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夥伴們會不會反複做類似這樣的夢:
你回到高中或者大學校園,老師講的啥不太清楚,轉眼來到考試現場,你全程屏住呼吸緊張得不行,還發現自己好多題都不會,而就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來收卷子了……
高中和大學,是我們很多人都共同有過的青春時光,一生都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那段時光裡,我們叛逆,我們陽光,我們滿載着對未來人生的期許,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與焦慮,每每午夜夢回,依然還會驚慌失措或者泛起笑意。
最近,有這樣一部紀錄片上線了,它跟蹤拍攝了三位95後從高一到大四畢業的8年,僅僅一集,就看得我感慨萬千:
真實生長
該片拍攝于2012年到2020年,總共有着将近1000個小時的故事素材,400萬的采訪手記,工作量不可謂不大。
為什麼要叫《真實生長》而非《真實成長》?
導演張琳在接受采訪時給出了解釋,大意是這樣的:
用生長來作為人物故事的片名,是因為我們想強調他們在人生的這段旅途中,其實就像植物一樣不斷地生根發芽,尋找着長大的内在驅動力。
通過這部片子,她希望觀衆能夠看到每個孩子内在的驅動力究竟在哪,而不是隻當做一個過去與現在對比的故事。
《真實生長》成片目前播出了3集,每集大概35分鐘左右。
第1集《擾亂那時光》剛一開場,那種沒有校園偶像劇濾鏡的真實感就撲面而來,滿滿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青春氣息。
比如,烈日下流着汗水的學生們在軍訓中略顯笨拙的身影;
比如,教室裡戴着眼鏡長着青春痘的稚嫩臉龐。
這些學生是2012年的高一新生,他們所在的學校是北京十一學校,頂級的重點中學。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正式發布後的2011年,該校還被确定為國家辦學體制和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
所以,如果接下來看到哪些令你非常驚訝的教學情景,不必懷疑它的真實性,因為這所學校本身的師資和質量,确确實實是大多數學校所不能比的。
在衆多的學生之中,攝制組選擇了周子其、陳楚喬和李文婷三人進行了長期的跟蹤拍攝。
他們的性格迥異,思維想法和行事作風都非常不同。
周子其,一個非典型的學霸,知識量豐富,有着理想主義情懷,在學校裡是有名的“刺頭”。
這頭,軍訓動員大會上曆史老師剛講完軍訓期間的學生規則,那頭,他就立馬去找老師理論,從洛克到法國大革命,各種引經據典,質疑規則的合理性。
末了,他還和同學搞了兩封萬言書。
一封是關于軍訓改革的,裡面設計了一整套他們認為正确的高一軍訓課程體系;
一封是關于男女戀愛的,說《學生管理手冊》中的“交往不當影響不良”自由裁量度太大。
這番操作,把校長李希貴都搞樂了。
但别忘了,這裡是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可沒有像很多人曾經的校長一樣,把周子其叫過去批評一頓,人家還真就開會讨論研究了一上午。
最終,在周子其這種“刁民”的推動下,學校也真的對軍訓制度進行了修改,取消了初中軍訓,并将高中軍訓縮減了兩天。
相比周子其,陳楚喬就明顯沒有那麼“事兒媽”了。
在她看來,在學校的第一個學期“可幸福了”,因為在入學之前,她完全沒有想到學校居然管得非常松,連個天天在教室小窗像容嬷嬷一樣“暗中觀察”的班主任都沒有。
也就是說,在這個學校裡學習,自由度是非常高的。
是不是想想都開心?
反正我設想了一下,内心裡已經浮現出好把漫畫、小說什麼的都擺在桌子上的畫面了。
事實上,越是自由,對一個學生而言越是考驗,因為他/她必須有着足夠的自律和規劃,才能不讓自己的成績一落千丈。
陳楚喬,算是自律性很強的那種學生。
她說,一旦學校管的松了,你就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因為無論你搞砸了什麼事情,你都可以說服自己用一個成年人的态度去解決問題。
那麼,成年人的态度是什麼呢?
