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
買理财産品, 大家習慣了看兩樣東西:期限、收益率。期限不用說, 自己的錢到底可以放多久自己搞明白, 收益率可就有學問了 - 很多朋友最近來問念念:“怎麼一個收益率還有那麼多花樣兒?到底哪個是我能賺到的錢?“ 念念告訴你, 其實哪個都不能說是你一定能掙到的錢 - 打破剛兌、淨值化的事兒聽說了沒?這些收益率, 都是“預期”, 但這個“預期”, 又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和邏輯,也免不了有些“小心機”, 念念希望你能搞明白, 做聰明理性的投資者。今天,念念再次請出老朋友木爺, 金融風險控制、投資者教育等方面的資深金融專家, 來跟你聊聊“理财産品的收益率”該怎麼看 - 有請木爺!
木爺
hi,大家好我是木爺!
很高興再次來到投顧念念朋友圈和大家分享。話不多說,讓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
買銀行理财虧損的L博士又來找木爺了。上周,他“服下“木爺開的一劑“理财有風險”的藥方後,痛定思痛,決心擺脫“投資小白”身份,開始積極學習理财知識(想知道木爺如何給他開藥方的,請回顧:《銀行理财不再保本,你準備好了嗎?》)。沒想到出師不利,第一步就遇到了問題。
L博士打開某銀行理财APP,琳琅滿目的産品和五花八門的收益率展示,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讓他有點困惑。“七日年化收益率”、“萬份收益”、“業績比較基準”、“成立以來年化收益”……
L博士畢竟是金融學專業出身,大緻明白這些收益率的基本含義和背後的計算邏輯。應該說,他比起“投資小白”已經算是高手了,但真要說起這些收益率數字間的差别,如何比較收益率高低,選擇正确的産品,他也隻是一知半解,于是想到來與木爺讨論。
(各式各樣的理财産品收益率展示方式)
相信很多投資者和L博士有一樣的困惑,這麼多種類的收益率看着似乎都能明白,但用在哪兒、怎麼理解卻很難說清楚。以前,買銀行理财隻要盯着“預期收益率“,産品到期能拿多少錢心裡有數。但現在理财淨值化改造,不再保本了,收益率該怎麼看呢?而這些代表收益率的數字背後,又有什麼套路呢?且聽木爺一一道來。
01 七日年化收益率、萬份收益
♦ 适用産品類型: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産品,代表産品為貨币基金和銀行類貨基産品,以及部分個人養老保障産品。
♦ 含義:以貨币基金為例,七日年化收益率代表産品過去7天所獲的總收益進行年化計算之後得出的數據。
計算公式:七日年化收益率 = 貨币基金過去七日總收益率 / 7 x 365。
萬份收益代表每一萬份貨币基金份額每天産生多少收益,即基金持有人每天能夠真實得到的收益。
計算公式:萬份收益=每日收益x10000÷本金;
每日真實收益=買入資金/10000*每日公布的萬份收益。
♦ 怎麼理解:舉個例子,貨币基金A某天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為3.65%年,小明持有10000元該基金,那麼他在過去7天内一共賺了7元(10000 x 3.65%/365 x7);貨币基金A某天的萬份收益為1元,小明在那一天就賺了1元。相信你也看出來了,七日年化收益率強調的是過去7天的收益,并不是持有1年的固定收益,這個收益率其實每天都是變動的,今天七日年化收益率跟昨天的不一緻,是經常發生的。萬份收益更是如此,它代表的隻是當天賺了多少收益,不代表每天都能賺這麼多收益。
♦ 套路:一般年末、年中,或者基金公司想沖規模的時候,會出現貨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和萬份收益突然上升。這裡除了年末、年中資金面緊張導緻整體利率升高的市場因素外,也存在部分貨币基金賣掉債券兌現浮盈(攤餘成本估值價格與市價之間的差價),來拉高短期七日年化和萬份收益的情況。投資者這個時候多留個心眼,買入之前進入貨币基金的詳情頁面,就可以看到更長周期的曆史七日年化收益率(比如3個月或者半年),是不是“短期的突然拉高”就一目了然了。
02 近N年收益率、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
♦ 适用産品類型:主要用于市價法估值的淨值型産品,代表産品為非貨币公募基金(如股票基金、債券型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等。《資管新規》後,新發的銀行理财均為淨值型,都開始采用這種收益率展現方式。
♦ 含義:近N年收益是指該産品近N年以來的累計收益率,計算公式:近N年收益=(區間尾日複權單位淨值-區間首日的上一個交易日複權單位淨值)÷區間首日上一個交易日複權單位淨值X100%。
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是指将該産品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按照年化進行折算。計算公式: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 x 365 ÷ 産品成立天數
♦ 怎麼理解:此種收益率展示方式是最直觀的,直接代表過去有N年或一段時間内持有該隻産品能夠獲得的收益。比如小明在2019年1月1日,購買了10000元市值股票基金B,在2019年12月31日的時候,小明持有的股票基金B的市值漲到了12000元,且這一年股票基金B未發生分紅,那麼近1年的收益率為20%。
