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有客來,載笑載言,先迎進屋,請客脫鞋坐炕上歇,接着端來一碗開水,放在炕邊。寒暄之間,主人不時遞與客飲。
若是貴客,開水裡再加一勺白糖。如果家裡沒有開水,便去鄰家借,白糖一般家裡都是沒有的,得去有錢人家裡借,好在這樣的貴客不多。
無論客是路過,或專門來走親戚,一碗開水是常禮。若走親戚,叙話之後,主人再去廚下置辦飯菜,正式場合還要有酒。家家如此,村村如此。
那年代人們平日喝的,都是井裡壓出來的涼水,每天做晌飯時灌一電壺開水,非必需絕不輕用,冬天要用也得省着用。喝開水是一種優待,隻有體弱的老人、生病的人,以及客人才得享有。
不管客人喝不喝,先端來一碗開水,哪怕在旁邊放着,唯有這樣,客方有為客的尊嚴,主也顯得熱情有禮。村落人家,賓主之際亦有現世的華麗。
一家之客,即是一村之客,去借開水,沒有不連忙給的。鄰人見了客,就是不認識,也都含笑緻意,問寒問暖。
這樸素的待客之禮,與鄉間諸多風俗,後來皆告式微,來走親戚的客人,大多随身帶着自己的杯子,開水和白糖早就不稀罕了。
——《一碗開水》(三書)
佳客來訪,蓬門喜開
/ /
《客至》
杜甫
喜崔明府相過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 /
杜甫此詩一看即知作于蔔居成都草堂期間,據考證,确系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題下小注“喜崔明府相過”,明府就是縣令,杜甫的母親姓崔,崔明府乃其舅氏,未必是親舅,也可能是以姓氏相攀的泛稱。從字裡行間滿溢的歡喜,以及款曲融洽的氛圍可見,崔明府與杜甫關系親密,詩中絕少客氣之辭,頗多真率之趣。
公元759年冬,數月颠沛流離之後,杜甫攜家人來到成都,在嚴武等朋友的幫助下,翌年春夏之交,于浣花溪水水西頭,草堂落成。茅屋占地約一畝,旁有一株高大的楠樹,庭中有水井,前方不遠有個池塘,杜甫還在茅屋周邊栽種了好些果木,又另辟空地作菜畦和藥圃。村居地僻,國事日遠,他在《為農》詩中說:“蔔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經曆了仕途轉徙,天涯漂泊,此時的他與其說是個農人,不如說更像個隐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首句不僅音韻美,春江水漲,還讓人感到在水一方。隔一條河,已覺兩鄉,何況四面茫茫,經時無客。茅舍周圍僻靜,這裡住着隐者,有人也等于無人,故有群鷗日日來。“但見”二字,微露寂寞,亦愈形高曠。客不常來,主人亦不輕易延客也。
沒有客來,花徑也就無需勤掃,一夜春雨,許是落紅滿徑。因為君來,喜出望外,連忙掃花徑,開蓬門。“蓬門今始為君開”,讀之如聞空谷足音,益見兩人交情之深。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這是寫待客,僅一筆帶過,如題所示,豪興乃在客至的歡喜。地僻市遠,家貧酒薄,菜肴欠豐,此乃謙詞,亦是實情,款斟勸飲之語,更覺親切誠樸。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末聯峰回路轉,村趣盎然。主客二人酒意漸酣,杜甫驟爾征詢客人:“要不把鄰翁也叫來共飲?”于是高聲喚鄰翁過來喝酒盡興。落句有緻,在“隔籬呼取”之姿。陶淵明詩“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正此村居飲酒之樂。
明 文徵明《山莊客至圖》(局部)
貴介賓至,勉為供給
/ /
《賓至》
杜甫
幽栖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内?漫勞車馬駐江幹。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 /
此詩可與《客至》并讀,各見用意。《客至》的客,是相知之客;《賓至》的賓,是貴介之賓。家裡來了親密的熟客,與來了地位高的生客,待客的禮數氣氛迥然不同。賓與客,字義上亦見區别。
以詩意觀,來賓應是地位較高之人,杜甫與他并不熟悉,外加身份差異,故言辭很是客氣。幽栖地僻,不意貴客來訪,他有點受寵若驚。杜甫時年将近五十,體弱多病,拜客需人攙扶,“再拜”,足見他待客之敬重。
