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3-2024賽季,NBA賽制将迎來重大的調整——就是季中錦标賽。
從一個概念的提出,到逐漸成形,進入最後研究階段,季中錦标賽招緻了諸多非議。球迷調侃說,NBA這是借鑒了足球模式,搞出了一個“聯盟杯”。
和附加賽的出台類似,NBA之所以對賽制動刀,目的有二:一為錢,二為增加趣味性。
蕭華治下的NBA,一直在尋求流量最大化。
對NBA傳統賽制的颠覆
季中錦标賽簡而言之,就是NBA将11月的常規賽設置為杯賽,決出8支球隊進入12月進行的單場淘汰賽,其餘22隊則回歸正常的常規賽。而闖入錦标賽決賽的2隊,常規賽則自動多出一場。
這樣的賽制變動,即便是放在NBA曆史長河中也是極富創意的。從NBA的前身BAA誕生之日起,常規賽 季後賽就是NBA的固定賽制,70多年基本沒有改變,即便有改變也不過是參賽球隊的多寡,以及與之挂鈎的賽區劃分(NBA曾劃分為東、中、西三個賽區)。
即便是曾和NBA分庭抗禮的ABA,賽制也是趨同的。
可以說,兩年前季後賽附加賽的出台,是在一塊堅冰上鑿出了缺口。但NBA早期也曾在季後賽排名和參賽球隊資格的認定上幾經調整。
常規賽分區頭名在首輪輪空的賽制就曾施行多年,而NBA首輪的賽制,更是經曆了從3局2勝到5局3勝,乃至7局4勝的過程,最後一次改變甚至是在21世紀初。
但和附加賽不同,季中錦标賽卻完全是新生事物,是對NBA傳統賽制的颠覆。畢竟,在NBA曆史長河中,從未有過将某一階段的常規賽單列出來,轉變為另一項賽事的先例。
NBA球隊也從未有過在單季可角逐兩項桂冠的機會。
為何創立季中錦标賽?
其實,近年來NBA新措施不斷出台。就在2021-2022賽季,NBA還破天荒地設置了東西區決賽MVP獎項,塔圖姆和庫裡成為第一批獲獎者。那麼,NBA為何如此密集地推出新政呢?
最先在球迷腦海中浮現出的兩大原因,一是為了賺錢,二是為了增加觀賽的趣味性,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
前者和NBA日益高漲的薪資不無關聯(如今NBA巨星的年薪已開始探向5000萬美元、6000萬美元級别);後者則是希望通過不斷推陳出新,給球迷新鮮的刺激。
究其本質,還是因為聯盟擔心在以詹杜庫為代表的一代巨星老去後,會出現偶像真空。
但任何新政的推出和施行總不會一帆風順。附加賽出台迄今,業界和球迷仍認為賽制還有改進的空間,還無法真正體現出公平,比如第7名和第10名勝場數相差過于懸殊等。
季中錦标賽的想法更是一經推出就遭到了空前的阻力。
獨行俠老闆庫班公開反對。
不給老闆們鑽空子
就在11日,獨行俠老闆庫班公開表示:“我不是季中錦标賽的支持者,當然不是。我還在考慮獨行俠是否要退出該項賽事,或者借此機會讓我們最好的球員休息。除非能給我們直接頒發奧布萊恩杯,這才算得上是獎勵。”
這不由得讓人們聯想到英超的聯賽杯(現更名為卡拉寶杯)。在歐洲足壇,職業足球聯盟大多保持着一項聯賽和一項杯賽的設置,偏英格蘭在英超聯賽和足總杯之外,還多了一個聯賽杯。
因此,聯賽杯一度被視為雞肋,不少豪強會将此作為練兵場,雪藏大牌,派替補球員和小将出賽。
但NBA将季中錦标賽視為搖錢樹,絕不希望它成為NBA版的聯賽杯。
他們的辦法之一就是讓季中錦标賽成為82場常規賽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即便有球隊老闆出于和庫班同樣的心思,想要趁季中錦标賽練兵,他們也得擔心82場常規賽打完後,本隊的戰績和季後賽排名。
可以想見,除非NBA30隊老闆達成一緻,都雪藏主力,将季中錦标賽當作練兵場,否則單獨幾個“庫班”無法扭轉整個局面。
此前人們曾以為季中錦标賽是在82場之外憑空多出的一項賽事,擔心會讓球員更疲累,增加受傷風險,但NBA巧妙地回避了這一點,反而沒給各隊老闆鑽空子的機會。
高額獎金和選秀權獎勵
為了推行季中錦标賽,NBA還有别的法子。早在2019年底就有消息稱,NBA可能會給季中錦标賽的冠軍一個額外的首輪簽,作為獎勵。
此外,還有報道稱,季中錦标賽的冠軍會得到1500萬美元獎勵,球員每人所獲獎金不低于100萬美元,主帥的獎金則不低于150萬美元。
考慮到NBA主帥的年薪大多在百萬級别,這150萬美元獎金不是小數目。
而100萬美元獎金看在球星眼裡是毛毛雨,但在球隊邊緣球員、飲水機看護員和雙向合同球員眼裡,卻也是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标。
這就引出了季中錦标賽設立的另一個利好,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擺爛。
盡管目前季中錦标賽尚未公布賽制細節,但進入12月淘汰賽階段的球隊應該多少都有獎勵,要麼是不菲的獎金,要麼是選秀權,不管哪一項對志在擺爛的球隊而言都是良性資産。
總之,季中錦标賽的設立會讓NBA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但卻給球迷看球增添了不少有趣的談資。
(仰卧撐/毛毛)
首發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