後稷之穑,有相之道。”所謂“有相之道”指的就是辨别土壤類型和肥力狀況。

土地是農作物和禽畜生長的載體,也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産資料。農耕的首要條件就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人們應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和土壤肥力選擇種植不同的作物。

河北涉縣旱作梯田農業系統中的土壤為褐色土壤,耕層含鉀豐富、氮中等、磷偏低,适合豆類、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天津小站稻作文化系統中的土壤成土母質含鹽量高,土質鹽堿,但富含鉀、鎂。這一土壤特征,也造就了小站稻的特殊品質。

創制工具,力少利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少而得作多”——這些都是說明工具的重要性。

中國在原始農業時期就非常重視農器問題,将農器視為農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産工具不僅提高了生産率,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不論是北方旱作農業系統,還是南方水田農業系統。農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翻地覆土、靈活輕便的曲轅犁,一器多用的條播機——耧車,利用非自然風力、世界離心式壓縮機的鼻祖——風扇車,利用自然水力的水碓、水輪、水碾、水磨,還有替代牛耕的踏犁、防旱保墒鋤草用的漏鋤、省力的秧馬、整地的耙和耖等等。

随着現代化農業的進程,這些傳統農具終将成為曆史,進入展室,但是,其中蘊藏的中國人的智慧卻滲透到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之中。

節氣農諺,經驗集成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産物,是古代先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節氣農諺則是人們對不同時令農耕活動經驗的精準總結。寥寥幾字,高度概括,又反過來指導農業生産。這些諺語大多反映在農業文化遺産中。如敖漢旱作農業系統中關于天氣的節氣農諺有“清明無雨六月陰,夏至無雲三伏熱”。江西萬年稻作農業文化系統關于耕種的節氣農諺有“清明前後,撒谷種豆”“谷雨前,好種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

農耕文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生産、生活的實踐積累。蘊藏在農業文化遺産中的傳統觀念和傳統技術等農耕文明精粹,至今仍閃爍着智慧之光。

農業文化遺産是一種關乎子孫後代的遺産,其中蘊藏的農耕文化要發揚光大。傳承農耕文化,秉承精耕細作的集約化耕作制度,改進農業生産技術;在保證國家糧食産量和質量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拓展農業産業功能;改善農村生态環境,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促進循環農業發展……許多地方大有可為,這樣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塊可以賴以生存的沃土,為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

(文章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20&ZD167〕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7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