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碳排放現狀

碳排放現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18:14:23

碳排放現狀(北京碳排放現狀)1

風力發電。圖/unsplash

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召開之際,“雙碳”目标又成為了各界熱議的話題。作為首都北京,業界人士根據目前北京的碳排放情況,普遍認為北京市可先于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标。《北京日報》此前報道稱,從“碳達峰碳中和北京行動高端論壇”獲悉,北京市正在按國家有關規定開展碳達峰評估,并研究制定碳中和行動綱要。

同濟大學防霧霾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許鵬向新京智庫介紹,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目标是到2025年成為“碳中和之都”。美國舊金山市、博爾德市确定2030年實現碳中和。英國倫敦、澳大利亞墨爾本、美國西雅圖則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

北京市生态環境局氣候變化處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智庫,評估發現北京當前的碳排放處于一個波動下降的平台期。北京能有效地控制住碳排放增長,得益于北京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長期的大氣污染防治帶動了能源的清潔化、産業結構持續優化等措施。北京市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城市功能定位,并比較、學習借鑒國際、國内城市的碳排放控制經驗和目标,研究制定北京的“雙碳”(即碳達峰、碳中和)目标。

雖然有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确定了早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标,但對于一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的首都而言,北京如果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标,到底有多難,又面臨哪些挑戰?

北京90%碳排放集中在不到一成土地上

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北京等城市的碳排放總量仍不少。

從事可持續發展、環境研究的美國康奈爾大學孫露博士向新京智庫介紹,從碳排放總量來看,中國四個直轄市的年排放總量均高于日本和韓國的四個主要城市,在中日韓三國城市中占據前四位。排放量最低的三座城市分别為韓國大邱、日本大阪和京都。

而從城市碳排放空間特征來看,孫露介紹,北京90%的碳排放集中于8.93%的土地面積上,而日本和韓國的碳排放空間分布則相對廣泛。比如,在首爾、東京,90%的碳排放分别集中在74.17%、55.95%的土地面積上。

新京智庫梳理發現,北京的東城、西城、海澱、朝陽、石景山和豐台六區的國土面積合計1385.85平方公裡,占北京市的8.45%。城六區2020年的地區生産總值合計26268億元,占全市的7成多。以可查詢到的2019年數據為例,城六區的能源消費總量為2893.3萬噸标準煤,占全市的約4成;全社會用電量為551.43億千瓦時,占全市的一半多。

其中,海澱和朝陽在城六區中,能源消費量和全社會用電量均是占比最高的。以海澱為例,北京市生态環境局發布的《2020北京市重點碳排放單位名單》顯示,該區有重點碳排放單位123家,占全部的八分之一強。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又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有29家高校、院所在名單中。

因此,高校也成了碳減排的重要對象。2020年9月,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實施電耗限額的公共建築名單》顯示,海澱區有7237個電耗限額公共建築。北京大學則是海澱區高校中電耗限額公共建築數量最多的,僅北京大學名下即有89個電耗限額的公共建築,還有諸如北京大學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和北京大學總務部等多個單獨核算的公共建築。

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該校有39個公共建築在電耗限額名單中。北京科技大學後勤管理處(集團)處長張文平等人撰文(文章發表于2021年第9期《高校後勤研究》)介紹,該校碳排放總量在2010年-2012年間增速較快,2012年達到峰值46090噸,2012年-2014年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達到2010年-2019年期間的曆史最低值。2014年-2018年又呈緩慢增長趨勢,最高值基本與2012年持平。2018年-2019年雖有所下降,但碳排放量仍比2014年高。

孫露表示,如果要實現降低1.5℃的氣候目标,北京在203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比2015年的水平減少35%。總的來說,目前全球城市去碳化目标仍然不足以在本世紀末實現全球氣候目标。

孫露介紹,即便是像首爾、東京,這兩個城市減少的數值也分别需要達到36%和26%。

碳排放主要來自于建築和交通

誠如上面所述,高校等機構所屬的建築物成為了碳排放的重要來源。

碳排放現狀(北京碳排放現狀)2

資料圖。圖/unsplash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助教楊豔芳等人聯合撰文(文章發表于2016年第1期《生态經濟》)介紹,北京市建築碳排放從2000年的4857萬噸持續增加至2012年的12514萬噸。持續增加的因素主要是來自人口、人均建築面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産生的影響。其中,前兩個因素與碳排放形成了相應的增長關系,即城市化率增加1%,建築碳排放增加1.66%;人均建築居住面積增加1%,建築碳排放将增加0.54%。

