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地告訴你,當你根據标題點進來的時候,就有一定可能說明你或者你的朋友正深受“自卑之苦”。
但是,令人高興的是,這篇文章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到你,并客觀地認識到,你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而你所認為的自卑,其實是一種認知扭曲的結果。
任何人都有羞恥心,這也正是展現人類文明是存在善意的一面的。反之,如果人與人之間全是陰暗面的體現,就不會有羞恥心作為養料培植出的自卑心。
或者從嚴謹的角度來說,自卑心是每個人都具備以“善”與“性格完美”為起點而導緻的心理落差,這是值得贊揚的。但是由于認知誤差而導緻的自卑嚴重,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而不是有沒有自卑心本身。
也就是說,有自卑心理實屬人生常态,而嚴重超限,才會被人們臆斷為“不正常”。此時,才需要引起我們的警覺。
孤單
人人都有自卑心理極度自卑的人,通常會有以下幾個心理特征
1. 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你的過度猜想。
2. 希望被動地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從而不敢主動接近他人,換取他人的關注。
3. 對他人的行為敏感,一旦失望,不敢生氣,害怕僅存的溫暖會很快流失。
4. 習慣性地讨好别人。
5. 喜歡一個人獨處。
從這些行為的心理特征來看,其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極度沒有安全感。
其實從人類整體的角度來講,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在心靈深處的某一角落,都可能存在殘缺。但是,自卑的人比較特殊,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就好像心靈被困孤島,無助的呐喊,卻始終無人解救。
當然,這篇文章并不會完全消除你的自卑心理,因為完全做不到。
阿德勒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既然是世俗中人,你就有對完美的追求,有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心中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評分攀比,自卑心就不可能消除,而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過度自卑”中的“過度”二字,因為它完全可能是由于你的主觀構造出來的,對自身的認識扭曲所造成的。
用世俗偏見的觀念解釋為,自卑是“正常”的,極度自卑是“失常”的,因為後者是低于平均線的。(就好像同性戀,從大腦分子的生物角度來說是正常的,但是從世俗觀念的男歡女愛的角度來說,就是不正常的,因為世俗觀念有大衆标準,而大腦分子隻是物理運動,沒有标準可言,僅僅隻是物理的分子運動而已)
孤單
自我完美才是自卑的根源“有三樣東西是極端堅硬的,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本傑明·富蘭克林
這次疫情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中國人民彰顯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各省人民互相協助,共抗疫情。隻要你出門,幾乎見到每個人都戴着口罩。
但是,在美國則出現截然不同的場景,幾乎是排斥口罩的。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則認為,戴口罩就是病人的代名詞。在美國這個歧視程度嚴重的國家,大家都在努力争取“完美自我”而不被歧視。這種社會文化,在我看來,是畸形而嚴重的。
就比如聽力不好的人,在美國,幾乎很少有人攜帶助聽器。即使在英國,幾乎是全員免費的,依然無法扭轉這種狀況。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更加關注“自我”的形象。
他們甯願将錢花在美容,名牌等彰顯身份的方面,也不願買一個助聽器引起他人“歧視”的關注。
其實,無論在任何一個國家,這種社會現象非常普遍,一個不宣自明的理念就是,“自我完美”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所以,我們才會在外表彰顯自己的完美,而自認為有瑕疵的地方通常以暫時不接觸不暴露的僞裝方式隐藏起來,成為心底最深的秘密。
但是,你需要以理性的角度來考慮兩個問題,而不是主觀想象,才能真正從極度自卑的自我折磨中解脫出來。
第一,你的瑕疵或者“自我優化”被多少人關注到了。
第二,關注你的人,對你的瑕疵是否産生了歧視,對你的“自我優化”是否産生了羨慕。
這兩個問題極其關鍵,請十分認真地對待,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人格
主觀角度引發的”過度自卑“社會心理學家吉洛維奇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當我“改變”的情況下,别人會對我增加多少關注度。
