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4:15:26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在“中國”曆史上諸多的王朝或皇朝國号中,有些國号曾被多次重複使用,甚至影響到了“中國”境域之外,成為域外對我國的别稱。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1

而由這一角度看,隋國号就是獨一無二的了:前雖有所承,但字不同,義有别;後則無所繼。作為天下共号的隋,時間段為589年正月至618年五月;隋朝的建立,又稍早至581年二月。

《周書·靜帝紀》大定元年(581年)二月:

“甲子,随王楊堅稱尊号,帝遜于别宮。隋氏奉帝為介國公。”

注意到楊堅由“随王”到“隋”帝的變化了嗎?按照前述之魏晉南北朝時期諸多“禅讓”故事所形成的規則,爵名與國号在禅讓前後是一以貫之的,這裡卻發生了由“隨”到“隋”的變化,原因何在?

1、棄“随”取“隋”

楊堅以“隋”為國号,史家根據禅讓故事的成例,認為是由于楊堅之父楊忠為周的“隋國公”,楊堅襲父爵位,又進為“隋王”。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2

如《隋書·高祖紀》:楊忠“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楊堅先“出為隋州刺史”,後“襲爵隋國公”,再進爵“隋王”,尋受周禅。又《北史·隋高祖文帝紀》:楊忠“武成元年,進封隋國公”;楊堅先“出為随州刺史”,後“襲爵隋國公”,再“進爵為王”,“以隋州之崇業”等“二十郡為隋國”,尋受周禅。

按上引《隋書》、《北史》,“隋州”當作“随州”。随州,554年西魏置,治随郡随縣。随郡,288年晉置,治随縣。随縣,有楚(先秦時)置、秦置、漢置三說,《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領有随縣,稱“随,故國”,治今湖北随州市。“随,故國”,先秦有随國。

然則随縣、随郡、随州一脈相承,都是因為先秦随國而得名的;與此相應,楊忠、楊堅的封爵,也當作“随國公”、“随王”,《隋書》、《北史》作“隋”失實。

《隋書》、《北史》的失實,我們翻閱《周書》、《資治通鑒》的對應内容,就更加清楚了。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3

《周書·楊忠傳》:“武成元年,進封随國公”,《周書·靜帝紀》大象二年十二月,“随國公楊堅進爵為王”,次年二月,“随王楊堅稱尊号,帝遜于别宮。隋氏奉帝為介國公”;又《資治通鑒·陳紀四》光大二年七月,“周随桓公楊忠卒,子堅襲爵”,《資治通鑒·陳紀八》太建十二年十二月,“周以大丞相堅為相國,總百揆,……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随國”,《資治通鑒·陳紀九》太建十三年二月,“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建台置官”。

《周書》、《資治通鑒》的記載,無疑證明了《隋書》、《北史》相關部分的失實;又有值得注意者,即《周書·靜帝紀》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随”王楊堅既稱尊、五天後的二月己巳“隋”乃奉周帝為公,以及《資治通鑒》陳太建十三年(581年)二月突然稱楊堅為“隋王”,并進而作出“周主……禅位于隋”的結語。

綜上所考,我們已能判定:楊忠的封爵是随國公;楊堅的封爵,先是随國公,後是随王。又随王楊堅既代周,國号為“隋”;而号國為“隋”的正式時間,是581年二月甲子。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4

581年二月甲子這一天,41歲的楊堅在長安備極繁忙:

既自相府常服入宮,受9歲的周帝宇文闡轉奉的冊、玺,又改服紗帽、黃袍,入禦臨光殿,服衮冕,受群官拜、三呼萬歲,即皇帝位,又設壇于南郊,遣使紫燎告天,又“告廟、大赦、改元”

……新國家的大号,也在這一天正式登場亮相,頻頻使用。此大号,就是突然出現的“隋”。

2、楊堅的斟酌

問題在于,楊堅是以随王的身份位登大寶的;既登大寶,又因何改定國号為“隋”呢?

此事在《隋書》、《北史》、《周書》等史籍中都未見說明,較早注意到這一問題的有唐末李涪,《李涪刊誤》卷下“洛随”條雲: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5

随以魏、周、齊不遑甯處,文帝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

又南宋徐曾《能改齋漫錄》卷二“古無隋字”條:

隋字古無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齊不遑甯處,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

其後,元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隋紀一》時也指出:

楊忠從周太祖,以功封随國公;子堅襲爵,受周禅,遂以随為國号。又以周、齊不遑甯處,去“辵”作“隋”,以辵訓走故也。

以上三家的解釋,大體為後人所遵從,并且相承至今。今更分析之,又可得出如下認識: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6

其一,在楊堅看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都是短命的皇朝,分别隻有17年、23年、28年、25年的國運,他自然不願意自己的新皇朝也随踵其後,奔走不甯,天命短促;而“随”字,不僅有“随從”、“跟從”短命的前朝的暗示、隐喻,更要命的是,其“辵”字偏旁,也能理解出立足不穩、慢慢走失了運氣的意思,此真不吉莫大焉。這應該是楊堅在登基前夕毅然決然地不用“随”的根本原因。

其二,楊堅對新皇朝的另一政治“符号”——年号,也十分留意。楊堅受禅,年号開皇。考《魏書·釋老志》:道教“又稱劫數,頗類佛經。其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之屬,皆其名也”;又《隋書·經籍志》道經下雲:“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号,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

如此,開皇年号其實取自道家語,寓有億萬斯年的美義。再者開皇年間,置有隋康、隋興、隋化、隋昌、隋安、隋建等縣,也是出自類似的心理。既然年号、地名都這樣講究,作為新皇朝的國号,楊堅當然不可能不細加斟酌。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7

