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20:50:26

《詩詞裡的曆史與典故》之:

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杜牧李清照和王安石各有說法

六王畢,四海一,始皇出。秦自穆公始圖霸業,至嬴政三百餘載,滅六國,統天下,稱始皇。

戌卒叫,函谷舉,秦國滅。秦國暴政,天下苦秦,陳勝、吳廣一聲“王侯将相甯有種乎!”振臂一呼,四海響應;劉邦攻破函谷關,入鹹陽,秦曆二世乃亡。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時項羽擁兵四十萬,劉邦兵止十萬。劉邦迫于項羽強勢,退居霸上,鴻門宴逃過一劫,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城,火光三日三夜不滅。

自此楚漢争雄,曆時四載。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項羽該不該過江東)1

垓下之戰

劉邦:你們說我不守信用也行,說我流氓皇帝也罷,自古勝者為王。隻是我這來之不易的天下,如何才能守得住啊?

劉邦唱着《大風歌》,躊躇滿志然卻憂心忡忡:

大風歌

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項羽:好好的一副牌,怎麼就給我打得稀巴爛呢!說什麼西楚霸王?自古敗者為寇。隻是我何顔去見江東父老呢?死了算了!隻是我死了老婆怎麼辦啊?

項羽唱着《垓下歌》,毅然把劍舉向脖子:

垓下歌

秦·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項羽該不該過江東)2

西楚霸王項羽

關于項羽該自刎還是該過江,後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杜牧說:過江去,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勝敗乃兵家常事,男子漢大丈夫就該忍辱負重,何必拘泥糾結于“無顔見江東父老”的一己顔面,回到江東重整旗鼓,他日卷土重來,重寫曆史也未可知。

李清照說:男子漢大丈夫,說不過就不過。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男人嘛,最重要就是要有氣節!不是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嗎?男子漢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怎麼能苟且偷生呢?項羽就是最好的榜樣。

西方有句話叫: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中國有句話叫:曆史是一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

自來詩家愛詠古抒懷,其實詠古不是目的,抒懷才是目的。所以杜牧說項羽該過江也好,李清照說項羽不該過江也好,都是為了表達他們自己當下的心境而已。

我們在前文說過,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詩人,但他又不隻是詩人,更是一個有着雄才偉略政治抱負的軍事天才,是曆史上唯一一個被司馬光寫進《資治通鑒》的詩人。

由于看不慣晚唐朝廷的腐敗,杜牧自請外放揚州十年,十年後回京不久又外任黃州刺史、池州刺史、睦州刺史、湖州刺史。

杜牧這首《題烏江亭》就是在他外任黃州刺史途中,經過烏江亭時所作,他隻是借項羽來表達自己忍辱負重的處境和韬光養晦、期望他日回到朝廷一展偉業的期盼心情。

李清照跟杜牧一樣,都是生不逢時。杜牧生于晚唐大廈将傾之時,李清照生于北宋和南宋交接的戰亂之際。

兩宋第一才女李清照,本生于書香門第,少女時期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不是喝醉起不了床(“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就是喝醉找不到回家的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直到靖康之亂,國破、家亡、夫死,才開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地跟着朝廷南逃,過着流離失所的漂泊生活。

李清照這首《夏日絕句》其實是寫給他的丈夫趙明誠看的。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也是生于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跟李清照門戶相當,且心心相印,才子佳人,早期夫妻恩愛,象極了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當時趙明誠擔任江甯知府,有一次官員叛亂,在城中混亂之際,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本該在其位,謀其政,主持大局,平定叛亂,但他反而自己棄城逃跑,因此而被朝廷革職。

李清照對丈夫所為大失所望,恨鐵不成鋼之餘,遂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鞭策也好,諷刺也罷,反正作為男人,就不應該貪生怕死,臨陣脫逃,而應該象項羽一樣,哪怕死,也要轟轟烈烈死一回!

