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怎麼啦?可是不久以後,劉備集團就迎來了一次巨大的挫折,關羽大意失荊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關羽失荊州後怎麼啦?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可是不久以後,劉備集團就迎來了一次巨大的挫折,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進位漢中王後,關羽便倉促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襄樊北伐,先勝後敗,結果遭到曹操、孫權兩方的聯手夾擊。
一方面,曹操遣大将徐晃攻襲關羽前陣,企圖解除樊城、襄陽之危;另一方面,孫權也遣呂蒙、陸遜攻襲關羽後方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并堵住了關羽逃亡入川的必經之路臨沮一帶。
鎮守荊州的關羽兵敗如山,而且得不到上庸劉封的救兵,隻能往西逃跑。在逃亡途中,關羽僅剩數十騎,無法沖出孫權軍團的包圍圈。從麥城逃到臨沮,走投無路的關羽被孫權軍隊俘獲、斬殺,剩下的半個荊州也落入孫權手中。
此事對劉備集團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在客觀上導緻《隆中對》的戰略設想成了一紙空談!
第一、丢失零陵、南郡、武陵三郡,使劉備集團在兵力、版圖上都遭到巨大削弱,從而成為了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至蜀漢滅亡都沒能翻過身來。在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占領漢中全境時,已經擁有了益州全境、荊州的3個郡(相當于半個荊州)。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裡部署的第一步計劃,即同時擁有荊州和益州,然後需等待中原方向(曹操集團)内亂,就可從荊州、益州兩線發起北伐,突入中原作戰。
在曹、劉、孫三方中,由于曹操始終占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黃河流域,仍然是最強的一方,而劉備通過漢中之戰使自己的實力超越了江東孫權一方。可謂虎踞巴蜀之地,龍卧江、漢之間,成為三方之中實力僅次于曹操的存在。
然後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的勝利,從荊州方向上出兵,包圍了曹操統治的襄陽、樊城,試圖打開中原的門戶南陽郡。襄樊之戰爆發後,關羽俘虜了于禁、龐德率領的3萬多人馬。
光是在荊州一線的方向上,劉備集團就有了不低于7萬人的軍隊。但是,由于後來呂蒙、陸遜偷襲荊州,導緻關羽、關平父子雙雙兵敗身亡,荊州的軍隊也随即土崩瓦解。
至此,劉備不僅痛失大将關羽,而且丢光了荊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隻能退守偏僻的益州。此外,荊州的7萬大軍也大部分都被孫權集團吸收,極大地削弱了劉備集團的兵力,無疑于給了漢中王劉備當頭一棒。
第二、失去從益州和荊州兩線北伐機會,讓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成了一紙空談。荊州原本可以直達中原腹地,失去了荊州後,劉備便失去了進軍中原的最佳路線,隻能從地勢險要、道路不通的益州北部出兵,後來諸葛亮勞師遠征而徒勞無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需要同時割據荊州和益州,然後趁機北伐中原。可是,這套戰略藍圖因為關羽的敗亡、荊州丢失而逐漸瓦解。
在關羽全力北伐時,呂蒙、陸遜出兵偷襲關羽後方的南郡、武陵、零陵。關羽的主力都在前線進攻襄陽、樊城,而鎮守後方的将領傅士仁、糜芳等人又與關羽不和,紛紛投降了孫權。這時,關羽的軍隊才發現前進無路、後退無門,迅速崩潰瓦解。
失去荊州過後,劉備隻能困居益州垂死掙紮。想要北伐,就必須穿過益州北面的崇山峻嶺,困難重重。
第三、關羽失荊州引發的惡劣影響,劉備執意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慘敗,不久後就病死了。劉備臨終前,托孤于丞相諸葛亮,留下了内外交困的蜀國政局。夷陵之戰(也稱為“猇亭之戰”),它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并稱為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各有不同的意義。
可以說,曹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格局,曹操、劉備、孫權的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劉備、孫權的夷陵之戰标志着三分天下格局正式形成。當然,夷陵之戰也可視為劉備集團所做的最後的掙紮,試圖奪回荊州,重新占據優勢。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不久便後欽點益州兵馬3萬餘東征。劉備派馬良重金賄賂蠻夷,中途又得到了五溪蠻夷的援軍1萬餘人。
趙雲等大臣苦勸劉備不聽,也均未參加劉備的東征作戰。諸葛亮鎮守成都,魏延守漢中,趙雲鎮守江州,而鎮守阆中的張飛在出兵之前已經死于暗殺。
東征初期,劉備集團順利推進了二百餘裡,一直打到了夷陵附近與陸遜的主力對峙。陸遜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将荊州的幾百裡山地全部讓給劉備。這些地區交通困難、道路險阻,即便落入劉備手中也沒有作用。
可是劉備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孫權的軍隊不堪一擊,所以完全喪失了防備之心。兩軍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劉備始終無法突破陸遜的防禦圈。蜀軍原本是水陸并進,後來因為害怕東吳水軍偷襲,便燒毀戰船、全部撤回了陸地。
陸遜原本就是害怕蜀軍水陸并進,結果發現劉備居然自折雙臂、燒毀戰船,又發現蜀軍在夏季連營紮寨。蜀軍的營帳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木,雖然臨近水源,但是對于火攻沒有任何防備。
僵持到下半年,孤軍深入的劉備遭到火攻,蜀軍亂成一團,遭到陸遜、諸葛瑾、潘璋、徐盛、駱統等人圍攻。蜀軍出兵三萬多人,加上一萬多援軍,總共五萬多人兵敗于夷陵,折損了7、8成。就連劉備本人也差點被活捉,而蜀将張南、馮習、傅肜、全部戰死,馬良在逃跑時被步陟攻殺。
劉備麾下重臣、鎮守長江北面部隊的黃權因為歸路被阻斷,不得已而投降魏國。蜀軍在夷陵之戰損失慘重,所攜帶的的戰車、器械和儀仗、糧草全部丢失,劉備與一千多人的殘部靠着焚燒甲胄和糧食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才狼狽地逃回白帝城(重慶奉節附近),士氣全無。
經此打擊,身心與精神都遭到重創的劉備一病不起,帶着無盡的遺憾在白帝城含恨而終。由關羽失荊州引發的夷陵之戰,不僅擊碎了蜀國奪回荊州的幻想,還進一步削弱了蜀國的統治力量,同時也标志着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完全失敗,蜀國已經不能、也無法再奪回荊州。
後言:諸葛亮後來曾在《出師表》裡對後主劉禅說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字字滴血,無不透露着當時蜀國的危急局勢。
在關羽失荊州、劉備伐吳失利的連續打擊下,蜀漢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的一方。至此,任憑諸葛亮如何努力,也未能挽回蜀國頹的勢,隻是在做徒勞的掙紮罷了。
翻開枯黃的史書,我們除了感歎“莫道泸水難逾越,七擒蠻王威南域。一紙出師表心迹,青史永垂丞相志”以外,隻能仰望諸葛亮的那顆赤誠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