不過盡管如此,新皇朝的國号也不能漫無邊際地任意選擇。曆史發展到這時,已經形成了禅代前朝、更建新朝,即沿用前朝封爵為國号的習慣,所謂“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的确,在楊堅之前,如曹丕的魏、司馬炎的晉,南朝劉裕的宋、蕭道成的齊、蕭衍的梁、陳霸先的陳,北朝高洋的齊、宇文覺的周,都是無不如此;具體到楊堅,大概也無意于背離這個傳統,而引起不必要的混亂。

這樣看來,楊堅對于新皇朝的國号,其實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他隻能沿襲原有的封爵名号,或在原有的封爵名号上稍做文章,而楊堅最後交出來的文章,就是棄“随”取“隋”。

按棄“随”取“隋”的好處在于:

首先,避去了楊堅感覺晦氣的“辵”旁;其次,“隋”與“随”在字形、字音方面變化不大,而且“随”字本來就可以省筆寫作“隋”;第三,“隋”與“随國公”、“随王”的封爵能夠銜接起來,從而合乎當時“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号随本,不複更立”的傳統習慣,又進而顯示出此一新皇朝也是淵源有自的。

如此,我們可以認為,“隋”是楊堅仔細斟酌出來的、表達改變國運短促之宿命的、頗有講究的新國号。

3、後人的嘲諷

楊堅不會想到的是,他着意斟酌出的新國号“隋”,還是遭到了後世許多文人學者的冷嘲熱諷。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8

先是南唐徐锴《說文解字系傳》卷三六“去妄”雲:

随文帝惡随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随從“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者,豈非不學之故?将亦天奪其明乎。

徐锴的這種說法,又為宋、元、明、清時代許多學者認同,并且有所發揮。

如宋王觀國《學林》卷十“孫休四子名”條:“按字書,隋,徒果切,其義則落也,懈也,裂肉也。……隋文帝不審其字形離合之義,而輕于增損,隻取笑于後世耳”;南宋羅泌《路史》卷三五“氏姓之牒”條:“隋者,屍祭鬼神之物也,……亦雲釁殺裂落肉之名也。卒之,國以隋裂而終,則書名之谶,其禍如是”;明焦竑《筆乘》卷一“随誤改隋”條:“楊堅國号,改随為隋,意義既别,音呼亦殊。王應麟曰:‘随,安步也,吉莫大焉。隋,裂肉也,不祥莫大焉。而妄改之,不學之過也。’”如此等等,不煩舉例。

雖然“安步也”即走走停停、閑庭信步是“辵”的意思,“随”并不能解釋為“安步”,也談不上“吉莫大焉”,但可以肯定的是,評價楊堅改“随”為“隋”乃是“妄改”、“不學”,乃是五代十國以來較為一緻的觀點。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9

徐锴諷刺楊堅“不學”大概也屬此類,因為楊堅竟改出個“不祥莫大”、非常晦氣的“隋”作為國号,其國運焉能長久!

4、隋字本意

那麼,“随”、“隋”二字,究竟作何解釋呢?

考諸典籍,“随”、“隋”二字的義項頗多。如“随”,除了作為專名的随(國名、地名、姓氏等)可姑置不論外,其義項還有跟從、沿着、順從、聽任等等。

“隋”的義項也不少,如隋為祭祀名,《周禮·春官·小祝》“大祭祀……贊隋”東漢鄭《注》:“隋,屍之祭也”;隋指形狀,《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西漢毛《傳》:“隋銎曰斧”,“隋銎”,即孔形狹而長,隋通橢;隋謂垂下,《史記·天官書》“廷藩西有隋星五”唐司馬貞《索隐》:“隋為垂下”,隋通堕。

但相對而言,“隋”最常見的義項确實是指“裂肉”,即剩餘的祭品,或說是祭祀以後要埋掉的殘肉剩食,《周禮·春官·守祧》:“既祭,則藏其隋”,《說文解字》:“隋,裂肉也。”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10

這樣說來,徐锴的議論,王觀國、羅泌、王應麟、焦竑等人的附和,也有依據。應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隋”國号在後代确實不被認可,證據之一就是,沒有哪個皇朝願意沿用這個國号。

這其中的關鍵,應該不在隋朝短命的形象或濫用民力的惡名,因為秦朝更加短命、更加濫用民力,而在楊堅“妄改”的這個“隋”國号,在後世帝王将相、文人學者看來,實在顯得太沒文化,是個失敗之舉,“隋”國号甚至被認為可怕地預言了隋朝的分裂與滅亡!

不過問題在于,楊堅棄“随”取“隋”,肯定不是取的“隋,裂肉也”的義項;更具可能的,是因“随”可以省筆作“隋”,所以楊堅直接用省筆的“隋”作為國号正字。

考“随”可以省筆作“隋”,《淮南子·說山訓》:“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于山淵之精”,《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可見寶珠“随珠”也作“隋珠”。又“随”國、“随”縣,古籍也或作“隋”國、“隋”縣。

《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東漢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漢《水經》:涢水“東南過隋縣西”,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縣故隋國矣。”

可見先秦“随”國、漢“随”縣,可以寫作“隋”國、“隋”縣。

隋朝以前,“随”因為省筆可作“隋”,既多見其例;若楊堅者,又迷信随的偏旁“辵”寓意不祥,此所以楊堅棄“随”取“隋”,以“隋”用作新皇朝的國号。

曆史上真實的隋文帝(隋文帝改随為)11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楊氏“隋”朝的國運,盡管輝煌了一番(589年正月滅陳後,“隋”為天下共号),卻仍然踵續北朝周、齊之後,“不遑甯處”,很快“随”失以至分崩離析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