所以,杜牧和李清照的觀點,沒有誰對誰錯,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已,跟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沒有關系。

那麼,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呢?這就得回到曆史本身。我們跟着太史公和司馬光回到垓下和烏江去看看吧。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項羽該不該過江東)3

史記

出發之前,我們先跟太史公了解一下項羽其人: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将項燕,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将,封于項,故姓項氏。(《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祖上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将領,他的爺爺項燕是楚國名将,為秦将王翦(戰國四大名将之一)所殺,所以項羽跟秦國有不共戴天之仇,跟着叔父項梁起兵反秦。

關于垓下之戰,司馬遷《史記》跟司馬光《資治通鑒》的描述基本相似,隻是《史記》裡有提到項羽唱《垓下歌》,《資治通鑒》沒有提及。因為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是“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于是他“删削冗長,舉撮機要”,大概他覺得項羽唱不唱《垓下歌》的細節根本無關重要。

下面我們跟着司馬光來到烏江邊,看看當年這裡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吧。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項羽該不該過江東)4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漢紀三·太高祖皇帝中》載:

五年(指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3年)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乘其駿馬名骓,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才百餘人。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給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無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馬賜亭長,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示中郎騎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刎而死。

李清照為什麼欣賞項羽(項羽該不該過江東)5

項羽烏江自刎

這就是《資治通鑒》關于垓下之戰,項羽烏江自刎的記載,每讀至此,無不心潮彭拜,為項羽那大義凜然,臨危不懼的大丈夫氣概而折服。

西楚霸王一生苟于言笑,此時卻“項王笑曰”,雖然此笑是無奈之笑,悲涼之笑,但也足以表現出項羽臨死的凜然之氣。

他直至死前最後一刻,還想到把自己的人頭送給昔日的朋友(盡管他背叛自己,投靠劉邦),好讓他回去領賞,不得不說是前無古人的最最悲壯的冷幽默。

這段文字的後面是司馬光引用司馬遷對于項羽一生的總結和評價,說明兩人的觀點是一緻的,大體就是說項羽起兵三年就滅了秦國,分封天下,是近古以來所未曾有的;然而項羽懷戀楚國故土,放棄關中(項羽有句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同時自耀戰功,逞個人英雄,結果隻用五年時間,就丢了天下,就怨不得上天了。

我們且不用說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有多高,光是看他把項羽寫在《本紀》的定位就可以知道,這可是冒着極大政治風險的,要知道司馬遷寫《史記》之時,乃是漢武帝時代,你把西楚霸王放在帝王的位置,那我們劉家算什麼?是不是暗示這江山本來應該是項家的?

我想司馬遷寫《史記》時,不能不考慮到這個政治敏感性。可能他認為反正老子被閹過一次了,你總不能拿老子再閹第二次吧。

關于劉邦和項羽的是非成敗,不是本文讨論的重點,我們還是回到項羽該不該東渡過江的主題。

首先,項羽本意想不想渡江?想!

這從他垓下被圍,帶領八百精銳騎士突圍,說明他有東山再起的決心,但确實天意弄人,如果不是被農夫(田父)忽悠,可能就不會被漢軍追上。

到了烏江渡口,“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項羽本來已經準備渡江了,這時烏江亭長已經準備好了船隻,打算為他擺渡,他反而後悔了。這似乎有點前後矛盾,其實正是當時項羽複雜思想和矛盾心理的寫照。

那麼,項羽為什麼最後選擇自刎而不是渡江呢?筆者認為有這幾方面原因:

第一、确實覺得無顔見江東父老。

其實這隻是表層原因,應該也是項羽當時第一心理反應。他自己本來已經準備渡江了,結果亭長提起江東“衆數十萬人”,反而提醒了他,讓他突然覺得自己沒有顔面去見他們。

第二、認為大勢已去,東山再起無望。

這要回到前面垓下的“四面楚歌”,項羽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懷疑漢軍已經占有了楚地,如果真的是這樣,回去不也是死路一條嗎?

第三、我認為是最關鍵的,就是哪怕回到江東,江東子弟還會擁戴自己嗎?

誠如項羽自己所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當年我帶領八千多江東子弟西渡打天下,今天隻剩我一人歸來,今後還有誰相信我,擁我為王呢?

對于項羽不肯過江東,曆來普遍的觀點,都是認為是第一條“無顔見江東父老”,可能因為這是出自項羽本人之口。但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這第三條原因。

不管你認不認可,但有一個人是支持這一觀點的,他就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不信且看:

烏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卷土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