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
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如既往
行走在曆史的長河中
探尋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感受時間裡的中國智慧
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一靜一動,一蔬一飯
時間帶給我們自然的饋贈
也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用時間記錄中國智慧
用藝術對話時代記憶
這套《時間裡的中國》
可以讓孩子們更深入的了解中國
看我們的祖先如何創造璀璨的華夏文明
書寫輝煌的中國曆史!
《民以食為天》
《房屋的建造》
《為了去遠方》
《服飾的秘密》
#翻開《服飾的秘密》
你将知道——
中國最早的連衣裙是什麼?
衣裳衣裳,為何分為上衣下裳?
秦朝兵馬俑竟然是五彩斑斓的?
衣服的原料有哪些?
古人怎麼給衣服染色?
古代小朋友穿什麼?
……
我們常說“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因為穿衣不僅是為了保暖防曬、遮體避羞等,還具有裝飾身體、美化生活,彰顯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等作用。因此,服飾成為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在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的曆史中,祖先們創造了無數精美的服飾。
為什麼唐代服飾大膽華麗,而宋代服飾卻簡樸保守呢?為什麼明朝平民女子出嫁時也能用鳳冠霞帔來裝扮?
推開祖先的衣櫥,看看裡面究竟藏着多少奧秘。
#翻開《民以食為天》
你将知道——
我們的祖先吃什麼?今天我們吃的糧食、蔬菜和水果又是來自哪裡?古人怎麼炒菜、喝酒、吃茶?八大菜系是如何形成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特别的美食?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和漢族人有什麼不同?
……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美食大國。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吃飯對我們來說是天大的事情。
在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裡,對于吃這件事,中國人可是研究得十分透徹。從用來充饑的五谷,到各種各樣的面食;從令人垂涎欲滴的肉類,到營養豐富的可口蔬菜,再到各種别具特色的地方菜、小吃、飲品、糕點……
中國人研究出的美食可謂數之不盡。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品嘗着各種流傳下來的經典美食,這些舌尖上的美食,折射出古人的智慧與對味道的追求,也蘊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翻開《房屋的建造》
你将知道——
古人最初的房屋長什麼樣?為什麼說良渚古城是“中華第一城”?三國時期最知名的建築是什麼?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是什麼?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特有構件鬥拱有什麼作用?紫禁城的屋頂藏着哪些秘密?
……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曆史源遠流長,建築也一直伴随其中。
建築不僅是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還是凝固的曆史和藝術。從先人最早的山洞、茅草屋,到漸漸成形的院落,再到大型的宮殿、園林、寺院……
曆經歲月變遷,時間給我們留下無數文化遺産,那些久經風霜、斑駁古老的曆史建築,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曆史的長河裡閃耀着光芒。
#翻開《為了去遠方》
你将知道——
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真正的車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為什麼說棧道是“絕壁上的史詩”?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什麼不同?
鄭和寶船不沉的秘密是什麼?
……
似乎從一開始,出行就刻在了我們人類的基因裡。
在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靠着雙腳去行走。後來,他們學會了利用輪子、馴化牲畜,發現了水的魔力,造出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闖出了各種各樣的路。
從獨木舟、馬、戰車、馬車、帆船、棧道、運河,再到今天的火車、輪船、飛機、火箭等,為了商業與文化的交流,古人打通了絲綢之路,鄭和帶着船隊下西洋……
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怎樣走得更遠的路上探索,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人們不斷地前行,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去探索我們存在的價值。
主創團隊
主編,史曉雷,科學技術史博士,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多部科普書籍,在各類期刊、報紙發表多篇科普文章,曾入選中科院科學普及優秀人才計劃。
李想,現就職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科普青年學者,文博專欄作家,多次在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講解文史知識,曾與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等10餘家博物館館長、策展人直播博物館展覽。
韓青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資深童書編輯,創作繪本《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譯有《我們都是星塵:卡爾·薩根和宇宙的奧秘》《種豌豆的修士:孟德爾的故事》《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女數學家索菲·姬曼的故事》《勇敢男孩:世界探險秘籍》等10餘本科普作品。
唐靖,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策劃、編輯暢銷原創繪本“‘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獲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等榮譽,出版原創繪本《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翻譯出版有《看不見的旅行》《大開眼界:給孩子的食蟲植物探險書》等科普童書、繪本20餘部。
胡玉婷,資深童書編輯,策劃編輯出版童書數十種,所編圖書多次入選“中國童書榜”100佳童書等獎項。
插畫師,畢賢昊,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多年緻力于插圖創作,已出版小象科學課系列、冒險小世界系列等插畫作品,其插畫作品曾獲得書籍設計藝術雙年展“最美插畫”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