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01:06:44

來源:【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

什麼是衆神之地?簡單說,衆神,是幾種動物,曾經是圖騰,是神的化身。再深入一些說,這些動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現。往大了說,萬物也許都算衆神。所以衆神之地,其實就是自然。——《衆神之地》導演曾海若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1

△紀錄片《衆神之地》海報

近日,由哔哩哔哩出品,曾産出《第三極》等紀錄片佳作的導演曾海若執導的自然人文類紀錄片《衆神之地》圓滿收官,豆瓣評分9.3分,B站彈幕總數超過10萬條,觀看量超過6300萬次,成為今年國産自然類紀錄片中名副其實的黑馬。

這部紀錄片何以成為現象級作品?靈感由來是什麼?創作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該片的“角色”選取、鏡頭語言又有哪些巧思?解讀中國工作室制片人吳曉洋近日專訪了紀錄片《衆神之地》導演曾海若,請他談談創作這部佳作背後的心路曆程。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2

△紀錄片《衆神之地》導演曾海若

何為衆神?

推開《衆神之地》的“大門”,你或許會被極具神話韻味和飄逸美感的海報所吸引,被片中随手截圖就能做電腦桌面的奇觀畫面所震撼。四集故事,從神山守護者野牦牛、海中精靈白海豚,到雨林巨無霸亞洲象、百獸之王東北虎;從岡仁波齊、西雙版納,到粵港漁村和長白山腹地;從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到神性與人性、人與自然。曾海若導演回憶促使自己萌生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的肇始,或許真是冥冥之中的“衆神”。“做這部片子源于我一直以來的興趣。我一直很想拍人與自然的紀錄片,這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主題。我在《衆神之地》之前拍過幾次動物,但拍得比較短,總覺得其實拍人跟動物的關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直想找個機會專門聚焦拍攝人跟動物之間的關系,當然背後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大概在4年前,就有了《衆神之地》最初的、模模糊糊的想法。”

《衆神之地》每一集都以古老的神話傳說展開。每集的動物形象也通過傳說,與當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3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一集劇照

又北二百裡,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山海經·北山經》

第一集《荒野上的輪回》由《山海經》中的記載,引出高原之舟——野牦牛的出場。白雪皚皚的岡仁波齊,山脊線交錯綿延向遠方。在藏族傳說裡,當世界第一縷陽光照耀到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

基于前作的積累,曾海若導演對故事的把控駕輕就熟,但時至今日回想起來,野牦牛“昆侖”的出現依舊是分外打動他的瞬間之一。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4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一集劇照

片中,雄壯威武的野牦牛“昆侖”在高原的夏季出現,即将開始它的求偶冒險之旅。它的脊背健壯厚實,四肢矯健有力,翻過雪山、跨過荒原、趟過草地、躍過河流,來到人類生活的地域。夏季的高原草甸綠意盎然,身形比家養牦牛大上一倍的“昆侖”,虎視眈眈地俯瞰着牧民智達家等待交易的牛群。耐心打量和觀察後,它氣勢洶洶地沖入牛群,輕而易舉取得了絕對統治地位。

野牦牛在求偶季或是在族群頭領的競争中敗下陣後,會選擇征服家養牦牛,牧民會因此有一段時間無法再去擠奶。但野牦牛和家牦牛混血産下的後代,能繼承更優秀的體質。對此,人和牛達成了某種微妙的默契。智達知道,夏季過去,“昆侖”就會離去。他們的對峙與共存,折射出野牦牛與家牦牛、與牧民們平衡而和諧的共處生态。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5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四集劇照

而在第四集《山神歸來》中,另一位山神的化身——百獸之王東北虎帶領家族重回繁榮的故事,讓人更深刻地領悟到,對生态系統的保護和恢複,對每一種生物的尊重,其實也是在尊重我們自己。

2021年,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位列其中。2022年,農曆壬寅年,回溯到12年前的虎年,東北虎“十月”首次出現在科學家的鏡頭中,它的出現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學界“中國境内已無繁殖或可持續發展的東北虎種群”的論斷帶來曙光。它在中國東北的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使“諸山皆有虎”的舊時風貌得以重現。以馮利民、李冬偉為代表的中國東北虎研究專家們,跨越二十多年對東北虎的不懈關注和追尋,也為東北虎在中國境内的種群修複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這集節目最後,當一幅幅監測鏡頭中的東北虎影像彙聚成陣列,倏忽間,我們似乎見證了一個種群如有神助般的歸來。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6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四集劇照

人與這些生靈們和諧共處的故事,正是曾海若導演希望展現給觀衆的主題。“你可以從這個過程中觀察到,這些動物其實都深受人類的影響,你通過人與它們之間的關系,比如說人跟野牦牛你進我退的這種關系,東北虎一度銷聲匿迹卻能夠重新出現的過程,大概能知道人跟自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關系。其實這還是回到我們最初拍攝動物的目的,拍攝動物是我們認識自然的一個渠道,動物其實相當于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來觀察我們跟自然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是合适還是不合适。”

學會理解,進而去保護

相比傳統西方叙事風格的自然類紀錄片,《衆神之地》采取了更為平視的态度,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辯證的觀察和誠實的記錄,喚起觀衆對野生動物的共情,從了解和理解開始,進而産生思考,最終促使人們去行動、去保護。

對此,曾海若導演表示,“實際上我們在講一個動物的時候,有一點關鍵的是,你需要深入到它的内部。當你真的去觀察它們的行為本身,把每次觀察到的行為拼起來,去看這些行為之間的邏輯,你才能真正了解這些動物。而當你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你就已經沒有辦法忽視它們,或者說沒有辦法去用一個人的角度,用一種很傲慢的角度去看待它們了,你就會産生一種平視,甚至于有一些尊敬的感覺。”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7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二集劇照

