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20世紀50——70年代,是武俠小說的黃金時期,相繼誕生了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大武俠小說宗師,他們都留下了許多喜聞樂見的經典作品。相比于梁羽生的博學,金庸的儒雅,一直以來,古龍則是以“文壇浪子”的形象被廣大讀者認可的。
古龍(原名熊耀華,1938年——1985年)屬于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他一生風流倜傥,活得很潇灑也很真實,他用自己天馬行空、離奇詭異的文字,真正诠釋了什麼叫“文如其人”。
在古龍筆下,武俠小說完全可以像嚴肅文學那樣高大上,以弘揚真善美、挖掘人性、解讀人生哲學作為主題,寫作中可以虛實相生,通過場景和氣氛來渲染人物的心理世界,從而刻畫出鮮明、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也可以運用邏輯關系,采取倒叙、插叙,乃至意識流的方式來展開情節的鋪陳,從而塑造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些都是古龍給武俠小說在創作技巧上注入的活力,這些貢獻足以讓他名留青史。
當然,古龍最拿手的地方,則是善于用“平民視角”來塑造人物,在這種視角下,那些被譽為頂天立地的大俠,也不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們跟現實人物一樣有愛恨情仇,有大愛也有私欲,有時多情有時無情,有時桀骜不羁有時安分守己,人性總是徘徊于君子與小人之間。
或許,這就是自古以來的最真實的人性。古龍寫的是武俠,實際上是披着武俠的外衣,解讀着芸芸衆生的真實人性。
李尋歡無疑是古龍塑造得很成功的武俠人物,被古龍稱作“六如公子”,嗜酒如命,嫉惡如仇,愛友如己,揮金如土,出刀如飛,視死如歸。他重情重義,用俠骨柔情為我們演繹了多姿多彩的江湖世界。
通過梳理古龍的人生曆程,可以發現,李尋歡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古龍,古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完全投射在大俠李尋歡身上了。“嗜酒如命,嫉惡如仇,愛友如己,揮金如土,出刀如飛,視死如歸”這樣的真性情,在古龍身上有過之而不及。
1938年,古龍出生在香港,他父親熊鵬聲是一位才華出衆的文人,長期擔任台北市市長秘書,按理說,這樣優越的出身背景完全可以讓古龍自小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是,生活并沒有按照預設的軌道在前進,世态炎涼讓古龍早早就品嘗了。
1952年,古龍14歲,他的父母親分道揚镳,原因是熊鵬聲移情别戀,跟一名年輕女人糾纏在一起。
古龍讀高中期間,熊鵬聲突然中斷了母子兩的撫養費,玩起了失蹤,導緻母子兩的生活雪上加霜。
母親性格懦弱,對古龍疏于管教,也沒有更多的養家糊口的技能,所以,古龍在讀高二那一年決定辍學,踏入社會自力更生,以便減輕母親養家的負擔。
兩年後,母親因為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此時的古龍,成為真正的孤兒。
古龍的個頭隻有1.58米,長得五大三粗,并且相貌醜陋,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好人”,連好友倪匡在後來都調侃古龍:像殺豬的屠夫。
當古龍走上社會闖蕩時,受盡了冷嘲熱諷,這對一個不到20歲的青年來說,自尊心受到了極大侮辱和傷害,他恨不得手刃那些挖苦他的人,跟對方同歸于盡。
幸好,古龍從他父親那裡遺傳了寫作基因,早在讀高中期間,就零零星星寫作了一些詩歌和随筆,并發表了一些作品。當他走投無路時,決定重操舊業,以寫作養活自己。
當然,古龍決定以寫作為生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因為在當時,港台非常流行隻有幾十頁的薄本武俠小說,畢竟,那個時候影視業才剛剛起步,更沒有網絡,閱讀武俠小說是人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這種薄本武俠小說每本刊登3萬字左右,非常暢銷,以物美價廉深受各階層讀者的喜愛,連中學生都會從生活費裡擠出一些錢購買。
這樣的商機擺在古龍面前,古龍當然心動了。
