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绮窗紗幌映朱顔

绮窗紗幌映朱顔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2 15:56:17

绮窗紗幌映朱顔(绮窗淺梳妝對鏡理雲鬓)1

《女史箴圖》中的梳妝圖

绮窗紗幌映朱顔(绮窗淺梳妝對鏡理雲鬓)2

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宋代石雕鏡台

绮窗紗幌映朱顔(绮窗淺梳妝對鏡理雲鬓)3

清代黃花梨五屏風式鏡台(國家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名為《宋代石刻藝術》的雲展覽,帶來出土自四川地區、兩宋時期的30餘幅浮雕畫像——啟門童子天真質樸,憨态可掬;持钺武士魁偉剛健,目眦欲裂,就連騰雲的青龍、奔走的白虎或昂首吐珠,或騰空勇武,特别是風姿綽約、惟妙惟肖的侍女,各不相同而皆有意趣,合力再現了宋人鮮活的世俗生活場景。

這些藝術品中,兩位頭绾球形髻、身着窄袖背子、外罩敞開半臂上衣的侍女尤為引人注目。一侍女手捧葵花形三層奁盒(編者注:放置鉛粉、胭脂等化妝用品的盒子),另一侍女手捧懸挂銅鏡的鏡台,微卷的衣角顯示她們似乎正匆匆趕去為主人梳妝打扮。鏡台堪稱化妝史上一大飛躍,解放妝容者的雙手,使梳妝更為便捷。

東晉名士溫峤曾用玉鏡台“騙婚”姑母的女兒,溫郎的玉鏡台遂成為古詩詞、小說中屢屢出現的典故;高僧神秀和慧能亦有“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對偈,以鏡台為喻闡釋修行和佛理、佛法,一時成為佛學趣談。那麼,鏡架和鏡台到底始于何時,又有哪些樣式,從它們與當時生活習俗的關聯,或能管窺一豹,溯源曆史。

迄今較早的鏡台出現在戰國時期。一種僅在鏡背有略短于銅鏡半徑的竹、木支杆,支撐銅鏡使其傾斜即可照容,梳妝完畢可取下支杆與銅鏡一起放置于奁盒中。另一種類似簡易的梳妝盒,兩片長方形的木頭由合頁連接,相對位置鑿出粉盒、支架、銅鏡、梳子、削刀的形狀,銅鏡放在活動的支架上使用。雖然如今出土文物看上去黑乎乎的,但不要忘了彼時已有發達的漆器加工業,試想一下,這件梳妝盒若塗上光潔明亮的黑底紅彩或紅底黑彩漆繪,該是多麼耀眼!

東漢末年,曹操《上雜物疏》載:“鏡台出魏宮中,有純銀參帶鏡台一”“貴人、公主銀鏡台四”。這些鏡台是何等模樣已經無法知曉,幸好博物館、出土實物、漢畫像石上的圖案給我們提供了參考。這時的鏡台由底座、支杆、鏡托構成,研究者多稱之為支杆式。相傳為東晉顧恺之所繪的《女史箴圖》中,梳妝圖展示的,除有四個奁盒外,還有一具類似的鏡架。東漢和兩晉時期,室内家具僅有低矮的幾、案、榻等,宴請賓客、日常活動往往席地而坐。鏡台與奁盒、幾、案一樣是放在地面席子上的,使用者跽坐,顔面約與鏡架上的銅鏡保持一緻,便可照容梳妝。

“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早自南北朝就已是日常。及至唐代,開始流行一種折疊式鏡架,可開可合,收放自由。使用時,打開框架,銅鏡斜倚其上即可照容。這種鏡架形制來自于名為“胡床”的坐具,形似現在的馬紮。這是一種流行在西亞和中亞地區的坐具,方便開合,便于攜帶,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将其帶到我國北方地區。由于中原地區的唐人稱北方遊牧民族為“胡人”,這種坐具就被稱為“胡床”,也稱為“交床”或“交椅”。折疊式鏡架開啟了鏡架形制向家具借鑒和靠攏的先河。

折疊式鏡架不僅在國内流行,還流行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日本泉屋博物館藏《遊女圖卷》中有此種鏡架的形象,就連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中有這種鏡架的實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大唐盛世對周邊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還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就連托舉銅鏡的小小鏡架也成了文化傳播的使者。

鏡台在唐代宮廷中更為先進和巧妙。《太平廣記》中記載了能工巧匠馬待封為皇後設計的鏡台,“中立鏡台,台下兩層,皆有門戶。”最為奇妙的是當開啟鏡奁後,台下小門打開,有木婦人持巾栉、粉脂、髻花依次而出,“後取之,木人即還”。工匠借助機關巧奪天工,打造了半自動式鏡台,既有實用功能又增添了梳妝樂趣。

多年前出土自河南鄭州宋墓的壁畫裡也有鏡台的身影,可見其在宋時已相當普遍。成書于明代的《魯班經·匠家鏡》中記載的鏡箱雖然比不上宮廷用具精巧,但依然透露着獨具的匠心。這種鏡台形似方形箱子,箱體頂層可以打開,内藏可收放的支架,中層與底層為抽屜,一些鏡箱下面還有支足。鏡台形制是借鑒了一種被稱之為“文具”的櫃式小匣子,《金瓶梅》中稱之為“文櫃梳匣”,《紅樓夢》中則稱之為“文具鏡匣”。

玻璃鏡子出現之後,閨閣女子終于可以擺脫銅鏡氧化帶來的“昏鏡”麻煩,不必把使用後的鏡子收起來,再加上玻璃鏡子體積可以更大,鏡、架一體的現代梳妝台便出現了。靠背中央為鏡子,周邊環繞镂空、透雕、螺钿的名貴木料,下部設計成桌子式,再配上梳妝凳,小巧玲珑的鏡台俨然變成了室内常見家具。

鏡架的大小、形制、擺放位置是随着人們生活方式和室内家具的變化而變化的。唐代以前,席地而坐、伸足平坐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鏡架放置在地上即可滿足照容需要。唐末至五代是家具變革的重要時期,室内空間劃分區域,家具樣式增多,低家具與高家具并存,床、榻成為日常坐卧、飲食、會客的主要工具,鏡台也由地上移到床榻上。

正如李賀在《美人梳頭歌》中寫到“雙鸾開鏡秋水光,解鬓臨鏡立象床。”到了宋代,高家具代替了低家具,垂足而坐成為主流,相應的,鏡台放到了桌子上。南宋陸遊《老學庵遊記》卷四載“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杌子,則人譏笑其無法度。梳洗床、火爐床家家有之。今猶有高鏡台,蓋施床則與人面始平也。”解釋了坐立樣式與鏡台位置的演變。(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李彥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