“豈有文章驚海内?漫勞車馬駐江幹。”想必貴客以文章之契,跋涉江幹,勞駕來訪,其心意可謂誠矣。“文章”指的就是詩,系杜甫習用之詞,比如他的詩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豈有”貌似自謙,實則自任,杜甫生前無甚詩名,但他常在詩中論詩,寫詩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并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對于詩,他自有大抱負,也有大寂寞。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五六句盡款洽之情,仍是客氣之辭。竟日淹留貴客于茅舍,杜甫略表歉意。“百年”指終生,此詞亦為杜甫習用,如《登高》詩曰:“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百年粗粝腐儒餐,自謙為腐儒,常食粗粝,含自傷之意,亦示招待不周,還望貴客多多包涵。
末句送客,邀客再來。“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若不嫌鄉下茶飯粗劣,若有興緻,還請再來看花。孟浩然《過故人莊》,是去老朋友家做客,二人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無拘無束,盡歡而别,臨别,浩然毫不客氣地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杜甫此際,謙而不卑,殷勤有禮,頗顯詩人身價,一派高士性情。
此詩寫法亦奇,一主一賓,對仗成篇。通篇賦體,直叙情事,無閑風景,讀來但覺慷慨明快,豪爽溫醇。
明 唐寅《山水圖》(局部)
有客相過,小摘情親
/ /
《有客》
杜甫
患氣經時久,臨江蔔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頗宜人。
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
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
/ /
此詩與《賓至》作于同年,即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與這位客人相熟友愛,款待雖不失禮,但感情親切,無客套之辭。
前四句寫蔔居景況。“患氣”指肺疾,臨江蔔宅,為的是野外清新,與大自然為鄰。江村遠離喧嚣,世俗不到,無塵雜相擾,心情疏快,頗覺宜人。
後四句客至。“呼兒正葛巾”,尤喜這句,率真之态,如見如聞。杜甫蔔居江畔,屏迹度日,諸事疏懶,有詩為證:“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屏迹》三首之三)今日客來,他才慌忙呼兒為他正頭巾,此乃人之常情,寫入詩中,倍增生動。
不論誰來,讓杜甫為難的都是飯菜。地僻,家貧,拿什麼招待客人呢?“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草木初生曰甲,菜甲就是小菜苗。菜園剛鋤過,菜甲尚稀,小摘一些,聊以待客,為情親故也。
相信我們都記得,杜甫到少年時的好朋友衛八家中做客,那頓飯真香,至今令人難忘:“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贈衛八處士》)香的不僅是春韭黃粱,更有那天的回憶:夜雨沙沙,主人冒雨在園中剪春韭,韭菜嫩綠,莖葉帶着濕泥,席間對飲今夕何夕,燭光的搖曳,新炊的香氣……
以上三首詩,寫的都是待客,由此可約略想見杜甫草堂生活的幾個片斷。主客親疏不同,待客之禮有别,詩的面貌因而各異。
元 佚名《溪橋風雨圖》(局部)
禮是什麼?簡言之,就是人情的表現方式吧。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為人在世難免互為主客,禮雖多樣,旨歸人情。一碗開水,過去在我的家鄉,就是人與人相見的情意。
2019年11月我在貴州山區徒步,所過村寨,人影寥落,留守的大多是老人。院前門口,村裡村外,但凡看見我的老人,莫不熱情招呼我進屋喝水。我說背包裡帶的有水,他們便說進來喝一碗開水。感動之餘,我驚訝于竟然貴州也有同樣的風俗,老人們至今還如此好客,而且是對一個來曆不明的陌生人。
文/三書
編輯/張進
校對/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