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确定産品的邊界

如何确定産品的邊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10:56:57

每當讨論一個市場機會或創意時,難免會落入俗套的境地,上升到宏觀層面暢想,最終無功可返。宏大叙事如果出現的時機不對,會讓人産生挫敗感,進而反感。那麼如何避免宏大叙事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如何确定産品的邊界(提出真正的産品創見)1

大家都知道有個關于華為的段子:一個畢業生剛入職華為,他就覺得華為的經營戰略有問題,于是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上萬字的建議書給了任正非,曆數了華為的弊病和改進方法,寫完之後覺得很是滿意,原以為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打動領導,但沒想到任正非給他的回複卻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本文主題就與這種宏大叙事相關。

一、宏大叙事現象

每每讨論一個市場機會,或是創意時,都難免落入俗套的境地,上升到宏觀層面去暢想,最終無功而返。

“元宇宙、NFT、web 3.0是未來的趨勢,我們來做元宇宙吧,市場前景廣闊。”

“C端市場已經飽和了,我們應該多關注工業互聯網,這是未來十年的重點賽道。”

“人口紅利結束了,我們應該尋找新的增長引擎,目前來看新能源不錯。”

……

在泛科技行業裡,兩類人最迷戀這種宏大叙事。

第一類是公司高管,第二類是新人。

1. 高管

公司高管通過抛出變革的議題,營造出更多的危機氛圍和對未來的憧憬,來彰顯自己擁抱變化的意識。這時候基層的人一般是當高層打雞血或者畫大餅,因為大家心裡都清楚,變革到底能不能發生取決于決策者的決心和視野,而且即使有了決心,若不是業務瀕臨崩潰,大概率也搞不成。

所以高管玩宏大叙事,隻要不借此克扣員工待遇占便宜,員工除了抱怨兩句,無傷大雅。

2. 新人

比較糟糕的是新人沉迷宏大叙事,這裡的新人不完全與年齡和資曆挂鈎,更多是對行業和自身職業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低、能力差可以定義為新人。

說個故事:

假設在一次主題為“陌生人社交的新玩法”的産品讨論會上,組織者是希望基于陌生人社交做更多的破冰手段,提升關系鍊建立的效率。

當大部分人在貢獻ta們在其他領域發現的新破冰玩法的時候,坐在中間的新人忽然發問,“為什麼不基于元宇宙去做社交,現在的方案還是停留在移動互聯網上,國際大廠們都在布局web 3.0這塊,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的社交産品做成一個元宇宙,讓大家在元宇宙破冰打招呼,打造新的産品戰略”。一鳴驚人的話音落了足足5秒鐘,整場都是保持安靜的。

然後會有同事尴尬得打冷場,先肯定對方,“是的,元宇宙的确非常有前景,我們公司也在看這方面的機會,隻不過今天我們主要還是想訂一下下一個大版本的叠代方向,你說的這個我們會後可以找幾個人讨論下”。

新人就暫時收斂了一下,會後和同伴說“哎,元宇宙這麼明顯的趨勢,他們怎麼就不敏感呢,真活該業務增長遇到瓶頸,一點創新的眼力都沒有”。

或者是,哪天新出了一款元宇宙社交APP,新人一拍大腿,“看吧,當初我就提過元宇宙 社交是個大方向,現在我的想法被别人做了,真是太可惜了”。

以上故事純屬原創,是否逼真自行感受。

從前,大家都鄙視那種在綠皮火車上兩個穿背心的大老爺們在那裡談論“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相對論、量子力學、清宮秘史……”,認為這是典型的高談論闊小市民形象。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泛科技行業内,也開始了反對張口閉口“打造生态系統、構建産品戰略、萬物互聯、元宇宙 ”這樣的宏大叙事行為。

二、為什麼宏大叙事遭到了反對

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時機往往不對,宏大叙事往往是群體在面臨危機或者一次翻天覆地變化時,用于凝聚人心的手段,它是有正面積極的效應的,降低了溝通成本。比如喜歡宏大叙事的有作家,像科幻作家劉慈欣就是宏大叙事的高手。比如政客、媒體巨匠、國民主持人、名嘴等,需要引導社會輿論,構建想象的共同體。

如果大家隻是希望知道下個月他ta們要做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思路時,宏大叙事相當于對現在讨論的事情來了一次颠覆性否定,讓人感覺現在讨論的事情毫無意義,現在大家坐在這裡就是在浪費時間,這種空虛感會瞬間蔓延到在場的每個人,讓人産生巨大的挫敗感,進而不爽。

宏大叙事會阻礙大家為當下創造更多價值。

因為越是宏觀層面的議題,它受到的影響因素越多,而作為基層的人,其掌握的信息完全不足以讨論這些議題,而且即使讨論了,ta們也無法影響到這個議題,導緻最後雞同鴨講,大家永遠飄在半空,無法落地。

