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01 09:10:01

本來是想寫篇微頭條的,但是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需要寫一篇文章進行探讨。

最近,因為中央電視台播音員把“六安”的“六”讀如liù,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引經據典認為應該從(當地民)衆從舊(習俗)讀如lù。贊成播音員的意見與反對的意見都不少,我先提出贊成者的主要依據:

自2005年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開始,“六”隻收liù音;

自2005年第1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開始,“六”隻收liù音;

自2011年第11版《新華字典》開始,“六”隻收liù音。

而此前,一般的工具書都是收錄liù和lù兩音的。我們不知道2005年發生了什麼,但從那年起似乎主流通用字典、詞典都摒棄了“六安”的傳統讀音。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的壓力減輕了,看字識音,不必再額外多記該地名讀音,多音字似乎少了一個。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

六安風光

但是,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仍然有許多人堅持“六安”應該讀其傳統讀音,理由可以歸結為兩個:其一,當地人民一直讀“六”如lù,這是有文化傳承的;其二,一直存在個别地名的特殊讀音,如廣東的“番(讀pān不讀fān)禺”、福建的“廈(讀xià不讀shà)門”等,為什麼它們不改非要“六安”改?

反對中央台播音的人也找到了重要支持,2021年5月19日,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回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20》中,“六安市”拼音為“Lù’ān Shì”。于是,《人民日報》有了跟進,發布了這條信息: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2

這個問題就這麼了結了嗎?顯然不,争議還會繼續存在下去。民政部和《人民日報》的表态,顯然暴露出我國對于地名的規範化工作遠遠沒有完成。相較于主流通用工具書的說法,到底誰更具有權威性?

依我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指引下,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權威的地名規範讀音法律文件,終結混亂的漢語言文字應用亂象。

首先,國家已經制定了規範漢語用字的标準,那就是《通用規範漢字表》: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3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語言文字應用大事。從此,标準漢字有了法律依據,除考古、古籍研究、書法等特殊文字領域外,使用标準漢字必須嚴格遵循這份法律文件。那些叫嚣在日常領域使用繁體字的人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超越這份法律文件的強制性規定行事。

既然文字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條文來規範(其實韓國、日本也有類似的規範漢字使用标準和範圍),那麼地名标準發音為什麼不能也制定一份同樣的法律文件呢?非不能也,是不為也,至少有關部門還沒重視這件事,沒有積極主動着手從事這項工作。

當然,語言文字工作的複雜性,絕不是簡簡單單通過法律文書的強制規定能夠消弭的。就拿《通用規範漢字表》來說,我記得它在意見征詢階段是收錄了8300個漢字的,但是定稿隻有8105個,而且留了一個小尾巴注釋: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4

此外,由于漢字領域給化學元素開了一扇門,仍然可以為新發現(或發明)的元素造字。見下圖: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5

據2017年5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方案》,這4個元素的中文發音依次為“nǐ、mò、tián、ào”。這意味着,這些漢字也成為“通用規範漢字”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你想通過現有漢字輸入法輸出以上漢字,是困難的。我通過搜狗輸入法手寫輸入和網上搜索,得到以下結果:

()、钅喜、钅波、钅黑、钅麥、钅達(鐽)、钅侖(錀)、钅哥(鎶)、钅爾(鉨)、钅夫(鈇)、镆、钅立(鉝)、□、□

不好意思,因為我的電腦裝了世界上最大的漢字字庫,目前也隻能得到這樣的結果,最後兩個漢字是打不出來的。這幾個漢字在我電腦上顯示為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6

輸入上述化學元素漢字在我電腦上的展現情況

假如您的手機上隻是GB2312的編碼,很可能顯示的結果不是這樣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們的信息編碼工作與語言文字工作是有一定脫節的。當漢字規定發生重大變化時,漢字信息編碼并未及時增加相關内容,所以電腦字庫裡沒有,也打不出來相應的規範漢字。這個問題嚴重嗎?如果您搞科研當然是一個問題,因為這意味着不一定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被信息化處理。

我們仔細研究《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與正式發布稿,其實發現在文字應用的某些方面,是尊重了少數應用人群意見的,體現在以下附錄中: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7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8

看到這篇附錄,我熱淚盈眶呀。原來,從小在教科書裡看到的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他老人家原來叫“畢昇”,當年曾有裝格滿滿的人“聰明”得把他老人家的繁體名寫成“畢陞”,錯得太離譜啦!還有齊宣王之妻、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一的“鐘無豔”,在戲曲裡一直寫成“锺無豔”,這才是正确寫法。或者說,在《通用規範漢字表》裡,人們對特殊的地名、人名做了相當的讓步,把過去的一些寫法取消,回歸其本來用字。

但是,我們企圖用《通用規範漢字表》來研究漢語地名的讀音是徒勞的,因為它采用筆畫檢字法,完美地規避了讀音問題。

下面,我們就解剖幾隻麻雀,探讨一下地名讀音的複雜性。

1、六安

根據《漢語大字典》: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9

這裡“六”讀lù,是有曆史依據的,“六(lù)安”來自“六(lù)國”,“六(lù)國”來自“六(lù)”姓。據曆史記載,“六安”地區夏屬臯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Lù)(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稱臯城。西周至春秋,“六安”境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鸠、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于吳、楚,後并于秦。楚漢相争,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黥布)為九江王,都六(Lù)(今“六安”市北西古城)。

一言以蔽之,“六(lù)安”的讀法是對姓“六(lù)”的人群的曆史記憶。

2、百色

廣西“百色”最出名的曆史事件是“百色起義”,過去我們讀“百”為bó,但是電影《百色起義》放映時,就宣傳為“百(bǎi)色起義”。我們還是看《漢語大字典》: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0