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學生中找到幾名學生當被試人員,并讓他們穿上印有巴瑞·馬尼洛(創作歌手、音樂家、編曲家、唱片制作人、指揮家)的T恤,然後讓他們分别進入其他同學的房間。
那麼,你認為有多少同學會關注到這件T恤呢?你可以先私下猜一猜。
被試人員一開始的猜測是大約50%。
但是實驗結果顯示,僅僅隻有23%的同學注意到被試同學的改變。
那麼,現在咱們就回歸當初那兩個問題。假設你進入到100人的房間中,并被所有人全部關注到,并給出好評,那麼,那就意味為你是完美的,得分100。
那麼,遺憾的是,能關注到你的僅僅隻有23%,即使這23個人,全部是好評,而沒有差評,你也僅僅得到23分的成績,更何況你的改變可能是褒貶不一的,可能會低于23分,甚至于是負值。
焦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焦點效應最大的研究結果就是,每個人幾乎隻在意他人是否關注自己,卻很少主動去關注他人。
當然,焦點效應所闡述的适用範疇不僅僅隻是穿着,還包括你的諸多情緒,譬如你的焦慮,你的快樂,你的一切。實際上注意到這些改變的人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很多很多。
其實,這個效應幾乎可以解釋所有矛盾的通用版。比如夫妻之間的矛盾,父子之間的矛盾,同事之間的矛盾等等,都希望對方關注自己,并給予安全感,而并非主動關心對方。所以我們習慣用道德的說法批判對方自私,其實自私的是自己。
實際上,我們總會出現這樣的錯覺,感覺“自身優化”一定會被周邊人注意到,并得意洋洋,自身的“負面缺陷”也一定會被周邊人注意到,并萎靡不振。
換句話說,你認為的自我優秀和自我完美,有70%都是自我欣賞的幻覺,同理,你認為的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你而産生的“自卑心态”,有70%都是自我折磨的結果。
問題出現了,其實這70%的成分,就是你自卑地“過度”的部分,稱為過度自卑。也就是說這是你自己的問題,與周邊的人沒有太大關系。
崩潰
客觀角度引發的”過度自卑如果你已經熟讀了上述的焦點實驗,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我們第一次改變的時候,僅僅有23%的人關注到。咱們試想一下,如果被試的T恤反複出現在衆人眼前,那麼,就非常容易形成刻闆印象。
比如,有同學問,你認識張三嗎?
另一個同學便會回答:“哦,你說的是那個經常穿着印有巴瑞·馬尼洛T恤的同學吧。
那麼,你的改變所接受到的關注度,便會由原有的23%拓展至更多,久而久之,有很大可能達到100%,這件T恤便成為被試的代名詞。
極度自卑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反複地出錯,同樣會出現負面的刻闆印象,類似于“白癡”“愚蠢”一類的标貼便會鋪天蓋地的被貼上。
那麼,問題的嚴重性就出現在這裡了。如果一開始你就帶有極度自卑心态的話,那麼,第一次的“出糗”便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通常會增大第二次做事的出錯率,進而再次增大第二次自卑的程度,并往複循環,愈演愈重。如果中途不及時調整,久而久之,最後一步就是崩潰。
就好像你有腰肌勞損,然後依然需要被迫扛重物,那麼,腰肌勞損的損傷程度會更大,會影響到第二次扛重物的分量,如果依然繼續,中途不及時調整,久而久之,腰部能承受的分量越來越小,腰肌勞損的損傷程度會越來越重,形成惡性循環,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癱在床上并扛不起任何東西。
極度自卑也是一樣,到最後可能引發崩潰而不理世事。
崩潰
建議第一,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有這種心态,趕緊調整,千萬不要耽誤。比如多去兒童娛樂場所,多和其他孩子接觸(目的是從旁輔導如何與周邊人交際)。以防步入社會後出現一步錯,步步錯的困局。
第二,極度自卑心态的孩子已經步入社會了,親人又不在身邊。一定要經常打電話聊天,加強認知的溝通,譬如如何與同事交談,做事的分寸,分析人際原理等等。
第三,如果有極度自卑心态的成年親人在身邊,親傳親授永遠是最好的輔導方式。再配合戶外旅遊和親子活動就再好不好了。
第四,如果你不想麻煩其他人,也不想讓家人擔心,我強烈建議多看書,多和朋友溝通,增強認知。
樂觀的說,有些人能調整回來,悲觀的說,有些人真的就調整不回來了。因為已經接近冰點了,聽不進任何話。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建議百分百全對,但是他的恐懼心理已經不敢再次嘗試和觸碰了。
無助
我覺得有一句話說得很對,驕傲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救。驕傲的人,心理縱深很大,你打擊一下,還有心理空間的回旋餘地,如果是自卑的人,回旋餘地是很小的。
就好像《夏洛特煩惱》中的一句台詞:夏洛,你已經是全班倒數第二了,你這成績,還有退步空間嗎?(這裡需要申明一下,驕傲的人不等同于内心強大的人,有些驕傲的人,根本受不了刺激。)
所以,對于自卑的人,千萬不要譴責他,一定要經常誇他,即使是虛僞的,也要這麼做。
希望大家能重視這個問題,珍惜身邊的親人,且過且珍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