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者散文的名詞解釋

學者散文的名詞解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43

學者散文的名詞解釋(讀者投稿維禹甸之)1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學者散文的名詞解釋(讀者投稿維禹甸之)2

“維禹甸之 ”釋義

強尚龍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這句詩是《詩經·大雅》名篇《韓奕》的開首句,一般翻譯成白話文為:“梁山巍峨高又大,大禹曾經治理它。”其中的關鍵詞“甸”,被解釋成了治理。“六經皆史”,“甸”的意思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嚴肅的曆史問題。

上古文獻中,“甸”字不是随便能用的,作為專用名詞和“服”連在一起,曰“甸服”,指王畿之地。說的是舜帝時大禹治九河、開九山、通九路、劃九州後,把全國設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五個不同等級的田賦區和職責區的事。“甸服”一詞最早出現在上古帝王将相的檔案集子《尚書》中的《禹貢》篇中,曰“五百裡甸服。”《孔傳》的解釋是:“規方千裡之内謂之甸服,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裡。”《蔡沉集傳》釋義為:“甸服,畿内之地也……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裡也。”

此後的商周金文中也幾次出現“甸”字,不再和“服”放在一塊使用,比如“殷甸。”《說文解字》的解釋同樣是“(殷商)天子五百裡地。”說明商周時期“甸”的最基本意思是王城以外的五百裡之地,是直接服務于天子的,是天子的直接管轄地。後來的引申義才有:動詞,管理、治理;名詞,田園、家園;形容詞,穗子往下墜的,有下墜感的。此外還有其他解釋,但都與“甸”的本義有關。《詩經》和上述金銘文是同一時代的作品,其中的“禹甸”當按“大禹王的甸服區”解釋。

那麼《韓奕》詩中的韓侯國在不在大禹劃分的500裡甸服區?回答是肯定的。大禹劃分“五服”時舜帝還沒有把帝位禅讓給他,大禹所說的國都指的是舜帝的國都蒲坂,蒲坂在今山西永濟市虞鄉一帶,與古韓侯國,今陝西韓城的直線距離才百十公裡,韓侯國當在大禹王時期的“甸服”範圍之内。因此,“奕奕梁山,維禹甸之”這句話應翻譯成“(美麗的韓侯國)在綿綿的梁山之下,是曾經的大禹王甸服區。”

《韓奕》共六章,每章十二句,為整齊的四言體叙事古詩。全詩以贊美的筆法記述了韓侯朝周受賜、娶妻歸韓、并被周王任命為北方諸侯方伯的生動場面。開首句“奕奕梁山,維禹甸之” 顯然是在交代韓侯國這片土地所處的位置和曾經的顯赫,意在為後文展開叙事鋪設場景。從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上講,“禹甸”翻譯為“甸服”更為合理貼切,不僅使句子的對仗更加工整,内容更加厚重,而且在與下文銜接上邏輯關系更為嚴密。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的正确解讀,豐富了上古時期韓城地區的曆史文化。第一,上古時期的韓城地區是京畿之地。第二,韓城地區那時享受着京畿之地優越的田賦政策。《尚書·禹貢》記載:“龍門雍州之域。”說的是韓城地域屬雍州。《史記·夏本紀》曰:“雍州土質黃而松軟肥沃,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第三,明确了上古時期韓城地區所繳納的物品和物品繳納路線。《史記·夏本紀》接着記載:甸服百裡以内繳納整捆的禾,一百裡到二百裡繳納禾穗,二百裡到三百裡繳納去掉稭芒的穗,三百裡到四百裡繳納谷粒,四百裡到五百裡繳納精米。”韓城在帝都的一百裡到二百裡之間,當時的繳納物當然是禾穗了。繳納物品的路線《史記·夏本紀》也做了記載:先走黃河水路,經龍門山間的西河之地到渭水灣(渭水入河口),再上岸到山西永濟界朝貢。

本期編輯:趙靜 馮翠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