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道德經争議最大一句話

老子道德經争議最大一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1:51:59

原創

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二十一

老子道德經争議最大一句話(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老子提出的寵辱若驚如何演變成受寵若驚)1

成語“受寵若驚”的意思是指人們得到意外的寵愛或賞識而高興、驚喜。現在通常比喻人們在得到某種物質或精神的獎勵後那種高興而又忐忑的心情。受寵若驚的出處在哪裡?本義是什麼?原來“受寵若驚”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此章有托身言志,借物喻人之意。老子認為人生要寵辱若驚,後來寵辱若驚就演化成受寵若驚了。我們現在一直倡行寵辱不驚,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寵辱不驚,淡定如山,平靜如水,淡泊高遠的程度。

“寵為下”是老子說的還是後人修改的?

老子開門見山,直接抛出此章的中心論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了兩層意思,一是“寵辱若驚”,二是“貴大患若身”。接下來,老子對什麼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若身進行了具體解釋。

老子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為什麼認為寵為下?老子認為寵為下是想表達什麼意思?《說文》裡解釋“寵”為豢養在家的蛇類動物,寵的常用搭配是“寵愛”。由此可見,寵不是貶義詞,但是,在老子的詞典裡寵卻成為不折不扣的貶義詞。這是本樞不能理解的地方,參考幾種版本後知道,曆代學者對于這個詞有分歧。《河上公章句》寫作“辱為下”,北宋道家的代表人物陳景元的注釋本寫作“寵為上,辱為下”。老子最初的原文已無從考據,此句是否經過後人增減、修改不得而知,我們現在學習時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擱置存疑,抓住主幹問題。

寵辱若驚是提醒人們要“慎獨”

曆代學者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從君臣關系、地位懸殊的上下級關系的角度上解讀“寵為下”,說服力不太強。如台灣大學教授陳鼓應認為得寵是不光榮的、卑下的事情;明代大和尚釋德清認為,寵乃下賤之事也,君愛之以為寵。既然這樣,如何解釋中國曆史上各個層級的王公大臣争相邀寵的事件呢?如何理解現代社會下級費盡心機地獲取上級的賞識呢?如何理解同時代的孔子說的“事君以禮,人以為讒矣(大意是用禮數對待君主,别人認為是谄媚)”内涵呢?

本樞認為,老子提出寵辱若驚的觀點是正确的。受寵要驚,失寵也要驚;受辱要驚,失辱也要驚。有讀者可能會不屑一顧,這是什麼觀點,寵也驚辱也驚,得也驚失也驚。其實,這正是儒家倡行的“慎獨”的修身思想。

《中庸》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說,君子修身要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有人沒人一個樣,時刻對自己高标準嚴要求。這也正是老子提出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的精髓所在,好似美味佳肴雖分屬儒道兩家,味道卻是相同的。

老子提倡寵辱若驚,在某種程度上是提倡做人、做事要謹言慎行。寵幸來了,要如履薄冰,不可忘乎所以。羞辱來了,要理性對待,時時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正确即時時省察自身。不要自暴自棄,麻木不仁,要“驚”字當頭,“警”字在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朝失意株連九族的例子曆朝曆代數不勝數。縱觀曆史,受寵的大臣、嫔妃少有人終身受寵,除非是能夠在适當時刻全身而退的明智人。這才是老子提出寵辱若驚的深遠内涵。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寵和辱,其實是度的把握。

下一講具體分析什麼是貴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經争議最大一句話(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老子提出的寵辱若驚如何演變成受寵若驚)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