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志很多,比如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自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一點在知識層面體驗很容易,我們在大千世界面前,注定是無知的、渺小的、低矮的。
比如我分享過的無知事情,數不過來。小米藍牙耳機盒充電,看到桂花樹果子,冬梅花枝葉的醜陋,香樟樹的起死回生,等等,那些不知道的新鮮事物知識,比比皆是。
關于學習,有兩種模式,分别是占有型和體驗型。如我之類占有型就是喜歡新知識,而人家體驗型則是重在體驗,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占有型,類似做小學加法題,一道道,怡然自得,不亦樂乎。
體驗型,則是通過幾道加法題,得出背後“小九九”,随便你出題目,随時可以得出答案。
總結一下,知識很重要,可以拓展視野,但是真正提升水平的,保持心理健康指數較高的,還是意識。
知識是占有,意識是體驗。
唯有體驗過,反複過,過濾過,反刍過,才有心得和新得,否則總是簡單水平上的重複,僅是衆所周知知識的獲得,無益自己。
個人以為,作為體驗過的心得,起碼有以下幾點,當然如果稱得上的話:
1、凡事,情緒穩定,心理平穩是關鍵。
2、影響生活質量的是情緒,生活比拼的也是情緒管理能力。
3、管理情緒的心理方式,就是先判斷再應對,先區分再處理。
4、先判斷再應對的含義,是竭力給自己争取一點點時間,其實不過幾秒鐘的時間,避免感情用事。
5、應對沒有對錯,都是基于自我價值觀當下的選擇,選擇沒有不好隻有更好。
6、人際關系的關鍵是平等以待,積極關注,起碼做到不消極關注。
7、允許自己有負性情緒,難過時候就難過,去個小樹林走走,找片天空瞅瞅。
8、避免最差最糟糕,就是最好最美妙。
不能再列舉,否則就是無聊的自我講道理。
這些例子想說明,體驗要比知識重要。
也可以說,什麼是自知之明?不是掌握新知識,而是覺察無意識!
無意識的覺察,就得依靠體驗,如同心理的學習也隻能依靠體驗。
舉例自我分析看看。
關于回聽自己心理講座。前幾天做過一個心理健康講座分享,自我感覺還順暢,就我的自知而言,能夠流暢說些、複制些話語,還是不容易的,因此比較容易自我滿足。
但是,也知道問題很多,如何面對呢,這就是心理應對方式了,當然唯一的途徑就是面對。
于是,我強忍着窘迫,獨自一人時候,回聽自己錄音。
這個錄音是我當時自己錄下的,回聽會覺察那麼多的不堪。
比如聲音的陌生感,感覺非常不受聽。不過已經解決了這個困惑,因為自己話語錄音與隔着空氣聽到聲音就是不同。
平時聽到的自己說話聲音,是由空氣和耳朵同時傳播到大腦的心理現象,而錄音後聽到自己聲音則完全是空氣傳播到達大腦的心理産物,二者截然不同出現陌生感甚至别扭感,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但是更多問題在于,回聽中發現過度興奮、過度誇張、失态、失穩,以及啰嗦,重複,讨好,嚴厲,漠然,等等。
更加正向的描述,應該是:态度始終誠懇,穩重,虛心,請教,簡潔。
這是覺察,也是意識,能否改進呢,不知道,因為知道做不到太可能了。
問題是,我這個“知道做不到”的意識,還能稱之為意識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