中國建築節能協會能耗統計專委會此前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市建築碳排放量位于全國第六位,位于山東、廣東、河北、遼甯和河南之後。但是,山東省的土地面積達15.79萬平方公裡,是北京市的9倍多,但建築碳排放量卻不到北京2倍。

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的數據顯示,在四個直轄市中,受冬季取暖緣故的影響,北京的建築碳排放量最多,2019年為7575萬噸,占當年北京市全社會碳排放量的近一半。上海排第二(5839萬噸),天津第三(4850萬噸),重慶第四(3084萬噸)。

但從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來看,則重慶排第一,上海第二,天津第三,北京最少——約為重慶的一半多。換句話說,在四個直轄市中,北京的建築碳排放量占全社會碳排放量的比重最高,接近一半水平。

在城六區中,建築碳排放又尤為明顯。以東西城為例,第一、二産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東、西城因為是首都功能核心區,主要是金融、文化、政府機關的辦公樓,以及一些商業場所。因此,從終端用能上來說,主要就是用電。電力消費也是有碳排放的,排放量的高低取決于電力供應端的燃料含碳量多少。因此,隻用電的單位也會成為北京市的重點碳排放單位。

《2020年度北京市重點碳排放單位名單》顯示,位于東城區的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戲劇學院等單位都是重點碳排放單位。

為加強本市公共建築節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0年6月,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和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

《辦法》規定,将對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築實施電耗限額管理。截至當前,北京市納入管理的11258棟建築,共1.47億平方米,占全市公共建築面積的47%。“如果實際用電量超過了用能紅線,則需要開展能源審計,查找其中用電不合理的原因,進行節能改造”,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在對《辦法》解讀時表示。

交通領域的碳減排也存在較大挑戰。

2021年9月,新京報報道,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主任劉瑩表示,北京近五年的城市交通年碳排放平均增速為4%,結合大數據分析預測,如果要實現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就需要從目前每年4%的增速轉變為負10%的年降速,而且負增長的拐點需在“十四五”時期出現。“這需要交通領域在既有的低碳發展模式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這将涉及幾百萬噸的碳減排量。”

企業淨零碳排放壓力傳導至能源供應端

多位受訪者表示,不管怎麼減少能源消耗,大多數單位都有用電量的“下限”。比如一些工業企業,空調需要24小時運轉,而且是比重最大的用電量項目。就此而言,一些企業僅靠自身采取措施無法實現淨零碳排放目标的。

同樣,地鐵運營單位也存在類似現象。多位受訪者表示,受運營裡程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地鐵運營公司自身在短期内連碳達峰的目标都無法實現。因為任何技術改造或目前有限量的使用綠色電力無法沖抵掉運營裡程增加所帶來的能源消耗量。

作為終端電力消費者,企業“隻能是國家電網給什麼電就用什麼電,并不能說我自己去把火電變為綠電”。

北京市節能環保中心規劃政策部部長王繼龍撰文(文章發表于2021年第1期《中國能源》月刊)表示,北京市建築與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費量占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七成,且呈現增長态勢,有效控制該領域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是實現“碳達峰”目标的關鍵和難點所在,特别是采暖和航空等行業的零碳能源替代仍未見可行路線。

而一些企業所無法實現的淨零碳排放壓力,也就傳導給了能源供應端,尤其是電力供應端。

王繼龍表示,如果北京205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标,這意味着北京市經濟、能源、産業等部門,要在30年左右的時間裡加速轉型和變革,在保證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基礎上,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巨大。

王繼龍介紹,北京市的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為70.3%,由于本地可再生能源禀賦相對不足,導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明顯偏低,淨外調電力占比較高是北京市能源結構的一個特點。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7.9%,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北京市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一次能源中水電、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生産量分别是10.2億千瓦時、3.4億千瓦時和4.8億千瓦時。三項累計電量不到當年北京市全社會用電量的2%。

換句話說,北京市的電力隻能更多地靠外省輸入。據新華社報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北京的電力格局即已形成。時任内蒙古自治區副主席任亞平介紹,北京電力需求的70%來自内蒙古。

王繼龍介紹,發達國家目前一次能源消費雖然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石油、天然氣占比之和為51.5%-87.4%,北京與之相似,但它們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較高。

北京市生态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落實“雙碳”目标,北京正在研究制訂“十四五”時期重點領域的降碳措施。比如,能源領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占比提高到14%,外調綠電力争達到300億千瓦時等。

要實現從低碳到淨零排放,最後實現零碳,這個過程的挑戰很大。北京是一個能源消費型城市,如何更好降低電力供應端的碳排放需要區域合作,這是一個需要艱苦努力的長期過程。

實習生 | 劉梓萱

編輯 | 鄭偉彬 張笑緣

校對 | 薛京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