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3:00:00

2018-05-27 07:2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孫雯 通訊員 方濤

(魯迅的杭高入職照)1

這是一張我們不太熟悉的照片,拍攝于當時杭州西湖邊上的照相館“二我軒”。

1909年,魯迅29歲。這一年秋天,他由日本歸國,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杭州高級中學前身)任生物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的翻譯。

本來,這麼有精氣神的照片,他該寄一張給他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老師藤野先生的。

但是,魯迅沒有這樣做。

為什麼“來而不往”

三年前的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第二學年終結之時,魯迅辭别藤野先生,他決定放棄醫學救國之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照片是一個鄭重的禮物,互贈照片也是表達友情的高級形式。因為,拍照非常不容易——要麼去照相館,或者把攝影師請來。

藤野先生贈予的照片,魯迅一直保存着,直到今天,還挂在北京西三條的舊居裡。

但魯迅為什麼“來而不往”?

辭别藤野先生後的五六年間,是魯迅困頓迷茫的時期——正如他說的“狀況也無聊”。

1906年夏,魯迅的母親以病重為由,将他騙回國與朱安結婚。婚後,他幾乎是立刻就返回了東京。

魯迅筆下的“無聊”大概是公派留學的目标終結了——本來他是去學地質學和采礦的;無奈中接受了母親包辦的婚姻;棄醫從文,卻又隻學了一點文學,翻譯了幾篇文章,又不為時人所識。

如果要寄照片給藤野先生,必然要寫一封信,彙報近況,但是魯迅覺得無法下筆。

未曾将照片回贈藤野先生一事,魯迅應該是耿耿于懷的。

1926年,魯迅寫下《藤野先生》,此時,距辭别已有20年。

魯迅成名以後,有人把這篇文章翻譯成日文送給藤野先生看,可惜,藤野先生已記不太清楚,他說——好像是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回憶許久,他才記起這個“周君”。

不太說話,比較腼腆——這是魯迅留給藤野先生的印象。或許,當時的魯迅比較内向,在課堂上也不張揚。當然,從《藤野先生》中,還可以讀出更多的原因,一個從病弱之國走出的留學生,在一個遠離故土的課堂上,魯迅常是一腔憤懑,哪裡張揚得起來。

“走”西湖的教員

在“二我軒”拍攝這張“海歸”照,是魯迅回國後拍的第一張照片。

1909年,魯迅回國之後,工作并不怎麼好找。經由同學許壽裳介紹,他到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員。這張照片也是他的入職照。

今天的杭高,依然有魯迅在110年前留下的痕迹。

學校留存的曆史資料中,還能找到當年同學錄上的“周樹人”,職務是“生物化學兼助教員”。這張同學錄有修改的痕迹,因為魯迅的字“豫才”被誤印為“預才”。魯迅編寫的教材《植物講義》和《生理學講義》(複制品)也在杭高保存。

魯迅任教約一年,其間,他曾經想過要編一本《西湖植物志》。他常獨自或帶領學生,到西湖周圍采集植物标本。錢塘門外、葛嶺、栖霞嶺、孤山、靈隐、玉皇山……魯迅在1910年寫的采集記錄中,記下了他的足迹。

可以說,魯迅是真正“走”過西湖的人,一些資料中記載,在回校的路上,他都是一路走回來,而日籍的植物學老師則是坐轎子的。

《西湖植物志》當然沒有編成。否則,我們今天知道的魯迅,就是一個植物學家了。

除了在西湖周邊采集植物标本,魯迅在杭州還有一個經常去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浙江省圖書館,他借來大量的線裝書閱讀、謄抄,後将輯錄唐以前的小說佚文,彙成了《古小說鈎沉》。

當然,不要據此以為,魯迅是“宅男”。别忘了,當時正是清朝垮台的前夜。

1909年10月,浙江巡撫派夏震武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校長(也有“監督”一說)。夏震武到校後,他對學生 “訓話”,要求教員按品級各穿禮服到禮堂“參見”他。

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是新式學校,教員中留洋歸來的不在少數,魯迅等教師對夏震武的橫霸無理十分氣憤,拒絕“參見”。雙方矛盾激化,魯迅、夏丏尊等老師紛紛辭職、罷教,搬到馬市街附近的湖州會館暫住。随後,進步學生群起聲援,浙江省教育界和京滬報刊也紛紛表示支持,夏震武終于被罷職。

這場鬥争,魯迅稱之為“木瓜之役”。“木瓜”,是杭州俗語,指木頭木腦、不懂事理的人。夏震武在進步教師的眼裡,正是這樣的一隻“木瓜”。

仙台将建魯迅紀念館

仙台對魯迅也是念念不忘的。

黃喬生說,魯迅租住的公寓仍在,當地準備把這個公寓修整一番,開辟成魯迅紀念館。

1905年,魯迅曾與其他五人(大家武夫、三宅、矶部浩策、吉田林十郎和施霖)同住在“宮川宅”,搬出時,他們贈予房東宮川信哉一張六人合影作留念。

八年後(1913年),一位日本學生回到仙台,順便看望宮川信哉。

宮川信哉還保留着那張照片,他說:八年了,你從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一下成長為成年人,胡子都出來了。另外幾位怎麼樣啊……你們都有胡子了吧?

于是,他在照片上給每個人都畫上了兩撇胡子,還在後面還寫道——“明治三十八年X月影,拾年後想象髪(應該是“想象髭”(即胡須)的誤筆),大正二年現在,大家君在美國,周君不明,三宅君在大學小兒科,矶部君在米澤縣,吉田君在朝鮮,施君不明。”

1913年,“不明”的魯迅33歲了,他于前一年離開故鄉浙江,此時身在北京,被當時的教育部選聘為“讀音統一會會員”。

感謝杭州高級中學高利老師對本報道的大力支持

參考資料

董舒林《魯迅在杭州的足迹》

佚名《魯迅在杭州失業始末》

2018年5月,《狂人日記》發表一百周年。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裡,“魯迅”是本月熱度轉發詞。正是由《狂人日記》開始,魯迅這個筆名首次被使用。

100年前,38歲的魯迅是什麼樣子?

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從一張大合影中,摳出了一個魯迅影像,那張合影拍攝于寫《狂人日記》之前的1918年1月13日,題為“浙江紹興中學校旅京同學會合影”。

那時,魯迅在沉潛期,“沉潛期他照相很少。因為他寂寞。他在北京住了十四年,前七年就是抄碑、校刊、搞博物館、圖書館這些事情,形象上好像也不是那麼昂揚。”

黃喬生是《魯迅影集》的編著者。2018年5月,《魯迅影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它首次大尺幅完整收錄了魯迅一生留給世界的113幅影像。

《魯迅影集》除了标注了必要的時間與地點,文字并不多。但是,每一張照片背後,在黃喬生的講述中,都有一個個綿延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