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遊褒禅山記文言特殊句式

遊褒禅山記文言特殊句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5 23:29:49

遊褒禅山記文言特殊句式(遊褒禅山記文言知識訓練)1

一、課内文言知識梳理

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築舍定居)于其址(山麓,山腳),而卒(死)葬之;以(因為)故其後名(取名,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謂(所說)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山洞者,以(因為)其乃(為,是)華山之陽(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滅,獨其為文(殘存的文)猶可識(辨認),曰“花山”。今言(說)華如華實之華者,蓋(大概)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從旁邊)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幽暗深遠的樣子),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走到盡頭)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表修飾)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快要)盡。遂與之俱出。蓋(大概)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則或咎(責怪)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我也後悔自己随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遊覽的樂趣)

于是餘有歎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平坦)以(而且,并且)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不同尋常)之觀(景象),常在于險遠(險阻僻遠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中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達)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而無物以相(輔助、幫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餘之所得也!

二、文學文化常識積累

1. 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禅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三、課外文言文訓練

石門亭記 王安石

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幹裡,令朱君為之。石門者,名山也,古之人鹹刻其觀遊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書與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記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觀遊眺望乎?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夫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廣大茂美,萬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遠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書》不雲乎:“予耄遜于荒。”《詩》不雲乎:“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夫環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長谷之民,與之相對接而交言語,以求其疾憂,其有壅而不聞者乎?求民之疾憂,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則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後可以無訟。民不無訟,令其能休息無事,優遊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則其人之名與石且傳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奪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幹裡,令朱君為之 令:讓,叫

B.君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 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 否:窮而不達,即不得志

【答案】A 解析:“令”應為“縣令”。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使記其作亭之意\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B.夫環顧其身無可憂\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

C.君至而為亭\成仁之名而不奪其志

D.駕言出遊,以寫我憂\與之相對接而交言語,以求其疾憂

【答案】D 解析:D項,“以”是用來,表目的的連詞。A項,代詞,它/助詞,的。B項,語氣副詞,表疑問/代詞,自己。C項,表并列,可不譯/表順承,可不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門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寫“記”的緣起。此段文字簡約明快,為下文的議論張本。

B.全文圍繞“作亭之意”展開,先用五個排比設問,然後逐個回答,每點都歸之為“仁”字,其推理之嚴謹,分析之透辟,行文之遊刃有餘,令人歎服。

C.俗語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作者心目中,無論是遊山玩水,還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遠望”,都是“仁”的體現。

D.宋代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内涵與本文中的“而憂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緻的。

【答案】C 解析:“玩水”不是“仁”的表現,“去郊而适野,升高以遠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體現的結論。

4.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則民不化服。

譯文:政令沒大小區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麼老百姓就不會被教化,不會順從統治。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譯文:建造亭子的意圖,是這樣的呢?還是不是這樣的呢?

【參考譯文】

石門亭在距離青田縣幾裡處,是縣令朱君修建的。石門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們觀賞遊覽(石門山)的感想慨歎刻鑿在石頭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頭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後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來,把它們立在亭中,寫信給他的甥婿王安石,讓(王安石)記載他建造亭子的想法。

(朱君)建造亭子的想法,是隻喜愛石門山呢?還是喜愛觀賞遊覽眺望遠處呢?還是想在這裡詢問百姓的疾苦憂愁呢?還是安閑時自己在這裡休息呢?還是憐愛那些人的石刻日曬風吹剝落又沒有什麼遮擋而消失呢?人與萬物(一樣)一定都是按種類互相喜歡或厭惡。廣博高大草木茂美,萬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長,卻不自以為有功勞,這是山。喜愛山,這是一種仁愛。離開城郊來到荒野,登上高山向遠處觀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書》不是說:“我心裡煩躁就跑到荒野。”《詩經》不是說:“駕車出遊,來宣洩我的憂愁。”看看自己身邊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那憂慮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也是一種仁愛啊。人不得志能夠自我釋放嗎?到深山中接近種植莊稼的百姓,和他們接觸交談,來了解他們的疾苦憂愁,難道還會有無法溝通、下情不明的情況嗎?探求百姓的疾苦憂愁,也是一種仁愛啊。政令沒有大小的區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麼老百姓就不會被教化,不會順從統治。老百姓被教化而服從,這之後才能夠沒有争訟。老百姓沒有争訟,縣令大概才能沒有事情做而停下來,悠閑自得地遊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們的石刻僥幸還在,他們的文章确實很好,那麼他們的名聲與石刻将流傳而不被磨滅,成就仁愛的名聲又不喪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種仁愛啊。建造亭子的意圖,是這樣的呢?還是不是這樣的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