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伯牙為什麼會破琴

伯牙為什麼會破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9:36:21

伯牙為什麼會破琴?■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⑤,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伯牙為什麼會破琴?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伯牙為什麼會破琴(伯牙為何絕弦)1

伯牙為什麼會破琴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⑤

統編語文課本裡有一篇經典課文叫作《伯牙絕弦》,講的是伯牙和锺子期以琴曲相知相識的故事。伯牙和子期這兩個人可以說是鼎鼎有名,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世很多詩人都在詩中用此典故,表達對友人的懷念或對知音難覓的慨歎。迄至當代,表現二人友情的古曲《高山流水》被刻在一張銅質光盤上,跟許多民族的經典曲目一道,随着宇宙飛船飛向了太空,更體現出現代人對知音故事的褒揚。

伯牙與子期的故事

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典籍中分别見于《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列子》《新序》及《說苑》中,情節大同小異,區别隻在細節。統編教材選用的是《呂氏春秋》的版本,出自《本味》篇。我們先來看看這篇課文吧:

伯牙鼓琴,锺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伯牙是古代一位善長彈奏古琴的藝術家,據說當年跟成連先生學琴,成連對他說:“吾能傳曲,不能移情。”意思是,琴曲的彈奏是技藝與情感的融合,我能傳給你曲子和彈奏技藝,但不能将我參悟的情感轉移給你。于是帶他去東海之濱,讓他自行體悟。伯牙“聞海水汩沒漰澌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号”,觸景生情,悟出了彈琴的奧秘。這樣一位彈琴高手,必然如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那樣孤獨,蓋因“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也”。因此,當他遇到善聽的锺子期,該是一件怎樣的幸事。你看,伯牙剛開始彈奏,心中充滿着對高聳、莊嚴的泰山的向往,锺子期就能第一時間送上贊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當伯牙心中充滿對浩浩蕩蕩的長江的贊頌,锺子期也立刻會意:“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可見子期之善聽和二人心意之相通。

子期去世了,伯牙自然是悲痛欲絕,于是做出一件令世人意想不到的舉動:摔破古琴,剪斷琴弦,從此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覺得世間已經沒有一個人足以讓他為之彈奏了。

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那些敏感的讀者也許要為生命的無常和美好事物之易逝而歎息,但更多的讀者會為二人的友情所感動,生發出對真摯友情的渴慕。古往今來,交友無非幾個因由:或以利相交,或以勢相交,或以心相交。以利相交者,“利盡則散”;以勢相交者,“勢去則傾”;唯有以心相交者,聲氣相求,“方能成其久遠”。而以心相交者,有處在世俗層面的,如《水浒傳》中諸好漢,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豪氣幹雲,為朋友仗義執言,兩肋插刀;又有純粹精神層面的,如因共同的愛好、志趣而意氣相投,惺惺相惜。伯牙與子期的友誼自然是後一種,純粹因琴音而生默契,因藝術而相知相識,平淡卻隽永,超凡而脫俗,如醇酒,如醴酪,曆久而彌香。這是真正的“知音”,是純粹的友誼,更是友誼的詩意境界。這種境界在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因而伯牙和子期的友誼才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而這友誼,因為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的行為,更增添了一種深摯動人的悲劇色彩。有學生對此表示不理解,說:“這個伯牙太任性了,可惜了一身的好琴藝。痛哭一番,祭奠一場也就是了,何必這麼決絕!”但從伯牙的角度看,做出這樣驚世駭俗的舉動來,卻是必然的。伯牙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演奏者,是一個純粹的美的創造者,他所創造的作品需要人去欣賞。如果無人欣賞,或者無人能欣賞,從某種意義上說,伯牙的演奏就沒有任何價值。這樣,他既不能實現個人價值,也無法以演奏影響周圍的世界。因此,他渴望有一位善聽者欣賞自己的演奏。子期這位善聽者不僅能欣賞他的技藝,甚至能參透他的内心。這樣的善聽者也許隻此一個,别無他人了。因此,當子期不幸身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既是對亡友的深切悼念,又是一種絕望心态的袒露。

體悟“伯牙絕弦”的哲學意味

從某種意義上說,伯牙和子期是相互成就的。沒有子期的善聽,伯牙的善鼓沒有意義;而沒有伯牙的善鼓,子期也就無所謂善聽。伯牙與子期就像矛盾對立的雙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就使得《伯牙絕弦》的故事又帶有了哲學的意味。正如《說苑·尊賢》中評論的那樣:“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骥不自至千裡者,待伯樂而後至也。”

也就是說,對《伯牙絕弦》故事的認識可以推而廣之,賢者與君主、千裡馬與伯樂的關系均與之類似。如果一個人賢良有才德,卻沒有君主任用他,自然盡忠無門,報國無方,他的才能也就隐沒不顯。我們都知道曆史上唐太宗和魏征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話。魏征以善谏而聞名,在朝堂上敢于犯顔直谏,大多切中唐太宗的過失;但如果不是碰上善于納谏的唐太宗,也許直谏幾次就掉了腦袋,自然也就難以留下善谏的美名。唐太宗曾經說過:“正主任邪臣,不能緻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緻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内可安。”這是對明君與賢臣辯證關系的最好說明。同樣,千裡馬與伯樂也是如此。韓愈在《馬說》中有過精彩的論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如果千裡馬混迹于普通馬匹中,沒有伯樂去發現,與普通的馬匹一樣“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這匹馬“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人生短暫,知音難求;唯其難求,方顯其珍貴。伯牙雖最終“終身不複鼓琴”,但遇到心意相通的子期,卻是其人生之幸;子期雖早逝,但遇到為其“破琴絕弦”的伯牙,更是其人生之幸。這善鼓者與善聽者一道,互相成就,留下了《伯牙絕弦》這一千古佳話,體現了中華文化對于友誼的珍視,深刻诠釋着中國人對于友誼的獨特認識,也體現出中華民族樸素的辯證思維。學習這篇課文,相信對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提升思維品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副主任,統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5日第9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