需要注意的是,20%的收益率隻代表了該産品2019年的曆史業績,并不能代表未來。股票基金B在2020年的收益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20%,發生虧損也是正常的,這一點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
♦ 套路:此種展示方式雖然是最合規的,但也存在套路。特别是對于成立未滿一年的産品,如果采用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可能發生收益放大作用。比如一隻成立半年的産品,其累計收益率是5%,用“年化”放大後,就變成了10%/年。然而如果實際要達到10%/年,需保證未來半年也獲得5%的收益,這是存在極大不确定性的。所以,大家以後看到“年化收益”時,需要注意看下産品成立時間是否滿1年,同時一定要在心裡默念3遍:“過去收益不代表未來”。
03 業績報酬計提基準
♦ 适用産品類型:多用于基金子公司和證券公司資管計劃、私募基金等。
♦ 含義:代表如産品實現收益,管理人計提業績報酬的年化收益起點。
♦ 怎麼理解:該種收益展示多用于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類産品,當産品業績做得好的時候,投資者會适當獎勵管理人,将超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分配給管理人,調動管理人的積極性。比如某券商小集合,業績報酬計提基準是5%,超額部分約定為管理人得60%,投資者分配40%。當産品最後業績為6%時,投資者實際拿到的收益=5% (6%-5%)*40%=5.4%,管理人可以額外分得0.6%。
♦ 套路:業績報酬計提基準也僅代表衡量超額收益的一個标準,并不代表該收益率一定能實現。有時候管理人為了産品更好賣,故意寫一個明知不能達到的業績報酬計提基準來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可能管理人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達到這個報酬計提基準。投資者需要結合達到業績報酬計提基準的可能性來看待,避免被高業績報酬計提基準忽悠。
04 業績比較基準
♦ 适用産品:多用于銀行理财、券商資管、信托産品、公募基金産品等。
♦ 含義: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如銀行理财、券商資管、信托等類固定收益類産品,為了吸引投資者,一般采用具體數字,如5%/年,3%-5%/年;而公募基金産品,則一般采用可反映其投資策略的指數,如滬深300指數,20%滬深300指數 80%中債總财富指數等。
♦ 怎麼理解:業績比較基準是這些收益率裡最玄乎的。當業績比較基準為5%/年時,隻是作為管理人管理該産品時所追求的及格線,但并不代表一定能達到。實際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該基準,甚至較差情況下還可能損失該産品的本金,産生虧損。當業績比較基準為指數時,管理人能否跑赢業績比較基準,通常是衡量基金業績好壞的一個指标。
♦ 套路:在《資管新規》禁止使用預期收益率後,業績比較基準被部分資管機構作為預期收益率的替代使用。但我們要明确的是現在“業績比較基準”和過去的“預期收益率”之間的本質差别。過去的“預期收益率”帶有隐形剛性兌付的特征,但是現在的“業績比較基準”卻徹底沒有隐性剛兌的特征了,不代表産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對于這些産品,我們隻能通過産品的特征和投資範圍去評估其大緻的風險屬性,這顯然是需要一定專業能力的。因此,普通投資者應充分聽取專業機構的意見,選擇匹配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産品,不要看到比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就盲目購買。
05 預期年化收益率
♦ 适用産品類型:《資管新規》之前,多見于銀行理财、信托産品、報價型券商大集合等資金池類理财産品,隐含着一定“剛兌”意味。《資管新規》之後,産品不得用預期年化收益率進行宣傳,它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 怎麼理解:過去該類産品大概率都是按這個收益率兌付的,且投資期間該收益率沒有波動,非常穩定。比如某銀行理财産品年化收益率3.5%,那投資者持有1年的收益率就是3.5%,并且每天都有正收益。但《資管新規》打破了“剛兌”,也要求不得在宣傳時使用預期年化收益率。
♦ 套路:一些信托、固定收益類私募類産品繼續違規使用預期年化收益率宣傳,一旦項目底層資産出現問題,管理人“剛兌”能力不足,甚至出現管理人跑路,投資者很可能血本無歸。因此,選擇以預期年化收益率展示的産品,投資者應避開私募基金等實力較弱的管理人機構。
種種收益率總結下來,大家可能也發現了,除了即将退出曆史舞台的“預期收益率”,每種類型的收益率表述都不代表一個确定的結果。說白了,隻要是理财,就有不确定性,也就是風險。
因此,木爺又要老生常談,投資者在購買理财産品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産品所代表的風險等級,理性判斷、謹慎購買,方能避開收益率“陷阱”。
以上就是來自木爺的分享,大家喜歡的話,為他點個“在看”吧!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關注木爺的公衆号: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相關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