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尚文路上,很遠的距離,你就能看到龍門邨那飛檐翹角的門頭。
穿過門頭下拱門,沿着目前上海最長的一條新式裡弄,從“龍頭”走到“龍尾”,便到了“中西合璧”的葉繼蔚家。
作為美國人的葉太太梅蘭妮,本來隻打算在龍門邨暫住2個月,卻因為對這片老城廂深深的情愫,一住就是15年。雖然語言不同,但在這片老弄堂裡,大家都很喜歡這位“洋媳婦”。15年裡,梅蘭妮一家和龍門邨,究竟結下了怎樣的難解之緣,讓她遲遲不願離開?
“這裡有最難忘的煙火氣 ”
“我本身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裡弄房子裡長大,對這一片非常熟悉。”2006年,葉繼蔚帶着當時剛懷孕的妻子梅蘭妮,從美國飛回上海,因為工作關系,決定找房子暫時租住。出于對上海老洋房的深厚情結,剛開始,夫妻倆看了很多原來“法租界”的房子。
“來到龍門邨後,眼前一亮,發現這裡與衆不同。”葉繼蔚說,來到這裡,發現龍門邨裡建築風格中西交會,亮點各異;裡弄樓道寬敞整潔,弄堂安靜閑适,鄰裡非常和睦。當即,他們一家便決定在龍門邨裡買房安家。
住下來後,老弄堂濃濃的煙火氣,更是讓葉太太越住越歡喜。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聽着老城廂裡特有的各種熱氣騰騰的聲音,尤其是穿街走巷手藝人“磨剪刀”的吆喝聲,讓她感覺很悅耳,也很特别。“這種感覺是我之前在美國,從未有過的。”葉太太說。
生活上,也非常方便。弄堂内,小理發店裡人來人往,弄堂旁,雜貨鋪、老式蔬菜水果店、小餐飲店,價格不貴,花樣卻不少。生活市井氣息濃郁,讓梅蘭妮流連忘返。
“她來到龍門邨後,喜歡上了吃餃子。”葉先生至今也沒想明白,梅蘭妮一個純正的美國人,自從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後,就天天離不開餃子了,“自從梅蘭妮帶着保姆從附近店裡學回技術後,我們家中午就頓頓吃餃子了,各種餃子餡變着花樣煮。”葉先生看似抱怨的口吻中,卻透着幾絲甜蜜。
15年裡,住在龍門邨的梅蘭妮,越來越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和老城廂曆史。“你看這幅照片,是我們很多照片縮小版拼起來的,其中大部分是在家附近的上海文廟拍的。”葉先生向記者介紹了二樓客廳的照片和布置。在書櫃的一角,整整排列着近20個各式各樣的舊鐘,那是梅蘭妮從東台路舊貨市場掏來的“寶貝”,誰都不讓碰。
吾心安處是吾鄉。15年的老城廂生活,讓梅蘭妮覺得這裡就是她的第二家鄉,“我喜歡上海,喜歡龍門邨。”梅蘭妮由衷地說。
“這裡有最難尋的‘人情味’”
因為老小區排水系統不完善,住進龍門邨後,葉先生的家就被淹過兩次,“那時候,水都漲到快要接近膝蓋了,我們當時特别苦惱。”讓葉先生一家感動的是,居委會和很多鄰居,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紛紛從家裡拿來各種工具,大家一起合力把積水傾倒出去。
後來,老西門街道通過“美麗家園”項目,把整個小區的地下管網重新鋪排了一遍,再把小區整體墊高,再也沒有了淹水問題。
平時,街坊鄰裡對這位“洋媳婦”也特别好,社區裡包粽子、寫春聯、開運動會,都會積極邀請梅蘭妮參加。融洽的鄰裡氛圍、互幫互助的鄰裡情誼,讓梅蘭妮很感動,她和先生也想積極回饋社會。
如今,梅蘭妮的家成了居民區展示風采的“最佳窗口”。她和葉先生與上海曆史協會保持密切聯系,借助上海曆史協會這一平台,梅蘭妮和葉先生經常帶外國朋友來龍門邨參觀,不僅從建築角度,更由人際情緣來品味老城廂文化。2007年,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上海舉辦,葉先生一家被選為社區接待家庭,接待了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展現了上海開放包容的精神風貌和熱情好客的淳樸民情。
“我們喜歡這裡,因為這裡有着暖人心的人情味。”葉先生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會一直在龍門邨住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