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财政部長耶倫到商務部長雷蒙多,美方多名高官頻繁兜售“友岸外包”,忽悠盟國把生産設施轉移到友好國家,呼籲秉持共同價值的國家加強貿易合作,避免過度依賴有地緣政治關切的國家,以更好解決全球供應鍊脆弱且缺少彈性的問題。
▲美國向其盟友努力推銷的所謂“友岸外包”,實際上隻是包裹着“價值觀”外衣的霸權主義,極有可能導緻進一步的分裂對抗,使全球化幾十年的成果化為烏有。(漫畫|劉蕊)
“友岸外包”聽着新鮮,但說穿了就是美國拉着盟友重組供應鍊,把貿易往來限制在“可信賴”的國家圈子裡。歸根結底,不過是美國操弄供應鍊,把貿易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的又一“把戲”。讓我們看看美國“友岸外包”背後到底安的什麼心。
一、服務個人算計的“私心”
當前,美國通脹“高燒不退”,9.1%的通脹率達到41年來的最高水平。可美國政府依舊是“自己得病,讓别人吃藥”的老一套。
在亞洲,用“友岸外包”搞地緣政治。
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推動地區供應鍊重組,從“離岸外包”轉向“友岸外包”,妄圖拉攏盟友強行把中國排擠出去。
CNN報道稱,美國通過該“框架”把本國産業鍊所需的産品環節展示給東盟國家,讓其根據本國能力挑選出可承接部分,對于暫時承接不了的産業,美國将要求美國企業做有限技術轉移,以實現美企和東盟對接,從中剝離所有中國供應鍊。
▲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遭到了亞洲人民的普遍反對。2022年5月22日,日本民衆在東京市舉行抗議集會,打出反對日美首腦會談、“四邊機制”及“印太經濟框架”的标語。
但事實又如何?2021年,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8782億美元,是東盟與美國貿易額的兩倍多。中國已連續13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随着RCEP正式生效,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東盟成員國、日本、韓國和中國之間的雙邊貨币互換協議規模達約3.8億美元。2021年,中國承諾在3年内向東盟國家提供15億美元發展援助,與美國拿出的1.5億美元資金相比,可謂高下立見。
中國與亞太國家合作基礎穩固,但美國卻見不得别人好,一再喊話要将地區貿易往來限制在“可信賴”的國家圈子裡。這究竟是經濟考量,還是政治算計?答案不言自明。正如《歐洲時報》在社評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任何在亞太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排除在外的“經濟框架”,不啻畫餅充饑。
在拉美,用“友岸外包”推行“門羅主義”。
2022年4月,美國衆議院推出《西半球近岸外包法案》,提出為鼓勵産業回遷,将向從中國遷往拉美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并給予15年免稅待遇,但相關企業須承諾不被中、俄政府或其他外國競争對手擁有或控制。
6月,美洲峰會推出“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系”,提出組建供應鍊同盟體系,“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鍊”。但峰會把古巴、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等國排除在外,本身就充斥着意識形态色彩。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怒斥,美國自認是拉美和加勒比人民的主人,拉美隻是其扔垃圾的院子。
不論是《西半球近岸外包法案》,還是“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系”,美國提出與拉美共建“友岸外包”,不過是為了打造以美國為中心的西半球供應鍊體系,牢牢控制住拉美,最大程度維護其自身利益。
▲美國在拉美推銷各種法案、協定的本質是薅拉美國家的羊毛,為美國霸權續命。(漫畫 | Craig Stephens)
再以《美墨加協定》為例,該協定落地後,帶來的不是外界普遍期待的“高福利”,而是對供應鍊、基礎設施等設置所謂的“高标準”。
《協定》規定成套貨物或組裝品中非原産地貨物的價值不超過該貨物價值的7%才被認定為原産地貨物,但在TPP這一比例可以高達10%;汽車部件要想獲得原産地零關稅的資格,其在美墨加三國的生産比例也需由此前的62.5%提高至75%,而且其中使用的鋼和鋁必須有70%以上原産于北美。世貿組織規定,區域貿易合作應該基于互惠互利原則,而美國卻根據自己主導的所謂“貿易規則”不斷擡高标準。
“近岸”不過是“後院”的另一種叫法,“友岸外包”也不過是美國經貿版的“門羅主義”。
二、加大對美依賴的“賊心”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打着維護美歐共同價值觀的旗号,一再慫恿歐盟加碼對俄制裁,敦促在歐企業與俄羅斯切割,将供應鍊轉移到“友好國家”,以“繼續安全地擴大市場準入”,甚至揚言和歐盟共同出資數百億美元支持相關企業轉移生産。
有“胡蘿蔔”,必然就有“大棒”作為标配。美國政府警告企業,如果“不聽規勸”,美國及盟友不會“無動于衷”。
▲2022年2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公布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并稱“捍衛自由需要付出代價”。如今看來,美國的歐洲盟友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威逼利誘下,荷蘭殼牌集團、英國石油公司等歐洲主要天然氣公司紛紛宣布改變原供應鍊結構,撤出在俄羅斯的業務。多家化工巨頭也不得不放棄前期高額人力和資金投入,斷臂求生。
