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 楊越欣
編輯 王詩琪
春節前夕,虎年限定的“布老虎”花饽饽火了。
“希望我們店鋪的銷量少一點,直播間的人數不要這麼多”,這位“凡爾賽”的商家,是山東威海的花饽饽手藝人于麗麗。
距離除夕還有十多天,于麗麗天貓店出售的“布老虎”花饽饽禮盒已經因為供不應求,被迫停止發貨。光是趕工預約單,就夠工廠師傅們每天忙的了。
在大多數北方地區,蒸一鍋造型各異、顔色誘人的花饅頭,是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寓意來年的生活“蒸蒸日上”。在人們的記憶中,蒸花饽饽是老一輩人在乎的儀式感,而今年各類虎年限定熱帶動下,老虎造型的花饽饽火遍大江南北。
不少生活在南方,從未吃過花饽饽的年輕人也紛紛買來嘗鮮。而對于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無法回家過年的人來說,熱乎乎的花饽饽不僅是年夜飯的裝點,更是家的味道。
虎年熱賣,月銷300萬個花饽饽今年40歲的于麗麗, 2015年在淘寶上開了一家 “憶膠東花饽饽” 店鋪,去年又開了天貓店。
圖注:山東威海花饽饽手藝人于麗麗
“我們每年過年訂單都很多,今年賣得特别火。”平時,實體店加網店一天大約400-500單,今年臨近春節,花饽饽的月銷量高達300萬個。于麗麗告訴《天下網商》,目前工廠已經接到十幾萬個訂單,最大一單來自一家企業,一次就訂了4000個花饽饽禮盒。
為了應對翻倍增長的需求,于麗麗的工廠臨時增加一倍員工,分成早晚兩班不間斷生産。老員工負責做造型,帶着新員工揉面、貼花葉。
為春節提前準備最新款的花饽饽,是“憶膠東”的常規動作。早在2021年夏天,于麗麗就開始着手設計虎年禮盒。
最終定型的虎年春節禮盒售價268元,其中包括一隻憨态可掬的“布老虎”、粉嫩的小壽桃、黃燦燦的金元寶,以及如意柿子、富貴葫蘆等共8種不同樣式的花饽饽。
制作一個花饽饽并不簡單,要經過和面、發面、揉面、捏型、雕刻、鍋蒸、上色等步驟,配合刀、剪、筆等工具。于麗麗說,比如看起來很簡單的布老虎,完成一隻至少要3個小時。
“光是新品打樣就用了兩個月,反複調整面和水的比例,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面太軟蒸出來老虎沒型,太硬員工的手受不了。布老虎的面部五官比例也要反複測試,生面做出來很漂亮,往往一出鍋就變得似是而非,不好控制。”
節前,于麗麗的工廠每天要保證完成3000個這樣的花饽饽禮盒,當天蒸熟并發貨。為了保證用戶收到的貨品依舊新鮮,饽饽都在無菌車間進行包裝,再通過順豐冷鍊運輸。
“花饽饽是山東年輕人的根”花饽饽常用于祝壽、春節,多是壽桃、錦鯉等傳統樣式,讓年輕人敬而遠之。而現在,花饽饽的造型變得潮起來,在師傅的巧手下,面團如同活了一般,變成水果、鮮花、小動物……個個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今年花饽饽很火,我也下單了兩個虎頭、兩個福袋。”生活在杭州的小李說。這個虎年春節,像小李一樣的年輕人成為了花饽饽消費主力。
于麗麗也注意到,往年四五十歲的顧客比較多,但今年花饽饽趕上“國潮風”,吸引了越來越多90後、00後消費者。
曾有一個95後女孩專門找到憶膠東,在男朋友生日當天買了憶膠東“玫瑰夕語花饽饽”作為求婚禮物,現在已經順利結婚。這讓于麗麗驕傲不已。
另外,以前受限于食材的匮乏,花饽饽表面的花樣通常是用筆畫在饅頭上,現在經過技術改良,可以用蔬菜、水果汁調制成五顔六色,不用再添加任何色素,口味也更加豐富。例如憶膠東的虎年春節禮盒中,布老虎的黃色,來自南瓜蒸熟後與面粉、牛奶、糖等混合而成;綠色的葉片則是混合了菠菜汁。
在于麗麗和員工們手下,花饽饽已經不隻是好吃的山東大饅頭,而是精緻的藝術品,可以被玩出無數種花樣。
而對于把饅頭“刻在基因裡”的山東人來說,花饽饽則代表着家的記憶,“山東的孩子出去上大學,在全國各地工作,但‘馍’還是他們的根。”于麗麗笑着說,以前是“慈母手中線”,現在是“慈母手中馍”。
“讓更多留守婦女實現自我價值”膠東地區的花饽饽已經有300多年曆史,最早主要用于龍王廟會、祭海等禮儀活動。于麗麗從小就跟着母親學着用面粉做小刺猬、小元寶,當地和她年齡相仿的女性,幾乎個個都會做花饽饽。
當年,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後,一時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于麗麗,決定靠制作花饽饽創業,并向當地一位著名的花饽饽手藝傳承人王愛鳳拜師學藝。
剛開始,膠東花饽饽的名聲還沒有傳遍全國,周圍很多人也不看好她的生意。2018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講述了青島一家饅頭店的故事,讓越來越多人認識了當地的花饽饽。
除了網店,于麗麗還在青島開了線下門店,每年銷售額增速約為30%。
随着網店業務不斷擴大,于麗麗在老家山東威海文登區侯家鎮開了一間工廠,目前已有80多名固定員工,絕大部分是村裡40-60歲的留守婦女。“她們以前在家種地帶孩子,一年結餘最多也隻有一千多元,現在做花饽饽,一個月的收入就有幾千塊。”于麗麗說,來做工的人越來越多。
據新華網報道,如今在威海文登已有200多個花饽饽生産加工主體,年産值達到2億元。去年,侯家鎮當地政府也将花饽饽産業作為推進鄉村産業振興的突破口,打造“花饽饽小鎮”,吸引更多像于麗麗這樣的花饽饽技能人才,也讓當地女性有了施展技藝的平台。
相比40歲以上的留守婦女,會做花饽饽的年輕人比例較少,于麗麗也希望更多年輕媽媽參與進來,既能學習手藝增加收入,以後也可以自己開店。
“我希望更多婦女,能夠靠花饽饽手藝實現自己的價值。”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