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碳中和”這個詞火了。延伸閱讀:考點來了!“碳中和”,這5個問題一次講清楚!
在去年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我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将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
然而,随着公衆愈發關注“碳排放”“碳中和”,一些網絡營銷号“跳”了出來,拿着一個幾年前已經說清楚的話題,惡炒一番。
趁着秋冬季霧-霾易發,他們或是把重污染天氣與碳排放聯系到一起;或是在論述碳排放時,配發一張“霧-霾天氣”的圖片,仿佛暗示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但事實上,碳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本就是兩件事!
碳排放
VS
大氣污染物排放
所謂碳排放,“約等于”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是大氣中能把太陽輻射“截留”在地球表面的氣體。它們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如同給地球罩了一個“溫室大棚”。
溫室氣體包括哪些?水蒸氣、二氧化碳以及臭氧、甲烷等!你沒有看錯,看似人畜無害的水蒸氣就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
我們談到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時,主要關注的是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顯著增多。所以,可以用“碳排放”來代指溫室氣體排放。
那麼,什麼是大氣污染物呢?它主要指的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譬如PM2.5)等。當這些大氣污染物遇到合适的氣象環境,濃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緻大氣污染,甚至出現霧-霾、光化學煙霧等污染天氣現象。
大氣污染是環境問題;不加節制的碳排放會導緻全球氣候變暖,也會造成自然環境惡化。但很顯然,兩者從生消機理、影響尺度上看,都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東西。
之所以有人将二者混為一談,有可能是因為,人們使用化石能源時(如駕駛機動車、火力發電等),不僅排放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也會施放出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但兩者的生消機制、影響尺度也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論!
舉例來說,如果火電廠采取了環保措施(如煤淨化、煙氣循環脫硫等),那麼它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就會大大降低;但這些措施對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沒有太大影響。
再如,甲烷是公認的清潔能源,它燃燒後不會産生過多的大氣污染物,但甲烷本身卻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
究竟誰在混淆概念?
解惑
混淆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的概念,有些或許在于“學術不精”,有些則可能另有目的。
多年前,在某位知名女記者主導的短視頻裡,前半段大談空氣污染,後半段話鋒一轉,開始大談特談使用化石能源危害,并“引申至”碳排放。有趣的是,這名女記者當年與丁仲禮院士有關碳排放的訪問,就曾在網上引發熱議。
2010年,丁仲禮院士在接受這位記者的采訪時表示,按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某些國家提出的計劃,27個發達國家,以11億人口占據了全球碳排放權44%的份額;包含中國在内發展中國家的55億人,占據56%的份額。按此計劃,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将是發展中國家的2.3倍之多!
當時,那位記者就曾把大氣環境問題和碳排放問題混為一談。而丁仲禮院士則說:“我把排放權視為發展權,視為基本人權。所以我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個大緻相等的排放空間。”
多年之後,當有人還要将人們能日常感受到大氣污染,與碳排放混淆而論,背後又想傳遞什麼樣的觀點呢?
承諾實現“碳中和”,源自大國責任。但是,如果把碳排放與大氣污染混淆而論,甚至放出類似“巴西熱帶雨林的毀滅是因為中國人吃肉太多而導緻的”的抹黑言論,試圖幹擾中國人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堅決不同意!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段昊書
來源: 中國氣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