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概論第9章教學設計

概論第9章教學設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1:07:11

今天子善老師為我們講解《學記》第三章:教學相長,之前的内容,大家可以點擊文末的鍊接進行回顧。

概論第9章教學設計(學記第三章教學相長)1

《學記》第三章原文 :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白話:

盡管有美味佳肴,不品嘗就不知道它的美味;盡管有至聖大道,不學習就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發現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反求諸己;知道困惑,才能發奮自強。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教與學互相成就,教人乃是益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我們先來看先賢對這一章的論述。

鄭玄講:“學則睹己行之所短,教則見己道之所未達。”我們通過學習才能看到自己的短處,通過教人才能看到自己的道業還有沒有通達的地方。“‘自反’,求諸己也。‘自強’,修業不敢倦。‘學學半’,言學人乃益己之學半。”教人可以促進自己的學習。

孔穎達講:“此一節明教學相益。”這點明了本章的要義,本章講的是教學相益本質的關系。

“雖有嘉美之肴陳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雖有至極大道,若不學則不知大道之善。”這句與上一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相似。

“若不學之時,諸事蕩然,不知己身何長何短。若學,則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處也。”我們不學的時候,對于萬事萬物都是茫然的,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長處、短處,往往越不學習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真正好學的人往往知道自己的無知,西方一位大哲講:“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不教之時,謂己諸事皆通。若其教人,則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則甚于不足矣。”不去教的時候,以為自己對于萬事萬物都通達了,都明了了。但是,當我們真正去教人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還有很多地方沒搞明白,沒弄通。而這個“困”的程度是比“不足”更強烈的。

“凡人皆欲向前相進,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向身而求諸己之困,故反學矣。凡人多有懈怠,既知困弊,然後能自強學,其身不複懈怠矣。”人們都希望能夠向前進步,既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們自然能夠反求諸身,然後去學習。但是人又多有懈怠,提起來的勁可能過一陣子又松了,氣又散了。但是假如我們知道困弊,遇到困境,知道我們有不通的地方,就會自強不息,不倦怠地去學習。因為要教人,我不學,拿什麼來教?所以我必須得更加勤奮地去學習。

“教學之時,然後知己困而強學之,是教能長學善也。”當我們去教學的時候,知道自己所困的地方,然後自強學習,這是教學能夠助益學習的地方。

“學則道業成就,于教益善,是學能相長也。”而學習可以成就我們的道業,有助于我們的教學。

“但此禮本明教之長學。”但本章所講的根本在于教能夠長學,通過教可以促進學。“‘學學半’,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講教學可以增益自己的學習。

張載說:“困者,益之基也。”困頓是我們增益的基礎。“學者之病,正在不知困爾。”學者的問題是什麼?是不知道自己有困難,有問題。“自以為知,而問之不能答,用之不能行者多矣。”自以為是的人太多了,你問他,卻沒法給出精要的回答,而當真正需要你去實踐的時候,卻不能很好地去施展。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聖人在這裡告誡:我們仍然需要重視學習,唯有通過學才能夠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夠反求諸己去學習;通過教人,知道自己不通的地方,困難、困境所在,然後去自強、奮進,進德修業。

呂大臨講:“人皆病學者自以為是,但恐其未嘗學耳。”學者有什麼問題?很多人都自以為是。(聖人)擔心他們不去學習。假如真的用力去學習的話,“必将自進之不足,而何敢自是哉! ”假如我們真正用功去學習,我們會明白自己有太多地方不明了,哪裡還敢自以為是?

所以這一章再次申明學習的重要意義,“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并且闡述了教學相長的本質原理。


透過“學學半”,我們來仔細分析。

整個《學記》圍繞着一個“學”字展開,由學和教引發出來了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育制度等豐富的内容。我們透過《學記》第三章可以看到,教與學它不是二,而是一,在最早的時候,教與學的字本身就是一個字。我們溯源回到那個時代,可以更好地去體悟教學的真理,教學本身就是一體的。

我們為了更好理解還是分開來看,“學學半”,一個是學,一個是教。我們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夠自反;通過教,知道自己的困頓,知道不通達的地方,知困,然後能自強。

本章給我們講了教學相長本質的原理、關系,同時也給我們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教人。現在有一種很風靡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其核心原理就是通過講授來學習。其實,當我們回歸到兩千多年前的這部經典,回歸到《禮記·學記》第三章,當我們看到教學相長本質的原理,“學學半”的啟發時,你會發現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把教學的本質的原理闡述透徹了,隻是在我們沒有學習的時候不知道而已,所以學習真的很重要。

《論語·述而篇》講,“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把所學的東西記在心裡,學習永遠不感到厭煩,教誨别人也不感到倦怠。孔子不就是一個最好的踐行者嗎?