“百色”的“百”為什麼讀bó?字典語焉不詳。其實,“百色”由壯語“博澀寨”演變而來,意為山川塞口地形複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彙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1

據《康熙字典》,百古文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并博陌切,音伯。”說明“百”字古代讀如bó,“百色”是音譯,借用“百”的bó讀音,隻是到後來,“百”的其他含義都讀bǎi了,隻有“百色”堅持還用古音。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2

百色風光

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設廳制,遷思恩府理苗同知駐百色,謂百色廳。翌年建城,這是百色得名之始。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升百色廳為百色直隸廳(廳治駐今百色鎮),這是百色屬廣西地方政權管理之始。這樣看來,作為地名的“百色”的曆史并不算悠久。

3、開封繁塔

“繁塔”中的“繁”,在開封當地不讀fán,讀如pó,這有什麼曆史依據呢?據《漢語大字典》: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3

“繁塔 ”的“繁(pó)”,讀音是與古音相同(白色)還是與古代姓“繁(pó)”的人有關呢?

“繁塔”是河南開封市的地标建築之一,是開封曆史上興建的第一座佛塔,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過渡的典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北宋王瓘寫的《北道刊誤志》記載,宋開寶年間(968至975年),重修天清寺時,同時在寺内興建了一座磚塔,名為興慈塔,也稱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俗稱“繁塔”。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4

繁塔行雲

“繁台”,古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禹王台公園内,相傳為春秋時師曠吹台,漢梁孝王增築,後有“繁(pó)姓”居其側,故名。《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甲午,以高明門外繁台為講武台,是台西漢梁孝王之時,嘗按歌閱樂於此,當時因名曰吹台。其後有繁氏居於其側,裡人乃以姓呼之,時代綿寝,雖官吏亦從俗焉。”因“繁(pó)姓”而“繁(pó)台”,而“繁(pó)塔 ”,故“繁(pó)塔 ”的讀音也是對姓“繁(pó)”的人群的曆史記憶。

那麼,解剖這三隻麻雀有何意義呢?我以為,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多音字地名其來源出自古音或者紀念古代某姓人群所緻,其他記錄訛音或者對當地方言發音進行摹寫記錄的情況也有。如何對待這些地名多音字呢?要不要進行必要的正音?

我認為,對漢字正音,取消某些多音字的生僻讀音,是語言文字發展的潮流。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很快,信息化要求很高,過于縱容地名特殊讀音長期占據信息熵值是沒大必要的。這個工作從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就開始做了。到1728年,清世宗雍正設立正音書館,在全國推行北京官話。他谕令福建、廣東兩省推行漢民族共同語(舊稱官話)。并規定舉人、生員、鞏監、童生不谙官話者不準送試。由此可見,同字同音是漢語言發展的重要趨勢。

但是,遠如秦始皇,近如雍正,都不能取消“台(tāi)州、蚌(bèng)埠、洪洞(tóng)”這樣的讀音。這說明,傳統的力量還是相當大的,強行反對傳統讀音是費力不讨好的,有時候,需要一代代老人離去,新生代不再執着于舊音,那些地名讀音自然而然消亡。

但我們能不能推動取消一些地名的多音讀音呢?我認為可以的,我建議遵循兩個原則:

一、凡是從漢字舊音的,幹脆就取消舊音,讀如今音,例如“百色”的“百”就讀如bǎi算了,沒必要再保留bó音了。包括北京的“大栅欄(shílànr)”也是這樣。

二、凡是與曆史上的人群姓氏有關的,如果該人群還有後人保留其姓氏,可以考慮保留其讀音,比如山東省濟甯市“任(rén)城區”,因為當地“任(rén)”姓不少,“任城”也來自古代“任國”。“任城”約于公元前27-前21世紀,系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是我國最早的4個風姓古國之一,屬東夷部落,夏為有仍國或任國(古仍、任通用),商、周為任國、邿國。保留這個讀音是有文化傳承意義的。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5

任城風光

據《漢語大字典》: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6

像“六(lù)安”和“繁(pó)塔 ”要不要改成通用語音呢?我認為,如果“六(lù)安”還有姓“六(lù)”的人家,出于尊重,可以不改。如果已經沒有姓“六(lù)”的人家,保留“六(lù)”這個讀音還有多少意義呢?讀音與liù也不算遠。

對于“繁(pó)塔 ”,假如周圍還有姓“繁(pó) ”的人,不改也罷。假如已經沒有姓“繁(pó) ”的人家,保留不保留這讀音就沒啥意義啦。也許,老人家還會對老地名有相當的感情,對家鄉還有一種文化上的眷念,但将來四海為家的年輕人又有多少願意承負這麼多的曆史情懷呢?我說得不太客氣,但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最容易讓人們忘記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這也是現實。

當然,我隻是建議,我所說的任何建議都可能受到大量當地人的反對,那麼,規範地名讀音的工作就應該由國家有關部門去做,盡快拿出權威的法律文件,結束目前這種混亂的、各方費力不讨好的大辯論。

最後,我以為,對于外國地名漢語用字,也應進行規範。比如德國首都“柏林”,應該明确規定,此處“柏”讀如bó,還有法國誕生過名人雨果的“貝藏松”,這裡“藏”讀如zàng還是cáng?讀cáng很有意境,貝殼裡藏着一棵松樹;讀zàng當然是尊重其法語中的原始讀音(Besançon)啦!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7

貝藏松風光

其實,也不要為逝去的讀音糾結。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失去了不少曆史讀音,例如——

音譯人名和地名的區别(到了該給地名制定規範發音法律文件的時候了)18

我不說,有幾個人能夠讀準“喀(kè)山”呢?春風微拂面,夏雨落千田,秋風掃落葉,冬雪淨人間。有些事情,不要糾結,随它去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