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李華錫)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五條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及其他家庭成員應當注重家庭建設,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樹立和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構建文明、和睦的家庭關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那麼,我國優良的傳統家風包括哪些?家長又該樹立和傳承優良家風?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前理事長趙忠心。
我國優良的傳統家風包括哪些?
趙忠心介紹,中國自古以來非常注重家風建設,幾千年來傳承下來很多優秀的家風文化。他總結說,我國的優良傳統家風包括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等方面。
“每個人都有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到老年的一天。”趙忠心說,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精華,也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過去,家庭子女數量多,愛幼比較理性,是愛中有嚴;今天家庭子女數量越來越少,愛幼要謹防過分,避免陷于溺愛。
他認為,“孝敬”的含義,不但是要贍養,而且要“敬重”;不但要養體,而且要“養心”。他認為今天提倡孝敬父母,并不是要子女“愚孝”,盲目遵從,而是要在文明的、新型的父母子女關系下孝敬父母。父母的言行是正确的,要尊重,聽從;父母的言行是錯誤的,是不符合我國社會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的,子女不但不能順從,而且應當進行善意地規勸。
“能不能勤儉持家,是關乎一個家庭能否保持興旺發達的一個關鍵因素。”他表示,經濟貧困的家庭,能夠勤儉持家,就能夠逐漸由貧困走向富裕;經濟富裕的家庭,能夠厲行勤儉持家的家風,就能保持長盛不衰。
“勤儉”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個是勤勞,就是要勤勤懇懇、熱愛勞動,不貪圖安逸;另一個是儉樸,即不奢侈、不浪費、不揮霍、不鋪張,不追求享樂,即便經濟條件很優越,也仍然以儉為榮。
趙忠心表示,誠實是一個人的立身處世的根本。在中國傳統的家風中,“曾父烹豚,以教誠信”的故事至今都在廣泛流傳,充分說明誠信在家風中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提高,但人們的幸福感并沒有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成正比。他認為,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的誠信度大為降低,人們缺乏安全感。
趙忠心認為,要建立誠信的社會風氣,隻靠抱怨、批判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基礎,要從我們每個人自身做起,從每個家庭建立誠信家風做起。”
此外,他認為勤奮好學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一是學習有關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知識。在中國傳統的家風中,尤其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與陶冶。在子女幼小時,以家長自身的言傳身教為示範,在家庭生活的潛移默化中,陶冶兒童的性情,塑造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今天,一些人看到有的人沒有什麼文化,卻發了大财,成了大款,就覺得‘讀書無用’。”趙忠心說,這是眼光短淺的表現。市場經濟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也可以說是“高文化社會”,不但要孩子小時候勤奮好學,還要堅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立足于社會,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家長該如何樹立和傳承優良家風?
趙忠心研究家庭教育近40年時間,從事家風建設研究多年。他認為,家長不要總指望掌握幾個“絕招”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教育好,不要把家庭教育簡單化、庸俗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一定要重視家風建設。
家長該如何培養、建立優良家風呢?趙忠心建議,首先,父母要加強自身修養,切實提高個人素養。家風是家庭全體成員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但家風的決定者,或者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家庭裡輩分最高的長者或父母。家庭裡有什麼樣的長輩,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家風。因此,要建設優良家風,家長的自身修養至關重要。
其次,培養、建立優良家風要立足家庭,面向社會。每個家庭都是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們長大後都要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建立家風,必須要了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對未來社會成員的要求,使家風既有家庭的個性特征,也要适應社會的需要。隻有建立具有時代特征的家風,才能使孩子将來能立足于社會。
再次,培養、建立優良家風,要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他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适合中國國情的精神食糧和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是中國人民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最優秀的家庭倫理道德。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有利于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
最後,家長要利用家庭集體教育教育和影響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要統一思想、行動一緻。教育孩子不能隻靠某一個人,而是一個教育的集體,而這個教育的集體,實際上就是家風。”
來源:中國青年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