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根據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出台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2020年7.8%增加至2025年的10%,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未來長效發展的主線。數字化浪潮下,中國企業步入發展快車道,面臨不确定的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2022年10月25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2數字創新論壇直播正式上線。本次論壇主題為“乘雲而上 探路新增長”。五位緻力于數字化戰略發展的專家和企業嘉賓,從宏觀、生态,包括具體企業最佳實踐經驗的角度,解讀數字時代新機遇與挑戰,給出了專屬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答案。
數字化浪潮勢不可擋
在本次直播的開場環節,《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陳哲作為本次會議主持人介紹了本次論壇活動的時代背景。陳哲介紹道:“據2022上半年中國數字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在整個上半年數字經濟在整個經濟發展當中的拉動引擎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在投資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投資同比增長了19.9%,高于整個固定資産投資13.8個百分點。消費端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6.3萬億,同比增長3.1%。可以說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引擎,在整個不确定的經濟形勢中這是非常确定的趨勢。”
結合數字經濟的現狀,SAP中國戰略行業群客戶及咨詢副總裁徐勐,在開場環節分享了SAP在中國開展業務30年以來三個不同階段的思考。作為有志成為中國企業信息化賦能者的外來企業,SAP見證了中國企業從改革開放到加入WTO再到今天數字時代走上數字化轉型的三個時期。徐勐介紹道:“當下,新時代對企業管理提出新訴求,而SAP秉承身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不僅做中國經濟旁觀者,也要做參與者。”
新時代 新環境 新方向
在當下,中國企業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而企業到底要面臨怎樣的不确定性,而未來趨勢又将企業引向何種方向?本次論壇直播的第二個環節,來自中國社科院信息化中心主任姜奇平先生、SAP徐勐先生、以及IDC副總裁周震剛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姜奇平認為,結合當下的經濟趨勢來看,從大的方面來看,應到找到一條使得經濟具有韌性的道路。未來中國經濟要向服務化方向發展。目前中國工業化任務基本完成,但依舊面臨艱巨任務,應走上制造業服務化道路,提升供應鍊、産業鍊中的附加值。此外,還應關注生态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
而SAP徐勐指出,從企業層面來看,自2000年以來,世界500強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獨占鳌頭的企業。當下數字經濟給傳統企業帶來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在新環境中,一部分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把原來的銷售産品轉變為産品和服務,通過數字化平台輸出,完成了向服務基礎設施的提供商、數字技術服務的提供商的轉型,這類企業,或可稱之為“新型中國企業”。
IDC周震剛結合了此前SAP與IDC聯合發布的新型中國企業報告,他指出,未來企業相較于傳統企業,在客戶規模、産業鍊的規模乃至企業基礎架構都是不一樣的,簡單而言,可以分為能力層面、協同層面和戰略能力三個方面。同時,在中國的未來企業,要立足中國國情,協同國内戰略需要,比如符合國家内外雙循環、雙碳等政策。總得來說,新型中國企業就是企業未來數字化後發展的新形态。
而不同類别、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如何實現差異化的數字化轉型,三位嘉賓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姜奇平認為,企業應當注意到大環境的變化。當下大環境正在轉向雙邊市場,企業從單打獨鬥轉向協同,産業鍊和價值鍊取得一種協調。與此同時,傳統的做大做強的中國制造正在轉向做優,比如,範圍經濟會取代規模經濟成為主導邏輯,降價競争向提價競争轉變。因此,整個企業信息化轉型,要圍繞這條主線,朝着品牌化,尋求附加值,在服務業範圍内擴張的方向發展。