于是,從1958年秋季開始,古龍跟女友鄭月霞一起回到位于鄉下的鄭家,開啟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之路。兩年後,他的處女作《蒼穹神劍》問世,雖然不溫不火,但他總算上道了。
在寫作中,古龍逐漸發現,書商太精明了,比如,一本30萬字的武俠小說有10個章節,書商往往會一個章節出版一個薄本,連續出版10本。售價平均到每個薄本上,自然就很便宜,但讀者連續買上10個薄本的總價并不便宜,甚至比購買30萬字的整本還要貴。
所以,古龍在寫作中就給自己留了兩手。
一是,古龍會認認真真寫好開篇,先寫出3萬字左右,拿給書商看,書商如果滿意,大家坐下來進一步商讨怎麼合作。
因為古龍小說的開頭寫得很精彩,書商看後非常心動,認為出版後肯定能熱銷。當出版商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古龍就拿出他的撒手锏,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說:先把整本書的稿費一次性支付,否則免談,我去找别人出版。
書商出書心切,也不願看到古龍的小說被競争對手搶先出版,因此,就咬咬牙,隻能全部支付完一本書的稿酬。
拿到全額稿酬的古龍,身上的壓力幾乎消失了,他很快啟動“浪子生活”模式,整天往家裡呼朋喚友,胡吃海喝,一夥人喝上幾天幾夜才肯罷休,大有“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架勢。
要麼,古龍會邀請一幫朋友每天去娛樂場所逍遙快活,直到稿費花得所剩無幾,他才坐在書桌前,給書商趕稿,并制定下一部書的寫作計劃。如果時間來不及,古龍就會讓倪匡、薛興國、申碎梅等幾位朋友,或者學生丁情為自己代筆。
待新書拿到稿酬後,古龍又會重複之前花天酒地的生活,在他眼裡,“千金散盡還複來”,金錢是用來揮霍的,而不是用來積攢的。
二是,古龍在寫作中喜歡使用短句,常常兩三句話組成一個段落,有時甚至一句話、一個詞語構成一個段落。
古龍這樣寫,第一個原因是他最早是以創作詩歌進入文壇的,對斷句非常敏感,善用言簡意赅的文風。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撈取更多的稿費。據說,書商最早給武俠小說家計算稿費時,是以一行字多少錢來計算,如果用短句充當段落,完全可以增加體量,獲取更多稿費。不過,在後來,書商們對古龍的這種做法很反感,最終按照字數多少來計費,古龍想作弊也無法得到實惠,但凝練簡潔的文風,古龍依然堅持了下來。
經過數年探索,1966年,古龍發表了長達100萬字的《絕代雙驕》,正是這部小說,奠定了古龍在武俠小說領域宗師級的地位。
60年代末期到整個70年代這10多年間,随着《楚留香傳奇》、《多情劍客無情劍》、《邊城浪子》、《陸小鳳傳奇》、《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等小說的出版,古龍真正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期,其風頭跟另一名大師金庸不相上下。
實際上,金庸早在1972年就宣布封筆,不再創作新作,隻是抽空對以前的10多部小說進行修改,此時的古龍,依然佳作不斷,風頭幾乎蓋過了金庸。
古龍的大名真正進入千家萬戶,被婦孺皆知,是因為在1976年《天涯明月刀》被拍攝成武俠電影,給古龍的盛名又加了一把大火,促使他紅得發紫。
正當讀者期待古龍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更上一層樓時,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壞消息。
嗜酒如命、揮金如土的古龍,最終沒有抵擋住酒精的摧殘,他在1977年被肝病擊倒了。餘下的日子,他隻能在病床上苟延殘喘。
1985年9月,文壇浪子、風流倜傥的古龍大俠,告别了身心的所有苦痛,把生命最終定格在47歲,留下70多部武俠小說向世人宣告:他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匆匆來過又匆匆離去。
古龍離世後,人們清理他的遺産時,竟然發現他的賬戶裡已經沒有一分存款,隻發現了一份遺囑,遺囑寫道:《天涯明月刀》的版權,作為三個兒子以後的撫養費,作為父親,我留給你們的隻有這些。
古龍有鄭小龍、葉怡寬、熊正達三個兒子,他離世時,三個兒子都還沒有成年,幼子熊正達僅為8歲。
令人納悶的是,古龍一生創作了70多部小說,獲得了巨額稿酬,但他的錢究竟去哪裡了?也許,隻有他自己最清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