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風——理想的禮治社會
[内涵解讀]
1.禮樂治國
“沂水春風”是孔子禮樂治國精神的體現,是他國泰民安、和諧社會構想之縮影。曾點所描繪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發展,每個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難之際,通過自己三年努力而達到使民“有勇”“知方”。他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他志向遠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氣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他從老師的笑中意識到了老師對子路的批評,懂得了“為國以禮”的道理,因此說自己隻能治理一個小國家,并且還隻能解決吃的問題,禮樂教化的事有待君子來解決,可見他既想有所作為,又過分謙虛。
4.公西華之志及性格
公西華:謙恭有禮,娴于辭令。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謙虛一番,說“非曰能之,願學焉”,然後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
曾皙:溫文爾雅,謙恭安詳。他的理想是禮樂治天下,即實行“仁政”,實現太平社會。他的志向最為高遠,且性格放達灑脫。
6.吾與點也(《〈論語〉選讀》“課文解讀”第1題)
曾點所向往的是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與朋友、學生一起,沐浴春風,詠詩論文,将富貴、名利等世俗的東西和救世為民之志向全抛至腦後。這對久在政治、官場、交際生活中浪迹的孔子來說,是一種自然回歸;對厭倦政治、理想破滅的孔子來說是一種放松和解脫。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堅持理想的人,難以抛棄自己的追求,隻能向往而已,所以曾點之志引起了他的贊賞和感歎。
7.《沂水春風》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循循善誘,啟發開導。他能結合自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學生顧慮,引導學生發言言志。對學生的回答善于區别評價,即使是令他不滿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評,而用神情來表達。肯定贊揚也用“喟然歎曰”來表達,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
[相關成語]
1.春風沂水、沂水春風:原意是指大人與兒童在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2.沂水舞雩、沂水弦歌:比喻知時處世,逍遙遊樂。
[論語摘譯]
1.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文:子路不管不顧地回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有敵軍進犯,内又有饑荒發生;我來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備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義。”
2.“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譯文:孔子問:“冉求!你怎麼樣?”
冉求回答說:“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見方的小國,我來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衣食豐足。至于禮樂教化,那得有待君子推行了。”
3.“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譯文:孔子問:“公西赤!你怎麼樣?”
公西赤回答說:“不是說已經能夠做到下面這類事,而是說願意在這方面進行學習。宗廟祭祀的時候,或者外交會見的場合,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4.“點!爾何如?”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文:孔子問:“曾點!你怎麼樣?”
曾皙彈瑟(已近尾聲,)瑟聲漸漸稀疏下來,(聽到老師叫他,)铿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講的不同。”
孔子說:“這有什麼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志向。”
曾皙說:“暮春時節,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裡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家。”
根據下面的提示填空。
(1)人物的語言最能體現人物的個性,孔子的四位弟子針對治國理想的表述就顯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謙恭有禮,娴于辭令; 溫文爾雅而又放達灑脫; 坦誠直率,但也有些魯莽。
(2) 、 、 都明白“為國以禮”的道理,但隻有 對此理解更深刻。他用富于詩意的表述,描繪了一幅天下太平,社會安定,民衆自由快樂的“禮治”圖景。
參考答案:(1)冉求 公西赤 曾皙 子路 (2)冉求 公西赤 曾皙 曾皙
[即時體驗]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論語·先進》)
(1)孔子“與點”的原因是什麼?
答:
(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
參考答案:(1)曾點所描繪的春遊圖景,是“為國以禮”的結果,與孔子的治國思想相同。
(2)子路不知謙讓,本身就不符合“禮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參考譯文:
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大幾歲,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就不敢說話。你們平常總是說:‘沒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想做些什麼呢?”
子路不管不顧地回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有敵軍進犯,内又有饑荒發生;我來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備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義。”
孔子微微一笑。
曾皙說:“暮春時節,換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約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裡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家。”
孔子深深地感歎說:“我贊同曾點的志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