節目第二集《粉紅色的回憶》就講了這樣一個“從理解到保護”的故事。白海豚,或許英文名更能代表它最為“出圈”的特征——Pink Dolphin(直譯“粉海豚”)。幼年期的白海豚是深灰色的,随着年齡增長,皮膚顔色逐漸變淺,直至老年,皮膚才會完全變為白色。當它們的皮下血管因為運動而充血時,便會将剔透的白色皮膚染成粉紅色。

香港大澳的老虎哥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漁民。在當地,有漁船出沒的海域,時常也會迎來白海豚的光顧,漁民的收獲常常會被這些聰明的小家夥“截胡”。面對不斷減少的漁獲和被咬爛的漁網,老虎哥曾經一度對白海豚沒有好感。但十幾歲時,一次出海看到的畫面,卻一直留在老虎哥的心裡——一條白海豚幼崽夭折在海水中,另一條白海豚圍着它不肯離去。那一刻它們與人類并無二緻的母性,深深擊中了他。

近些年,随着人類與白海豚生存區域不斷重疊,白海豚的食源空間逐漸被擠占,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冒險靠近人類活動區域,有時會被漁網絞住受傷,或被漁船的螺旋槳割傷。人們設立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建立專門的巡護團隊,救助這些受傷或被困的白海豚。但是對于老年白海豚遊入淡水内河、徘徊直至死亡的行為,人們至今束手無策。江門白海豚保護區内的标本館裡,每一副白海豚骨架和标本可能都承載着一段心痛回憶,也意味着保護的緊迫性。

多年後,對白海豚習性早已十分熟悉的老虎哥,已經跟這種生靈“和解”,成為白海豚的民間保護者。片中出現的科學家、保護者、當地百姓,都在堅持不懈地尋找白海豚與人類之間的平衡點,守護這個被海洋之神護佑的神奇物種。

好的故事,一定沒有“閱讀障礙”

除去景别的豐富性,《衆神之地》中動物與環境在畫面中的關系始終在相互成就。談到本片的鏡頭語言設計,曾海若導演說:“環境——這片土地或這片森林、這片草原,它的意志其實是體現在這些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會在野牦牛、亞洲象(的分集)裡面追求很多這些物種在環境中的畫面,那種美感一定是它們跟環境放在一塊的。”

此外,對動物眼神的強調也是本片在藝術設計上的一個巧思。“這些動物都是我們稱為‘衆神’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是有靈性的。而這些靈性除了體現在它們的行為本身之外,也體現在它們的表情上。它們的表情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在這個片子中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動物在不同情況下的眼神。就像你拍人的時候,你想把一個人拍得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眼神,我們拍動物其實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野牦牛“昆侖”面對掙紮而死的小牛時悲憫的眼神、白海豚“老白”陷入泥潭時被泥糊住了的眼睛、東北虎充滿力量的注視,都成為了節目的點睛之筆。

節目第三集《尋找故土》中,身軀龐大的亞洲象那撲閃的大眼睛,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8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三集劇照

曾海若導演提到,片名中“衆神”這一意象的來源就是亞洲象的故事。亞洲象一集,是攝制組跟拍時間最久的故事。“關于亞洲象一集,我們最初的設想是人象沖突,因為過去我最早接觸這群象的時候,象會去占人的地盤,人就會想各種辦法驅趕象,甚至于把象都抓起來等等。但當我們真正深入地開始拍攝後發現,如果想對人象沖突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群象到底在想什麼?它們的組織結構到底是什麼?它們的家族面臨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這些象群的首領還有孩子們,它們是怎樣的性格?亞洲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動物?它們有沒有情感?它們的情感如何宣洩等等。隻有真正深入地去展現它們身上這種連貫性的情感和内容,你才能真的了解它。”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9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三集劇照

正是這份深入其中的了解和共情,讓勐海亞洲象家族的故事分外引人動容。本集,亞洲象“老大”與三兄弟和兒子“老四”之間的故事,以及象群努力尋找“出路”,卻始終未曾回到“故土”的悲情底色,富有人性情感的家族群像塑造,給了這個故事天然的戲劇性和情感共鳴。“對我來說,從最初設計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個故事一定不能有‘閱讀障礙’‘觀看障礙’。即使你不去講太多背景性的東西,一個外國人、老人、孩子也都能看懂,這是我們講故事的一個前提。最終吸引人的一定是這個故事,以及這個故事塑造出來的角色,和角色流露出來的情感。”

電影上佳之作解說(每周薦片衆神之地)10

△紀錄片《衆神之地》第一集劇照

《衆神之地》中除了動物與自然,少不了人類參與其中的段落,拍攝和呈現的角度有何不同?曾海若導演表示:“我們之前拍人的時候都很講究效率,但是拍攝動物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效率感毫無意義,而且效率感隻會讓你焦躁不安,對動物來說沒有任何影響,換句話說,你必須得把自己調到跟動物一個作息的頻率中,然後等待,逐漸才能跟它們在同一塊天地共呼吸。實際上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片子)能傳遞這種感覺,每個看這個片子的人,其實和自然本身是可以有一種連接的。如果你在看完之後,除了感動之餘還能有一點點平靜,能從一種焦慮中抽離一下,回到一個跟動物一樣的心理節奏中,獲得片刻甯靜,對我們來講就是有意義的。”

作者:解讀中國工作室專題部制片人

吳曉洋

本文來自【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