IDC周震剛則表示,當今的數字化與過去企業常提到IT信息化有着很大的區别。他提到:“信息化當初是剛剛把我們的所有的業務流程,梳理到IT上,而數字化是把企業的整個基因,都根植在IT系統上,這是完全不同的。”而基于十幾年的數字調研,IDC認為未來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全鍊條的,從供應商底層到應用打包,底層架構和上層不可分割,實現整體的業務轉型。“隻有真正的業務落地,落在數字化平台上,才是我們現在看到未來的方向。”
而徐勐認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構建一體化數字化底座是談一切數字化轉型的前提。但在企業剛開始數字化轉型進程時,企業的管理者應當先從戰略和業務的角度去規劃。而數字化轉型後的基礎平台工作可以更多地留給SAP這樣的産品公司或者服務公司。
數字化轉型 企業“走上雲端”
在本次論壇的第三個環節,TCL華星光電和阿特斯集團作為國内數字化轉型實踐的先驅企業,介紹了自己在具體戰略管理中的數字化實踐活動。
TCL華星高級副總裁陳盛中先生指出,在當下我國顯示産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的轉型機遇期,而如何讓企業原有的體系有能力進行資源整合,成為了關鍵問題。
而TCL作為全球領先的顯示企業,在2020年初正式提出了數字化轉型戰略,利用數字化技術,集成供應鍊,集成産品開發,智能制造等變革項目重構業務組織價值流,提升組織支撐能力,實現生态鍊互聯互通,提升公司的核心競争力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适應規模化的增長和國際化的運作。陳盛中指出,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來看,數字化轉型主要從三個層面助力TCL發展:強化創新打破壟斷、綠色生産低碳轉型、高效運營極緻成本。
同樣的,阿特斯作為光伏行業龍頭,近年也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阿特斯集團運營副總裁熊海波先生表示:“碳中和任務給新能源企業提出了新要求,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内實現和西方國家相同或者接近的目标,挑戰巨大。”
而熊海波認為,本身數字化變革伴随着企業管理模式,兩者相輔相成。他指出:“對于規模化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就像是構建一艘大海上的航空母艦,所有資源、指揮集成化管理。在全球銷售網絡布局的情況下,打通信息孤島,通過大數據檢測,提高生産效率,即時更新,降低成本。”
阿特斯在數字化戰略上選擇了“走上雲端”。熊海波表示,阿特斯最早于2017年開始“上雲”,彼時公司規模快速擴張,需要數字化技術支撐,而建造自己的服務器機房,一方面需要大量一次性的設備與人力投資,另一方面還面臨高能耗的問題。“上雲”既能節約成本,還能夠響應國家碳中和、碳達峰号召。同時,考慮到當下企業包括政府機構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與大型網絡公司、雲平台供應商實現雲服務共享,反而是安全的。
而數字化,也幫助阿特斯在智能制造領域實現經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熊海波舉例稱:“作為光伏新能源從業者,追蹤産品生産的碳排放、碳足迹,計算車間設備電力消耗,哪個時間點消耗得高,哪個時間點消耗得低,大數據分析使得我們的管理更加精細化。”
最後,他指出:“全方位的立體性的打造智能制造平台,讓生産制造實現真正的升級轉型,讓産品成本進一步下降,讓我們對電力消耗進一步的下降,也就是說節能減排降耗,是為客戶提供物美價廉,服務更好的産品。”
本次論壇尾聲,SAP徐勐補充道:“随着我們國内的雙碳戰略舉措的提出,國内很多企業都開始重視碳排放問題,在國外的企業,可能對可持續發展話題更重視,或者要求更嚴格。傳統我們看企業的班子,看企業的業态,看企業的成長性,現在很多銀行投資機構要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看企業的綠色屬性。很多企業在搏擊海外市場的時候,反過來引發了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背後的雲平台的重視。”
可以預見的,在未來,企業經過數字化重塑,無論是業務形态、生長方式,還是企業文化都将産生巨大的變化。而在探索數字化轉型的路上,企業戰略、業務齊“上雲”,用智能數據武裝轉型實踐,讓雲技術成為在數字世界裡認識企業、管理企業的一種有效方式和工具,或能為企業拓寬新思路。未來答案在何處?或許就在“雲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