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八大菜系, 川、魯、粵、蘇、浙、閩、湘、徽菜,北方菜也就隻有魯菜。作為一個地道的河北人,工作的原因在全國很多地方出差過,吃到各色小吃也不少,但提起家鄉美食,除了驢肉火燒,我還在竭盡腦力試圖想起其他的美食,嗯,第一印象好像暫時沒有了……
北京作為北方經濟最發達、流動性人口最密集的國際性大都市,數不盡的美食店鋪充溢其中。一個驢火,既簡單快捷又不失滿足和飽腹感。在北京街頭,你會發現,通常吃到的火燒都是長方形的。以北京為例搜索全城,大衆點評上有1544個驢火店,保定驢火就24家店,剩下的1520家店90%以河間居多,其他為北京本地的驢火店。
自古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說法,驢肉火燒當然稱得上民間美食一絕,而河北最為有名,但有河間驢火和和保定驢火之分。在北方,長方形的河間驢火四處開花,但為什麼圓形的保定驢肉火燒卻隻能在當地才能吃到?每當我吃驢肉火燒時,這個問題就在腦子裡一直萦繞,百思不得其解。
河間的驢火不論在聞名程度和對外擴張數量上要遠勝于保定驢火,我探究到個中原因:
保定驢火和河間驢火的最大區别就是制作工藝。保定驢火的驢肉是鹵制而成,熱餅熱肉的吃法,河間驢肉是醬制而成,是熱餅冷肉的吃法。雖然驢肉的滋味大同小異,都是由20種以上的調料調制,但對人手的要求就不一樣了。保定驢火鹵制耗時一天一夜,“大火攻、細火焖、油蓋頂,時間長”,過程漫長而繁瑣,通常需要店老闆親自長時間盯守,這對經營面積、人手、手藝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而河間驢肉因為是冷肉,所以對現場的制作就會簡化,對驢肉是否溫熱沒有要求。換句話說,其他場地加工好的驢肉直接供給到河間驢火的店面,配上燒餅就可以賣了。而河間當地的上遊-屠宰場,進行屠宰、醬制半成品、全國物流送貨,已經形成一條龍的産業鍊,冷鍊車隻需要将煮熟的涼肉送到店面即可,店主不需要多做加工,做一爐火燒即可。顯然,供應鍊完整一條龍的河間驢肉火燒更容易遍地開花。
其次,名人效應和良好的宣傳起到很大的作用。民間傳說裡就有乾隆皇帝的背書。傳說乾隆下江南半夜肚子餓,沒得吃,太監出門找來驢肉火燒奉上,乾隆吃後贊不絕口,于是賦詩一首:“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面似紙張,做出火燒加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河間流傳着“常趕集還怕看不見大火燒的”,可見河間火燒确實很出名。河間驢火近代二次名聲鵲起也是因為另外一個名人——馮鞏,我們在河間驢肉火燒店通常會看到來自馮鞏的一段語錄牌匾,牌匾上的話被很多河間人用來招攬生意。
還有一個原因,河間一帶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勞動人口外溢占很大比重,開一間驢火店也正好可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保定驢火最早來自保定徐水的漕河鎮,距早期保定市區非常近,剛好滿足保定市區的内需,外出闖蕩的人就相對少了很多。所以我們要想吃到保定驢火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去了保定,那就一定要嘗嘗正宗的保定驢火。
河間驢火和保定驢火到底哪個更能代表真正的河北美食呢?其實在我看來不分伯仲。
保定驢肉火從内而外都透露着保定人的真摯和樸實,而河間火燒更多體現了河間人的拼搏。
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北人,最深刻的還是保定高鐵站旁邊一家不大不小的驢火店。大家都知道,通常火車站這種地方沒有太多好吃又實惠的飯店,因為賣的都是南來北往的陌生客。但唯獨記憶中那家不同。不到10元一個的驢火,鼓囊囊的夾滿了精瘦飄香的驢肉,再點一個焖子和驢雜湯,吃的滿足又幸福。當然在保定其他地方也同樣是一樣實惠的店面,發狠了塞滿驢肉,以至于火燒一側幾乎胖成了球,一口咬下去,肉多的要用手去捧。這種酣暢淋漓的快感比吃洋快餐不知道好多少!
相比保定火燒的樸實,河間火燒有着更大的野心。它已經代表河北傳統美食的一個符号,完成了商業化運營的一個又一個階段。随着商業化運營的步伐的加快,河間火燒越來越被大衆所熟知,但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嘗鮮的小吃!扁扁的一個小餅裡面夾起的驢肉不足以撐起的薄餅,來它兩三個方才打打牙祭......
有人說河間的火燒風味雖好,但是熱餅涼肉,吃到嘴裡隻能淺嘗淡淡的肉香。而保定驢肉是熱餅熱肉,酥脆的餅夾着剛出鍋的肉,澆上一勺熱湯,再加些焖子,味道醇厚濃郁,要是冬天再喝上一碗熱湯,通體都會舒暢起來。但不管人們偏愛誰家美食,想必也内心都有獨特的美食定義。
前些日子在熱映的《風味人間》畫面中,竟然也看到了熟悉的家鄉畫面,那種圓滾敦厚的外形,鼓鼓的肉餡一定是保定驢火沒跑了。
關于河間火燒和保定驢火燒,你更傾向哪于一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