當你在說“我如何給這家咖啡廳的燈光布置更溫馨的顔色”,有人告訴你“咖啡廳行業本質上是打造一個區别于家和工作的第三空間,燈光顔色不重要,你要考慮顧客價值”。

當你在說“我的簡曆怎麼樣才能被谷歌HR看到”,有人告訴你“多關注産業互聯網,這是下半場,也是未來十年的趨勢,那裡的機會最多”。

遇到這種場景,多半是讓人語塞的,如果你反駁,對方會告訴你。

“你不懂,你還是見的少了。”

“你的格局不夠,我們不在一個頻道上。”

事實上,能說出這樣帶有認知優越感的話的人,一般是通過微信公衆号、某個知識付費群、某本暢銷書、或者短視頻營銷号來獲取信息,也就是二手信息

在大衆媒體上對二手信息的獲取是無門檻的,一個人知道某個新概念,隻是因為花了點時間去看,另一個人不了解不代表ta錯過了,隻是因為ta不感興趣,或者ta最近忙沒有看大衆媒體。這種錯過每天都在發生,不過影響不大,因為我們并不是靠每天浏覽大量大衆媒體來保持個體競争力的。

因此綜合來看,宏大叙事的常見動機有三種:

  1. 凝聚人心,引導取向
  2. 彰顯認知優越感
  3. 插不上話,隻能通過上升到宏觀層面加入進來

宏大叙事看情境,和年齡無關,21歲的紮克伯格在facebook早期遇到危機時站在辦公桌上給一群比他大十歲的工程師們闡述自己對社交網絡的暢想,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印象。

25歲的畢業生坤坤跑到華為發表自己對營銷戰略的看法,會被人當場丢出去。

三、避免宏大叙事,提出建設性意見

可能你也發現了,宏大叙事說的都是正确的“廢話”,對當前決策毫無幫助。

不過,有時候我們在讨論問題時,的确也需要正确的廢話來做鋪墊。

比如我們要讨論“如何用AI技術讓盲人也可以讀書呢”,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這個議題達成共識,那就難免會提及“AI就是取代人類勞動的,AI對盲人生活的巨大影響”諸如此類的論述。

大家怕宏大叙事最怕的是不能落地,因此,當難免會聊到宏觀層面的議題時,我們需要有個落地論證的過程,這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拐點”。

什麼是拐點,可以理解為這個事情可落地的前提是什麼,之前之所以沒落地,是因為某個條件沒有成立,一旦成立就成了拐點。

團購鼻祖Groupon 2008年在美國成立的,而中國的團購大戰2011年才爆發,“copy to China”的信息差居然有三年麼?這三年就沒有人all in團購麼?當然有,隻是雖然大家都看到了這個趨勢和新機會,但是當時的中國互聯網滲透率還不夠高,2011年正值中國移動互聯網元年,中國互聯網滲透率達到36%,一線城市更高,土壤也就成熟了。

發明推薦算法,最早使用推薦算法的也不是頭條,但是頭條在2012年的時間段,當時移動互聯網井噴式發展,一方面互聯網普及度急速上升,帶來大量新用戶,一方面用戶時間碎片化,在線時間大大延長,這些條件才是推薦算法應用迅猛發展的拐點。

最早做短視頻的可不是抖音,短視頻的拐點在于4G的普及率和費用,流量費和網絡基建是短視頻最大的阻礙。所以2014年你說你覺得内容視頻化是未來趨勢,沒有建設價值。

人工智能的概念大約誕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途遇到幾次浪潮但都遭遇瓶頸,直到深度學習有了突破,才被科技大廠關注,在Alpha Go赢下人類圍棋冠軍時才開始進入世人眼中。

在寫這篇文章的這段時間,AIGC蓬勃發展,一天好幾個新産品出現,其拐點在于Open AI發布的新模型,讓文字生成圖像的質量大幅度提高。(這裡隻是簡化這一過程,事實上是由好幾個拐點接力而成的)

你說AI可以改變人類社會,是的,大家都知道,隔壁駐拐杖的吳老二也知道,但我們如何真正剖析這個機會點是否适合我們呢?

如果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讓盲人可以讀書”,那麼就要問了,為什麼現在沒有出現現象級的盲人讀書産品呢,既然這個方向不必重複,大家都認同,那讓這件事情發生的拐點是什麼,如何定義一個臨界線。

比如盲人的互聯網普及率不夠?

比如TTS技術模拟人聲的質量不夠高,亟需一個新模型?

比如盲人的讀書普及率不夠?

比如智能手機就不适合盲人,必須等到一個新的數字世界成為基礎設施?

定義了這一層,我們其實可以透過宏大叙事的華麗外衣,窺探我們要探讨的核心問題,而非沉醉在半空無法自拔。

如果定義的問題是可被解決的,那麼它就形成了我們對市場的深層認知。

如果定義的問題是不可被解決的,是周期和時代決定的,那就等風來。

本文由 @WIP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