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蒙格斯報告公衆号(ID:MongooseReport)
《蒙格斯報告 》把理論研究根置于經濟實際,為中國經濟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維度。報告以理論與實務為導向、以數據與計量為手段,為經濟實際規劃和管治,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作者簡介:朱小黃 經濟學博士,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
世俗生活不僅是生活,也是心态與心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指的是精英群體的心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是世俗生活的參與者。國慶長假的形形色色,正是世俗生活的集中表達。
什麼是世俗?世俗似乎是個貶義詞,說你世俗之見,就是譏你平庸平凡而缺乏高見。但許多廟堂之中久混的人卻常常發出羨慕世外桃源,蓑衣笠翁的呻吟。可見世俗生活才是每個身居廟堂者所向往的聖神。
武漢,這是我讀大學的城市。七十年代末的武漢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大都市,我經常和好友同學在周末閑逛,在學校附近的蛇山頂,在閱馬場的紅牆外,在武漢長江大橋的橋下街巷。中午時分花幾分錢買兩塊豆皮,焦嫰可囗,再花一毛錢買一碗熱幹面,香辣潤軟,然後去湖北劇院看一場電影。武漢市民大多也喜歡這些小吃,方便實惠,再加一碗渒酒更是惬意。這大概就是世俗生活的特色。時過多年,仍然記憶猶新。但如今所謂的現代都市有些偏執般把世俗驅趕欲盡。有些城市就連街頭報亭這樣的一道文化風景也不能容納。
朋友特意帶我去了武昌司門口的戶部巷。這裡各種特色小吃一應俱全。想來城市的靈魂其實就是這些世俗生活的文化内涵。例如這戶部巷就是武漢這城市的靈魂。所有城市遺留的傳說傳統傳奇都隐藏在類似的街頭巷尾。在武漢,世俗之人,早晨“過早”,就在街頭巷尾的小鋪面買一碗混饨,就着兩個面窩,就像北京街頭小攤上卷兩個雞蛋和一根油條的煎餅果子,長沙火宮殿的一碗青蔥豆腐腦,廣州的早茶閑談,天津的一籠狗不理包子,青島市民下班路上拎着的袋裝渒酒一樣,甚至在雲南騰沖也能體會到“騰沖餌絲”的美味。世俗的生活平淡無奇但滋味百樣,成為人生幸福的标記和生命軌迹的印痕。
現在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戶部巷。除了摩天大樓,立交橋,輕軌列車,琳琅滿目的睨虹燈,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和曆史記憶到底是什麼呢?現代城市外觀越來越相像。記得有一部前蘇聯話劇,講了一個诙諧深刻的故事,一個醉漢暈乎乎上錯了飛機,半夜飛到了另一座城市,相同的路名,相同的街名,相同的樓号,居然拿自己的鑰匙打開了相同門牌号碼的房間,而房間裡的家具設施全無區别,醉漢以為妥妥地回了家,倒頭便睡。這當然是諷刺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人文失落。
廟堂的人總是看不慣世俗。一旦有機會,就想用現代文明的産物去取代世俗。汽車取代了馬車,輪船取代了排伐,大酒樓取代了大排檔,電子書閱讀器取代了書刋報紙。。。街道變得整齊有序,樓房變得似曾相似。但人們仍然懷念着從前的一切,包括廟堂之上的人們,瘋狂地熱衷于尋找戶部巷這樣的世俗化石。說它是化石,是因為這種集中整齊品種多樣五花八門的繁華世俗,并非從前那些浸入世人生活中的冷熱淡濃,卻是一些供遊客觀賞品賞的人造景象或城市人文紀念标識。與人們的生存失去了關聯,這些毫無世俗生活内涵的堆積,其實充滿蒼涼與滄桑。
前不久我的中學同學拉我進了同學的微信群,群裡的各種調笑,回憶和家長裡短,無非是湘西北一座縣城裡普通居民生活的瑣事,但這些鮮活的瑣事不正是世俗生活的價值嗎?聽着那些鄉音聊天中提到的地名和事物,我這個少小離家,鬓角染白的故舊已經很有陌生感,不由得生出一些失落。這種失落是所有失去故鄉原汁原味的失落。也由此而想,保護和安置好世俗生活方式和傳統,也應是城市管理者的責任。
《紅樓夢》裡描述的是廟堂之上的生活場景,但其中各種猜迷做詩劃拳的樂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浮生六記》中所描述的各種生活細節,無非是布衣蔬食而又富有情調的民間生活的意趣。即使是《陋室銘》所向往的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的意境,其實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仔細想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終極價值,其實就是讓普通人能自由而舒心地繁衍生息。一個整齊一緻,千篇一律,沒有差異的社會,一定是毫無生氣,也寡淡無趣的冷漠的水泥社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