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解析:
孔子說:“修身先要學習詩經,有所建樹在于知禮,最終能成就良好道德情操還要依靠樂。”
高人說話總是一語中的的,而且邏輯關系非常的清晰明了。
到底怎樣才算是把修身養性這件事做好了?這一章真的是我看過所有關于教人修養身心的表述中最言簡意赅的。
興于《詩》
修身之人,首先離不開的就是學習與自我精進,讀書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是在那個年代讀書人能找得到的書其實也不多,加起來也就幾百本,《詩三百》便是讀書人必讀的書之一。
今天的人們一提起詩歌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唐詩。因為清代蘅塘退士孫洙在編寫《唐詩三百首》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殊不知在遙遠的周朝還沒有唐詩。
那時的人們讀的詩是《詩經》裡的詩。詩經也就是《詩三百》,但你千萬别把這個三百與唐詩的那三百混為一談了。
《唐詩三百首》雖然也是一本詩集,涵蓋的内容也頗為廣泛,但是編書人以比較務實的編法、挑選的是一些簡易适中的篇幅、易于理解,易于背誦的詩歌,主要用以普及推廣以及孩童的啟蒙。
相對而言,《詩經》的三百多首詩内容就豐富了很多。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篇章。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裡面既有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的感情抒發,還有人們反壓迫、反欺淩的怨歎與憤怒的情緒表達,常用複沓的手法來反複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隻有幾個字不同,極具民間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曆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詩經》中記載的詩歌充分的涉及到了周朝時候人民的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簡直就是周朝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所以一個人如果把《詩經》讀完了,相當于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一個了解。毫無疑問,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認知程度已經算得上是豐富了,同時你别忘了,完整的《詩經》接近四萬字,在那個用竹簡記錄文字的年代,一片竹簡就記幾個字,光是一本《詩經》都要裝幾大車了。所謂“學富五車”,可能讀完一本《詩經》也就差不多了。
立于禮
古人常用“知書達禮”來形容一個人懂道理,有教養,我覺得應該就是從夫子的這段話中變通出來的。這“知書”便是修身的第一步讀詩學文化長知識,而學禮儀、懂規矩,行事有分寸就是修身的第二步。
首先,從小到大,在我們所受到的教育中,關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第一個重點便是要講禮貌。
對待長輩有禮貌,對待老師有禮貌,對待同學朋友有禮貌,一個人能不能在社會中正常的與人交往,最關鍵的就是你的言行中是否讓别人覺得你是一個懂禮貌的人。禮貌即使一種禮節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個人習慣以及家庭教育的反映,決定着别人對你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一個言語粗俗,行為魯莽的人幾乎很難獲得他人的好感。
其次,中國人從來都很注重行為上的得體。
跟不同身份的人溝通交往有着不同的禮儀标準,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男女,同僚朋友,鄉親鄰裡間各種尊卑有序,長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規矩繁冗複雜。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條件下的行走坐卧,穿戴打扮都有着各種禮儀标準的規範,每個人都要在生活中好好遵守這些規矩,不能随意的逾越和更改。
今天的我們雖然沒有哪些繁瑣的三叩九拜,也沒有了那些穿戴上顔色的禁忌要求,更加沒有了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隔閡,但是一些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團結他人,睦鄰友好,相敬如賓的尊重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如果一個人的行事準則中沒有對他人的基本尊重,又如何能夠受到來自别人的尊重呢?
最後,處理各種事情的分寸拿捏。
關于處事,中國人有一個很抽象的說法“度”。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要如何說得點到即止?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要如何做得恰如其分?什麼人該親近,什麼人不該親近,要怎樣才能不顯得厚此薄彼?甚至什麼酒能喝,什麼酒不能喝,要怎麼喝才能喝的剛剛好?個中的尺度把握真的是學問頗深。
任何人想要在社會上能夠立足且能夠有所成就,如果不能在這幾方面好好的下功夫,都怕很難有所成。現代人很喜歡說一個概念“情商”,我想如果誰能把“禮”這個概念琢磨透了,大概也就是個情商高手了。
成于樂
這個“樂”字,讀“Lè”代表快樂,讀“yuè”代表音樂,讀“yào”代表愛好,不管哪一種解釋都能找到讓人快樂的途徑和方法,也能找到讓人精神境界升華的意境,所以我不想把這裡“樂”單純的定義成音樂,從多元的角度來看,隻要是可以讓人快樂,我覺得它可以有更廣範的含義。
會讀書,會做事,有知識,有能力就能算得上是一個涵養好的人嗎?不,在孔子的眼裡那充其量就隻能算是個有點能力的人。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隻會讀書就會成了書呆子,而一個人光顧着做事也很容易變成工作狂。或許孔子也發現了這些問題,所以他認為生活除了讀書工作應該還有藝術和美,還有快樂和歡笑,還有積極和樂觀,所以他認為能夠愉悅自己并影響他人的人才算得上是把修身這件事做好了。
隻有一個人能夠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和态度,并能夠令到自己用積極正面的心态應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他才算是把知識變成了力量。
隻有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掌握到的禮節應用在了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和行為準則,他才能夠在接人待物中彬彬有禮,事事得體,讓人如沐春風般的舒服,他這才算是把禮變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一個人更重要的是能夠将自己學到的東西都變成自己欣賞生活欣賞他人的能力,他才能從這個世界上發現美,從而獲得快樂和愉悅。
看一幅畫,能從畫裡看到美,聽一首歌,能從歌裡聽到美,讀一首詩,能從詩裡讀到美,隻要他的眼睛裡能容易發現美,他的精神就會容易獲得快樂。
我們修身養性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為了比誰的知識豐富,也不是為了比誰的地位高權勢大,學識和能力從來都隻是工具,最終的用途是為了愉悅自己,隻有我們的身心都是愉悅的,我們才能愉悅的對待他人。
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固然是值得稱贊的,一個處世有道的人固然也是值得表揚的,但是那個能夠在人群中傳遞快樂,讓人愉悅的人才是最令人着迷的人,如果他身上沒有具備了各種良好的品質特點,他能做到嗎?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成功嗎?
文章屬于個人原創,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看到,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您的每一次點贊和轉發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