荷蘭塗料巨頭阿克蘇諾貝爾表示,由于該公司暫停在俄羅斯的業務,第一季度營業收入驟減500萬歐元。德國巴斯夫股份公司表示,在完全或長期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和石油的情況下,德國将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失。
不尊重經濟規律,人為操縱供應鍊的結果可想而知。歐洲國家紛紛被推上風口浪尖,能源危機成為眼下歐洲面臨的最大困境。根據歐盟數據,2022年5月,歐元區能源價格同比上漲高達39.2%,歐洲多國正經曆“斷油斷氣”的恐慌。歐盟委員會警告稱,如果今年遭遇嚴寒,并且歐洲無足夠能源儲備,一旦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歐盟GDP降幅可能高達1.5%。
反觀美國,一邊忽悠歐洲與俄羅斯“分手”,一邊對到手的“肥肉”虎視眈眈,抓住“窗口期”,迅速與歐盟簽下1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大單,對歐天然氣出口一下增加三分之二,攫取了巨額收益。
切尼爾等美國主要能源出口企業瞄準歐洲能源價格超高溢價,與歐洲多國簽署液化氣長期協議。美國能源情報署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長近16%,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歐洲。
今年前4個月,美國近四分之三的液化天然氣運往歐洲,對歐日出口量是去年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在成為對歐的最大天然氣供應國後,時隔六年,美國又再次成為歐洲原油的最大賣家。
▲2022年6月,德國漢堡市碼頭工人發起罷工抗議,他們背後的海報上寫着“阻止通脹怪物”。
美國聲稱“要在貿易和競争力等問題上同共享核心價值觀和原則的夥伴合作”,“打造‘友岸外包’,降低美國及可信賴的貿易夥伴面臨的風險”。但事實是,歐洲國家在試圖擺脫對俄依賴的過程中,又無奈上了美國的“賊船”,加大了對美國政府和能源企業的依賴。歐洲不僅沒有從當前困境中跳脫出來減少風險,反而還要做賠本買賣,高價求助“友岸”美國,成了承擔風險的“前哨站”。
三、制造世界對立的“禍心”
“友岸外包”粗暴地将國際社會劃分為“朋友”“敵人”兩個陣營,而劃分标準完全取決于美國對“民主”和“威權”的定義。
美國以“民主代言人”自居,給中俄扣上“威權”的帽子,鼓動盟友與中俄“脫鈎”。對此,有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世界将滑向兩大對立和陣營對抗集團。歐洲複興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賈沃西克說:“在我看來,這敲響了警鐘,我擔心我們可能正走在通往一個集團林立的世界的道路上。”
▲2022年7月19日,美國财長耶倫在韓國首爾市LG科技園發表演講,極力推銷“友岸外包”,并将矛頭直指中國,稱要通過“友岸外包”解決中國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等問題。
“友岸外包”劍指中俄,美國對此也不避諱,直言這一政策就是要避免“某些國家在關鍵原材料、技術或産品上的優勢破壞我們的經濟,對我們施加地緣政治影響”。
2022年2月,拜登政府發布聲明,稱美國将對稀土礦物、锂、钴等關鍵礦物和材料的生産進行重大投資。聲明提到,未來幾十年裡,全球對這些關鍵礦物的需求将飙升400%至600%,然而美國在這些戰略儲備上嚴重依賴外國進口。
▲2021年主要國家稀土礦儲量分布 (資料來源 | 美國地質調查局)
日前,美國國會衆議院軍事委員會公布的一份立法草案顯示,美國在生産彈藥等軍事裝備所必需的礦物銻的供應鍊上幾乎完全依賴中國,對俄羅斯依賴也較為嚴重。除了銻以外,钛也是美國軍工生産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戰略礦物,而美國的钛進口主要依賴于俄羅斯。此前美國國防部的報告顯示,美軍彈藥和導彈關鍵含能材料中98%源自中國。
面對這些數據,美國怕是又有了“被害妄想症”,千方百計拉攏盟友減少對“競争對手”的供應鍊依賴。
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國一邊不想被“卡脖子”,一邊又想方設法卡别人的脖子。美國要求荷蘭、日本禁止出口用于生産電腦芯片的深紫光刻機,夥同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建立所謂“去中國化”的“芯片四方聯盟”,意在組建美國主導的供應鍊聯盟,将中國排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鍊之外,堂而皇之搞集團對立。
▲2022年5月,拜登訪問韓國期間,在韓國總統尹錫悅陪同下參觀三星電子半導體工廠。
但正如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所說,美國政府所謂的“友岸外包”将損害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導緻分裂集團的出現,這些集團各自為政,各有各的标準,彼此之間沒有貿易往來,這對全球經濟來說将是“一場災難”。
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認為,無論是“友岸外包”“近岸外包”還是“内包”,都不能與增強經濟韌性劃等号,供應鍊多元化應是企業自主選擇而非政治幹預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