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中考桃花源記知識點?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隐《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江蘇中考桃花源記知識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隐。《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
一般詞語
1.緣:沿着,順着。
2.夾岸:兩岸。夾,在兩旁。
3.數:幾。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6.缤紛:繁多樣子。
7.複:再。
8.仿佛:隐隐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9.才:僅。
10.平曠:平坦開闊。
11.俨然:整齊的樣子。
12.屬:類。
13.阡陌:田間小路。
14.悉、鹹:全,都。
15.黃發: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悅。
18.乃:竟然。
19.具:詳細。
20.問訊:打聽消息。
21.雲:說。
22.歎惋:感歎驚訝。惋,驚訝,驚奇。
23.延:邀請。
24.語(yù):告訴。
25.扶:沿,順着。
26.向:從前,舊的。
27.及:到。
28.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興的樣子。
31.規:計劃。
32.果:實現。
一詞多義:
1.中: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2.志:①标記。(尋向所志)②做标記。(處處志之)
3.為: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4.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尋病終)
5.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6.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1.鮮美 古:鮮豔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2.開朗 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4.妻子 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5.絕境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6.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7.如此 古:像這樣。今:這樣。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1.異:感到詫異。
2.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
3.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成語:
1.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2.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3.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桃花源記》一文以時間為線索。以漁人進入桃花源先後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到再訪桃源一線貫之,串連全文。
2.第一段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暗示将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
3 桃源人聽到漁人叙述外界的變化後,為什麼“皆歎惋”?
外界變化大,社會黑暗,戰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長時間與世隔絕。
4.當漁人離開時,桃源人為什麼囑托“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想讓外人知道,打擾了他們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複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桃源人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地方,過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願飽受戰亂之苦。
6.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的人“尋向所志”,卻“不複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讓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自然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之苦。
8.文章最後寫到劉子骥去找桃花源,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劉子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事情真實可靠,這樣進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氣氛。
9.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理想的社會?
與黑暗現實對立,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是整個封建社會人民共同的理想。
10.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會?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張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負,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表達了他對封建社會的評擊和批判。
11.文中第三段寫“桃源人”初見漁人,“乃大驚”有何用意?
寫出了桃源人見生人驚異,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久遠。
12.你學過本文之後,如何評價漁人?
有好奇心,背信棄義,追名逐利。
13.你認為武陵郡太守和劉子骥尋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樣嗎?
不一樣。太守是為了奪取桃花源,而劉子骥是為了欣賞和追求理想社會。
14.作者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把桃花源寫的變幻莫測,忽隐忽現,試舉例說明,作者寫了哪些現實?有什麼作用?
文章開始交待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身份,結尾寫劉子骥,使虛構的桃花源發生的一切事情變得好像是真實的。
15.依據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應具備哪些條件?
自然環境美好,社會生活甯靜,物産豐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過着美好甯靜、幸福的生活。
16.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否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
陶淵明的理想社會:環境優美,土地肥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民風淳樸,甯靜,自給自足。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本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者是一個看不慣社會的黑暗,厭倦了官場的鬥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