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原文回答何為失其本心?原文: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滞于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用原文回答何為失其本心?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于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滞于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别無知矣。故緻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緻良知之說,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問。大抵學問功夫隻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緻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緻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緻矣。故隻是一事。若日緻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于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于此等語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為發明此學,于同志中極有益。但處意未瑩,則毫厘千裡,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評論:
此節開始進入了陽明傳習錄新的章節。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于我心。下面專門把陽明先生的觀點轉述如下。陽明認為:良知并不是從見聞上産生的,而見聞都是良知的外用而已。因此,良知不僅僅體現于見聞,但也不離于見聞。離開了見聞,也很難緻良知。良知與見聞從某一個方面看即為一件事。見聞是良知的外在體現罷了。再如何對待見聞與良知上,人們很容易陷入二的結局而不自知。誰能惟精惟一,誰能不落邊際。也許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不察。
儒家的緻良知,再如何對待見聞問題上,讓我想起了佛家的色與空的關系。佛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與陽明先生說的見聞不異于良知,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可細細品味。看這一章節的題目我們可以感知,這個萬物皆備于我心,就是陽明開悟時候說的聖人之道,吾本具足,不假外求的另一種闡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