所以剛才我們講怎麼學習的時候,提到了一種方法——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就是對《學記》精神完美的、鮮活的呈現,“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不斷地自反自強。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一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而且他是如此的謙卑、勤奮,并樂在其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

《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謙卑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本身已經很有智慧、德行,但是他仍然汲汲于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既是孔子學習态度的謙卑、恭敬、勤奮,也是他學習方法的高明。我們通常會講:這個同學很優秀,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是遷善,孔子不僅懂得遷善,他也懂得改過,既有陽的視角,也有陰的視角,他能夠看到人的正面,也能夠看到人的背面。所以,對于孔子來說,他的學習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能夠向任何人學習,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他生命的一面鏡子。

就像《易經·謙卦》,上卦坤為地,下卦艮為山。艮為山,一座高高的山峰,但它藏在地底下,對外呈現的是如大地一樣平坦、謙卑低調的景象。即便他自己的德行修養已經像大山一樣了,仍然保持着謙卑。孔子一生的境界越來越高:“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他用他的生命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可以通過自強不息地學習讓生命提升的一條路徑。謙卦卦辭:“謙,亨。君子有終。”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生命也是對這個卦的注解,他不僅善終,而且他的精神生命定格成了永恒,直到今天仍然影響着我們。

我們回歸到教學相長,“學學半”來看。第一層,教學相長,教能夠促進學習,學也能夠助益教學。第二,為什麼教能長學?教的過程中,我們學習的動力會有很大的提升,促使我們去探尋更多、更豐富的内容,不斷增長自己的學識。第三,在教學的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夠給我們帶來靈感和啟發,我們也能在學生身上發現閃光處,這是多個層面的影響。


最後對本講内容簡單做一個總結。

《學記》這部經典,它是超越時空,超越族群的,是一部永恒的教育經典。第一,不管是我們作為學習者、教學者、家長、校長 ,還是作為社會的其他中堅力量,甚至國家領袖,如果我們想要化民成俗,首先需要讓自己了解學習的原理,讓自己提升,自己明德,才能新民。第二,我們明了教學的原理之後,才能夠如法地去施教,起到真正移風易俗的效果。

那麼,如何學《學記》?以學者的視角向善學者邁進,以師者的視角向善教者邁進。我們學了第三章之後,大家就更明了怎麼去學《學記》,你不妨在合适的契機跟别人也講講《學記》,在生活中實踐一下,以教益學。此外,循序漸進,先熟讀經文,了解大意,然後探尋先賢精義,進一步修身實踐,化民成俗。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孔子。我們可以透過孔子的一言一行、教學問答來更好地領悟《學記》的真精神。

《學記》第一章是開宗明義,講述學習以及教育的重大意義和根本目标——化民成俗。《學記》第二章講述了建國君民首要的、根本的方針——教學為先,要設立學校,開展教育。而要學習的内容是以經典,以先王的正道為主,學習的時間是從始至終,生無所息,“念終始典于學”。《學記》第三章揭示了教學相長的本質原理,教與學本質的關系,為我們揭示了一條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學半”,教學相長。同時,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

如果我們想要化民成俗,我們要怎麼做呢?我們得先化己,自己先學經典、學道,一直保持着學,把學習經典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我們生命當中去,我們一定會受益的。化民先化己,化己必由學,以學促教,以教益學。

——本文節選自子善老師講《學記》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長按識别下圖中的二維碼,收聽此課程。

概論第9章教學設計(學記第三章教學相長)2

上一期回顧:

我們為什麼要學《學記》?

如何學《學記》?

《學記》第一章:化民由學

《學記》第二章:教學為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