陳楚喬給出的答案是:負責任 懂擔當。
咱就說,這個道理,有多少成年人既不懂更做不到。
陳楚喬說這話時才15歲,我想,很多成年人在她面前,都會覺得自慚形穢吧。
與周子其和陳楚喬兩人形成鮮明對比,李文婷是一個乍一看并沒有什麼主見和想法的學生。
在初三之前,她是在山西大同上的學,後來因為戶口不在當地的原因無法參加中考,于是父母就把她帶到了北京,進而有了她考入十一學校的事。
對于學校,她最大的感覺就是太卷了,仿佛每天都被很多人壓着一樣。
尤其是在聽别人講一些題,自己卻完全不懂的時候,那種失落、焦慮和壓抑,讓她的心裡特别痛苦。
這一點,不用我多說,我想每一個過來人,都能夠感同身受。
盡管十一學校比較注重素質教育,也沒有“衡水模式”的可怕操作,但面對那麼多成績優異的同學,李文婷沒有辦法,必須逼着自己努力學下去。
就像她所說的,在以前的學校,如果你成績突然下降,班主任會立即找你長談,把你說哭,以此來激發你提升成績的決心。
可是,這裡沒有班主任,沒人會去訓你,你可不就隻能靠自己麼。
顯然,這樣的三個學生放在一起,最搶眼的一定是周子其。
在整個第一集裡,他的“搞事”工作一個接一個,包括用教室電腦浏覽遊戲網站、看Dota遊戲等等。
其中,最有趣的一項是,他和同學們搞了個學生内閣。
具體來說,學生内閣是一個緻力于為學生争取權益的社團,比方說讓老師同意學生使用手機、抗議食堂物價……
其口号“一切權力如果不經征詢,那麼它都是妄言”,正是出自于周子其的手筆。
講真,看着這些學生意氣風發地讨論問題,你恍惚之間,會有一種在看“覺醒年代”的感覺,而周子其在這些學生之中,就如同是“領袖”一般的幕後大神。
這時的他,已經不參與讨論、選題、調查問卷這些具體的事物,而是在最後上報的文件裡加一些私貨,用一些春秋筆法。
對于他來說,這是特别享受的一件事。
與他相反,陳楚喬對學生内閣這種事則選擇遠遠避開。
這倒不是因為她覺得學生内閣不好,而是她深知這裡面的責任有多重,她不想讓自己陷入到這樣的責任當中。
她比較享受的,是讀書交流課。
根據她的理解,這門課要求學生有一顆對生活敏銳、對情緒和思緒敏感的心,需要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當中的意義是獨一無二的。
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太明白,擺幾個老師和同學的讨論,你們感受下:
為什麼人需要有歸屬感?
什麼是情感的東西通過物質來承載?
是不是很有趣?很想跟着參與讨論?
好了,說回到學生内閣這件事上來。
對于學生内閣,李文婷的反應,同樣與周子其和陳楚喬都有着某種層面的不同。
平日裡,她一心想的是學習,根本沒在意過學生内閣,至于他們所争取的權益,她覺得似乎也沒有什麼必要,适應就好。
在我看來,這樣的三個學生,其實沒有孰高孰低孰好孰壞之分,他們的差别,正如我們每個人。
從前,有家長或者老師教育孩子總會說:
他行,你為什麼不行?别人都這樣,為什麼你就非得起幺蛾子?
通過這三個截然不同的學生,《真實生長》讓我們看到的,正是在群體概念之外,具體的每一個我。
盡管大家都是學生,但學習的動機、關注的事物、對事物的态度,卻有着千差萬别,“生長”的内在驅動力也迥然不同。
想想看,不正是這些不同,讓每一個“我”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嗎?
在第一集的結尾,面對鏡頭,周子其、陳楚喬和李文婷三人都表達了自己對于當下和将來的理解。
這當中,有反思,有困惑,也有不知所措。
周子其有着一種書生意氣的使命感,想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他看來,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是一件挺庸俗的事情,“使命感”正是他對抗這種庸俗的動力所在。
陳楚喬則還沒有想清楚将來要選什麼專業、讀什麼大學,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将來可以靠什麼安身立命,希望能夠早點定下來。
至于李文婷,她所想的沒那麼複雜:盡管現在不快樂,或許上完高中,一切就會好起來吧。
人生的際遇或許因人而異,但青春的迷茫與焦慮卻是普遍的,不知道曾經的你,像他們三個中的哪一個?
算下來,距離2012年,現在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年,我特意去搜了下,現在的三人,是下面的這個樣子——
那麼,這些年裡,他們都經曆了什麼,有着怎樣的掙紮與蛻變,“生長”出了怎樣的自己,又如何尋找着實現自我的路徑呢?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這部真實呈現95後青春的紀錄片吧。
回想過去,10年前的我們,就像他們一樣,也都有着自己的苦惱與夢想。不知道那時候的你,設想過什麼樣的未來,而如今又從事着什麼職業,有着哪些變化。
點個贊和關注,順便留言與大家分享下你這10年的感悟吧~
今天就到這裡!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沼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